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单选题
1.明太祖曾赋诗一首,向官员诉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与上述内容直接有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设立内阁 B.设立军机处 C.废除宰相 D.设参知政事
2.唐宋时期,六部长官一般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到明代,六部直属皇帝,其长官可直接上书皇帝。这一变化,表明明代(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六部长官的权力迅速膨胀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君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
3.内阁制度确立后,内阁逐渐获得票拟权,以致“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由此可知,当时( )
A.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B.六部执行效率不断降低
C.宰相制度得到重建 D.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变化
4.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但严禁宦官干政;明成祖设立内阁,任用亲信担任内阁学士并参与决策,后来内阁又取得“票拟”(替皇帝草拟奏章批复意见)之权;明中期后由宦官担任的司礼监太监不但识字并代替皇帝进行“批红”(用朱笔正式批复奏章)。这些变化( )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实现民主决策
C.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5.曾有大臣这样描述自己:“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位大臣是 ( )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 C.明代的内阁 D.明代的宰相
6.永乐初年规定“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永乐中期内阁兼管六部尚书。至仁宗后“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这说明内阁( )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7.如图所示塑像中的人物是泉州籍民族英雄,他面向祖国宝岛台湾,所骑战马前蹄踩着殖民侵略者的头盔。“殖民侵略者”来自( )
A.日本 B.西班牙 C.荷兰 D.葡萄牙
8.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朝贡国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中国政府)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据此可知,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 )
A.无所要求 B.不讲回报
C.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 D.经济利益大于政治动机
9.明朝初年,我国沿海地区不断遭受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先后扫平浙江、福建、广东倭患的爱国将领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文天祥
10.正德年间都御史杨一清在上疏中奏:“以马为科差,以茶为酬价,使之远夷(为)臣民,不敢背叛。如不得茶,则病且死,以是羁縻之,实贤于数万甲兵,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材料表明茶马互市( )
A.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B.挽救了西藏人民性命
C.便利了中央对西藏的控制 D.加强了中外之间的交流
11.明朝末年爆发了农民战争,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政治黑暗和天灾不断是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
B.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随后在此建大顺政权
C.努尔哈赤率清军在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
D.多尔衮乘机入关推翻明朝,迁都北京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必修1
材料三: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材料四: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两种制度?并指出这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2)材料三中的“寡人”创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简要评价他在历史上的影响。
(3)材料四中群臣“不敢扬声”,说明当时秦朝统治者内部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汉、唐、宋、明四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14.丝绸之路是人类携手合作的创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一词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从历史上看,这条大道的建成并非一人之力,而是东西方众多先驱共同开拓的结果。就陆道而言,西段的建设者应该上溯至亚历山大,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亲率3万精兵东征波斯,欧洲势力开始进驻亚洲腹部临近中国的地段……开拓者显然要数汉武帝的使者张骞。至东汉,政府经营西域,使者西行的路程远比张骞要长,其实际影响也比张骞要大。就在使者出使大秦后不久,也就是公元100年,“远国蒙奇兜勒(马其顿,时属罗马帝国)皆来归服,遣使贡献”。马其顿遣使打通中西间的直接交往。
——摘编自杨共乐《丝绸之路:人类携手合作的创举》
材料二 从贸易角度看,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美洲白银自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同菲律宾的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这种远程贸易对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中国商人、货物深入南洋群岛每个角落。这种盛况与江南市镇有着密切的联系,出口的生丝、丝绸主要来源于太湖流域的丝绸业市镇。
——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写出亚历山大开拓丝绸之路“西段”的史实,并结合所学,简述两汉使者对丝绸之路“东段”开拓和延展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种远程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卫所军士有军籍,携带家眷子女,世代相继为军户。军士中大部分参加屯田,小部分驻防。在南部边疆各省,郡县、卫所互为表里,施政则相辅相制。卫所主要安置在农业地区及形胜险要之处,遂形成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推动了卫所地区社会的发展。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建国的政治纲领,对民族政策做了全面规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派遣民族访问团赴西南、内蒙、东北等民族地区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讲,积极争取边疆各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实现新生政权的稳固。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下发《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和侮辱。为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进行培养民族干部,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原新疆学院改称民族学院。截至1952年6月,全国已建立各级民族自治区共130多个,自治区内少数民族人口约计450万人。
——摘编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不同措施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
1.C
【详解】材料中明太祖的诗是在诉说自己政务繁忙,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C项正确;明成祖设立内阁,排除A项;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排除B项;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唐宋时期六部长官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到明代,六部直属皇帝,六部长官可以直接上书皇帝,由此可知,皇帝加强了对决策权和整个官僚体系的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C项正确;题干涉及的并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六部长官由直属三省变为直属皇帝,其权力并没有迅速膨胀,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六部长官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到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并没有体现皇权和相权的不可调和,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内阁又获得了票拟权,阁权之重很像汉唐的宰相,比较可知内阁地位和权力逐渐提高,即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变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非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与六部的效率无关,排除B项;宰相制度得到重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兼协理章奏,明成祖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但内阁是内侍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的设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根据材料“明中期后由宦官担任的司礼监太监不但识字并代替皇帝进行“批红”(用朱笔正式批复奏章)”及所学知识可知,太监在明朝前中期的地位不断提升,最终掌握批红大权,可以制衡内阁的“票拟”权,所以内阁、太监地位的演变都是明朝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C项正确;内阁、司礼监都是皇权强化的表现,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明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没有实现民主决策,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与地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朝(中国)。据材料“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内阁享有票拟权,内阁是中枢权力机构。C项正确;三公和三省无票拟权,排除AB项;明初废除宰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永乐初年,内阁只是侍从顾问机构,到了明后期,内阁权力变大,反映了内阁权力和地位的日益提高,C项正确;国家的决策大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项;内阁本质仍是侍从顾问机构,不是为法定的行政中枢,排除B项;阁臣的地位取决于皇帝意愿,不可能超过汉唐宰相,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泉州籍民族英雄”,“台湾”可知,塑像中的人物是郑成功,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日本无关,也与西班牙无关,排除AB项;葡萄牙占领的是澳门,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朝贡贸易下,“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朝贡国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C项正确;无所要求、不讲回报不符合史实,排除A、B项;朝贡贸易强调政治动机,不图经济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朝初年(中国)。