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5 14:0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单选题
1.宋以前,富商大贾一般由豪门世族或官员组成。至宋代,这些富商大贾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牙侩、中小商人、普通市民、手工业者和农民等。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社会不同阶层逐渐趋同 B.经商群体结构日趋多元
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豪门士族退出商业竞争
2.宋代的海外贸易在唐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海外各国的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沿海地区对外贸易港口陆续增多,进出口商品数量和品种大为增加,而且对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的影响也远远超过前代。其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B.丝绸之路的阻断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商人地位的提高
3.“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混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合赠何人合长吉,簪花得句负奚奴。”乾隆皇帝赞叹的是( )
A.矿治业 B.制瓷业 C.印刷业 D.造纸业
4.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做法( )
A.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 B.促进了农业劳作方式转变
C.加快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
5.宋金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场的具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场的治安和稽查走私。这反映了( )
A.南宋边境贸易繁荣 B.政府控制榷场贸易 C.政府推崇重农抑商 D.南宋实行闭关政策
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指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能论证其观点的是( )
①北宋的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
②北宋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③海外贸易发达,外贸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④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最多时均超过百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元代重新开通大运河,并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反映了( )
A.元代统治者对海运的重视 B.江南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
C.大运河年久失修的现状 D.元代南北之间旅游盛行
8.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恢复顺利,而北方战乱不休,故南北经济差异继续扩大。至“靖康之难”,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金与南宋的对峙
C.宋代商贸的繁荣 D.金朝统治的腐败
9.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这是由于( )
A.科举制的发展 B.门阀政治消失
C.察举制的完善 D.中央集权加强
10.《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这反映出宋代( )
① 门第观念淡化促进阶层流动 ② 婚姻择偶注重政治经济地位 
③ 社会成员身份逐渐趋于平等 ④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变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佣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指出:“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有何不同?
12.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生计和生存的状况,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的政治主张不是从历史上抄袭过来的,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有下列各项:第一,给民以“恒产”;第二,赋税徭役有定制;第三,轻刑罚;第四,救济穷人;第五,保护工商。孟子的先王之道就其内容而论,与时代的要求相合拍,具有现实批判主义精神。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敝。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敬,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
——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宋朝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宋朝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越之地(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势饶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氓庶(百姓)繁育。至余粮栖亩,户不业阖,盖东南之极也。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396)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此。……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465)之际,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轫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从西汉到南朝江南经济最主要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其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3)你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的前提条件?
14.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
王嗣宗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的状元。当时的殿试有以才思敏捷、先交卷者为状元的做法。有学者依据文献记载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的史事。
材料一 司马光所著的笔记《涑水记闻》载,王嗣宗和赵昌言在殿试中同时交卷,于是“太祖乃命两人手搏,约胜者与之。昌言发秃,嗣宗殴其幞头坠地,趋前谢曰:臣胜之。上大笑,即以嗣宗为状元,昌言次之”。《宋史·王嗣宗传》载:“开宝八年,中进士甲科……嗣宗就试讲武殿,搏昌言帽,擢首科。”
材料二 《宋史·赵昌言传》载:“昌言少有大志,赵逢、高锡、寇准皆称许之。[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举进士。”依据档案编辑的《宋会要》记载:“太平兴国三年十一月,以新及弟(第)进士胡旦、田锡、赵昌言、李并为将作监丞。”
材料三 宋朝王明清所著笔记《玉照新志》载:“开宝八年廷考,王嗣宗与陈识齐纳赋卷(同时交卷),艺祖(宋太祖)命二人角力以争之,而嗣宗胜焉。”
(1)结合材料,举例说明学者在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时使用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
(2)该学者对“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稍作推敲,认为疑窦颇多。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的疑点。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宋以前,富商大贾一般由豪门世族或官员组成。至宋代,这些富商大贾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牙侩、中小商人、普通市民、手工业者和农民等。”可知,经商群体在宋以前是以豪门世族和官员组成,而到宋代,则是由社会的各个阶层组成,说明经商群体结构的多元化趋势,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经商群体的多元组成,而非不同阶层逐渐趋同,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经商群体的多元组成,而非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豪门士族退出商业竞争的信息,只是在描述经商群体的多元组成,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宋代的对外贸易较之前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外界交流,A项正确;只有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的并没有,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C项;宋代商人地位并没有很明显的提高,且这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混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合赠何人合长吉,簪花得句负奚奴”可知,这首诗赞叹的是中国古代的瓷器,属于制瓷业,B项正确;乾隆皇帝赞叹的是制瓷业,与“矿治业”“印刷业”“造纸业”无关,排除A项、C项和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广。”可知,宋朝时期,适合南方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广,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A项正确;农业劳作方式的变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信息是有关南方经济发展,未重点描述南北农业交流,排除C项;南稻北粟格局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金时期(中国)。