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倭寇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他们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福建、广东境内的倭寇,B项正确;岳飞是南宋时期人士,题干涉及明朝,时间不符,排除A项;郑成功是明末人士,时间不符,排除C项;文天祥是南宋末期人士,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可知材料强调对西藏的控制,有利于中央对西藏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不敢背叛”“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等政治方面的目的,并没有涉及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A项;挽救了西藏人民性命错误理解了材料的内涵,排除B项;茶马互市不是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末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末年,政治黑暗和天灾不断是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李自成是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排除B项;率清军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的是多尔衮,排除C项;推翻明朝的是李自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2.(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作用:两者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2)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影响:他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他建立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他建立的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3)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措施:西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削弱了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明朝时废丞相,权归六部。
【详解】(1)制度:由材料“王者之制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分封制,由材料“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宗法制;
关系:由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作用:由材料“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及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两者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2)制度:由材料“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可知,材料三中的“寡人”是指秦始皇,他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的政治制度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他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矛盾:由材料“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可知,秦朝统治者内部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措施:由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西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后来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建立“中朝”,让他们参与决策,削弱了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明朝时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点睛】
13.(1)特点:行省既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又是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打破了自然地理界限,改为犬牙交错。作用:有利于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为后世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2)变化:废行省设三司。影响: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但一定程度上使得地方的行政效率低下。
(3)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相结合,既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也要给地方一定的权利,使其有一定的积极性。
【详解】(1)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元代的地方政权不全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可知特点是行省既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又是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根据材料“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可知特点是打破了自然地理界限,改为犬牙交错。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代的中国。从中央集权角度分析作用是有利于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对后世的影响角度分析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为后世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2)本题第一小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可知变化是废行省设三司。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的中国。从中央集权角度分析影响是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行政效率角度分析影响是但一定程度上使得地方的行政效率低下。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从中央集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来说应该做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相结合,既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也要给地方一定的权利,使其有一定的积极性。
14.(1)史实: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贡献: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推动汉朝和罗马帝国的直接往来。
(2)影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推动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详解】(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公元前334年(世界),汉朝(中国)。第一小问史实,根据材料“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亲率3万精兵东征波斯,欧洲势力开始进驻亚洲腹部临近中国的地段”可知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第二小问贡献,根据材料“开拓者显然要数汉武帝的使者张骞。至东汉,政府经营西域,使者西行的路程远比张骞要长,其实际影响也比张骞要大”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推动汉朝和罗马帝国的直接往来。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572年前后(中国)。根据材料“运来的白银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可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商人、货物深入南洋群岛每个角落”可知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推动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根据材料“这种盛况与江南市镇有着密切的联系,出口的生丝、丝绸主要来源于太湖流域的丝绸业市镇”可知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15.(1)积极意义:维护了南北边疆的稳定;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
(2)特点:坚持党的领导;依据宪法性文件全面治理;治理边疆措施多样;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发展理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团结平等。
【详解】(1)积极意义:根据材料一“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可知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维护了南北边疆的稳定。根据材料一“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可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卫所主要安置在农业地区及形胜险要之处,遂形成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推动了卫所地区社会的发展。”可知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
(2)特点: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可知治理边疆措施多样。根据材料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建国的政治纲领,对民族政策做了全面规定。”可知依据宪法性文件全面治理。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派遣民族访问团赴西南、内蒙、东北等民族地区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讲,积极争取边疆各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实现新生政权的稳固。”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坚持党的领导。根据材料二“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下发《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和侮辱。”可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发展理念。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可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团结平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