据材料“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场的具事务,由朝廷派遣……”,可知,宋金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而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等,均由地方官员出任,说明政府控制榷场贸易,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榷场的官员设置,无法得出贸易繁荣,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南宋时期,并未实行闭关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北宋的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外贸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是在元朝时期,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隋唐至元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为了将南方的财赋顺利北运而重新开通大运河,B项正确;大运河不是海运,排除A项;“大运河年久失修的现状”属于表面现象并不是本质,排除C项;大运河在古代主要用于货物运输而不是旅游观光,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五代十国时期到北宋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五代十国时期,南北经济差异继续扩大,到北宋“靖康之难”,南北经济差异又进一步扩大。结合所学可知,唐中期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两宋之际,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因此材料主要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不是金与南宋的对峙、宋代商贸的繁荣、金朝统治腐败,排除BC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宋朝时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A项正确;门阀政治的衰落只能解释士族在政治上的失势,不能说明大批平民进入政坛的原因,排除B项;察举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中央集权的加强主要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治理,与选官情况和社会阶层流动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社会的变化,门第观念的淡化,促进了阶层流动,同时婚姻择偶时,注重同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说明注重政治经济地位,①②④正确,A项正确;社会成员身份并没有趋于平等,③错误,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
11.(1)表现:“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城市经济繁荣,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任答2点即可)
因素:政府“不抑兼并”,土地买卖频繁;封建剥削方式发生变化,租佃关系日益发展;雇佣制度的推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任答3点即可)
(2)影响: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3)不同: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
【详解】(1)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第一问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城市经济繁荣,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等内容。第二问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一,由“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可得出政府“不抑兼并”,土地买卖频繁;由“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可得出封建剥削方式发生变化,租佃关系日益发展;由“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佣制度”可得出雇佣制度的推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等原因。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二,由“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可得出市民阶层产生;由“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可得出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由“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可得出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三“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可得出内藤湖南的观点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根据材料三“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可得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观点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
12.(1)主张:性善论;仁政。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任答3点)
(2)原因: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百姓税收负担重,民不聊生。
影响: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或答“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原因:商品经济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市民意识的觉醒。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主张:根据材料“孟子的政治主张不是从历史上抄袭过来的,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可知,性善论;根据材料“赋税徭役有定制;轻刑罚;救济穷人;”可知,仁政。
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原因:根据材料“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敝。”可知,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根据材料“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可知,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同时百姓税收负担重,民不聊生。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
原因:根据材料“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可知,商品经济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根据材料“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可知,市民意识的觉醒。
13.(1)变化:由人口稀少变为人丁兴旺;由生产落后、物资贫乏变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
(2)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江南的开发。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稳定的社会环境;正确的政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良好的民族关系;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到南朝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地广人稀”、“年逾六纪,民户繁育”可分析出由人口稀少变为人丁兴旺;根据材料“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轫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分析出由生产落后、物资贫乏变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
(2)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根据材料“楚越之地(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可分析出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材料“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可知,统治者重视江南的开发。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稳定、生产技术、民族关系、人民群众等方面进行分析。稳定的社会环境;正确的政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良好的民族关系;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14.(1)笔记:司马光《沫水记闻》,王明清《玉照新志》;官修史书:正史《宋史》;档案:《宋会要》。
(2)疑点1:《宋史》本身自相矛盾,《宋史》记载赵昌言为978年进士,王嗣宗是975年进士,两人不可能夺状元。疑点2:不同史书记载不同,与王嗣宗“手搏”的当事人不一致。疑点3:宋代实行科举选官制度,且大力提倡文治,是否通过手搏选取状元较为可疑。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中国)。
类型:根据“司马光所著的笔记涑水记闻”“宋朝王明清所著笔记《玉照新志》”得出有笔记司马光《涑水记闻》王明清《玉照新志》;根据“《宋史赵昌言传》”得出有官修史书正史《宋史》;根据“依据档案编辑的《宋会要》记载”得出有档案《宋会要》。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中国)。
疑点:结合材料中《涑水记闻》《宋会要》《宋史·王嗣宗传》和《宋史·赵昌言传》的不同记载可得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疑点1:根据史料的时间可得出《宋史》本身自相矛盾,《宋史》记载赵昌言为978年进士,王嗣宗是975年进士,两人不可能夺状元;疑点2:根据史料的类型可得出不同史书记载不同,与王嗣宗“手搏”的当事人不一致。疑点3:根据当时的制度可得出宋代实行科举选官制度,且大力提倡文治,是否通过手搏选取状元较为可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