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5 14:0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单选题
1.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北宋“积贫”的现象。上述材料描述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项措施(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将兵法 D.保甲法
2.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司马光认为“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 …… 士吏兵农工商 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而梁启超则认为“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度。”由此可见( )
A.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天下动乱
B.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符合时代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C.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会受到时代和立场的影响
D.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3.在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原因是( )
①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②文臣任知州,通判辅佐州政
③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④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宋朝新建,天下尚四分五裂。宋太祖制定战略方针,开展了削平诸政权的统一战争。963年出兵两湖,964年平定后蜀,971年平定南汉,974年平定南唐,978年平定福建,979年最后攻下北汉。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 )
A.防止党项威胁北部边防 B.避免统一南方前与辽冲突
C.与辽争夺南方富庶之地 D.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
5.宋仁宗时,宰相杜衍对皇帝私自发下的“手诏”,一概不予放行,“每积至十数,则连封而面还之”,皇帝也拿他没办法,只好称赞他“助我多矣”。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央集权有所强化 B.皇权受到相权制约
C.分权原则得到贯彻 D.中枢决策权力转移
6.下图所示中央政治权力分配示意图形成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7.《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材料主要说明宋代( )
A.延续唐朝政治制度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宰相权力受到分割
D.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8.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为了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北宋采取的措施有( )
①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
②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
③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④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五,五分养兵”。这反映了( )
A.北宋时期经济极度匮乏 B.北宋时期军队强大
C.北宋时期兵内腐败 D.北宋时期募兵政策是朝廷负担的主要来源
10.1004年,近军进至黄河北岸的遵州后,初战不利,辽国君臣萌生了后顾之忧。于是宋辽议不年底达成协议并交换誓书,约定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这一事件被称为<澶渊之盟>。这一事件( )
A.使宋朝西部边境得以安定 B.为南宋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C.改变了宋朝积贫积弱局面 D.有利于不同民族的友好往来
11.辽宋夏金是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观察如图,与南宋并立的①②政权分别是( )
A.北宋、突厥 B.金、西夏 C.西夏、突厥 D.金、吐蕃
12.绍兴二十六年八月,高宗曾云:“自有成法,不须更改。今祖宗法令,无不具备,但当遵守,……所谓治道贵清净耶。”绍兴二十九年五月,左司谏何溥、右正言都民望要求高宗将沈该罢黜,高宗却说:“朝廷进退大臣,诚非细事,祖宗自有恩数。”对材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与北宋的治国措施完全一样 B.祖宗法令已经十分完备没必要改革
C.祖宗之法巩固了南宋王朝的统治 D.南宋统治者沿袭了因循保守的政风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威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帝曰:“陕西行之已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1)在材料一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三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观点及理由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士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家世背景……姻戚之间的关联……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关系而结成的友谊……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士人阶层)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于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较之唐朝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群体形成的背景。
15.有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最后一次建设性探险,延续了集权式变法思路,是体制改革的终结之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今四夷荡然与中国通,在北则臣契丹,其西则臣元昊,二国合从,有掎角(夹击)中国之势。
——摘自《宋史·列传四十四》
材料二 王安石经济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政府给农民贷款,半年后还款,以货币或粮食还贷,半年的利率是20%,年利率为40%;同时,拨出100万贯钱,作为京师市易务的本钱,将“开阖敛散之权”从富商大贾手中归于官府。因而变法具有明显的国家投资经营法的性质。王安石变法的思想远远超越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无法实现用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经济法,来实现富国强兵,因为经济法有其存在的特定的社会基础,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宋代没有这样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周小明《从经济法视角评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等
材料三 这些看上去都挺好的法令,经过长时间的执行之后,完全背离了当时王安石制度设计的初衷。大量见风使舵,以权谋私的官员借着改革的机会,政治投机扶摇直上,直接造成了王安石之后整个北宋官僚队伍的堕落与失效。
——摘编自晓书童《王安石变法,全面经济变革的最后绝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政府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并指出王安石为此进行变法的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富国”措施,并分析其体现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点。
(3)据材料二、三,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宋王朝的“祖宗之法”,说得浅白一些,就是“一切按祖宗的既定方针办”,而这一方针主要是宋太祖、宋太宗的创法立制。从根本上讲,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的社会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交互作用的结晶;其出发点着眼于“防弊”,从其客观效果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
———据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材料二 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它的对立面 ,“冗兵”、“冗官”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邓广铭《宋史十讲》
材料三 宋朝号称是一个非常仁厚的时代……在这样的结构里,新陈代谢更为困难……这样一个号称仁厚的政府,号称仁厚的传统,因为没有选择好的留下、坏的淘汰的机制,以致这个政府变得越来越大,沉积越来越多了。
——许倬云《从历史看组织》
材料四 士大夫对武将的夺权直接促成了岳飞最后的悲剧命运,秦桧与高宗亦不过是因人成事而已……宋自太祖、太宗确立文人政治后, 士人登上权力的舞台, 士大夫逐渐形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政治利益集团, 并成为宋代政治的主体, 对可能威胁其利益的其他势力(主要是武人)均不遗余力地打击摧毁……最终形成一个只追求集团利益的官僚政治体制, 培养出一种缺少进取精神的士大夫人格。
——张劲松《岳飞之死与宋代文人政治的历史困境》
请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宋代“祖宗之法”的理解。(请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
1.A
【详解】据材料“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北宋‘积贫’的现象”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募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素质,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保甲法顾名思义就是寓兵于农,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 …… 士吏兵农工商 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并结合所学可知,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这是从他的利益集团的角度考虑的;根据材料“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其变法服务的。由此可见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会受到时代和立场的影响,C项正确;“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天下动乱”和“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符合时代潮流,具有进步意义”都只符合材料部分主旨,排除A、B项;材料无法体现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宋代为分散机构权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①正确,③正确。宋代吸取唐末五代武将跋扈的教训,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正确。元朝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④错误。综上,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材料问题是“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即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的意图。结合所学,材料中的“两湖”“后蜀”“南汉”“南唐”“福建”都位于黄河以南地区,而“北汉”大约是今天的山西地区,与辽接壤,由此可以得出宋太祖统一政策是先南后北,如果先攻灭北汉,可能引起辽的警惕和干预,B项正确;党项威胁北部边防发生于宋朝统一以后,排除A项;辽没有与宋争夺南方富庶之地,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中“削平诸政权”是宋消灭南方割据政权,不仅仅要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宋朝(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的“手诏”是未经一定程序的私人旨意,宰相才得以拒绝,这也说明当时的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的制约,B项正确;材料表述皇帝和宰相之间的关系,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古代皇权至上,材料中的相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君权有制约作用,但不能说明贯彻了分权原则,二者有本质区别,排除C项;中枢决策权力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未发生转移,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中的“皇帝、御前会议、中书门下、三司、枢密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所示中央政治权力分配示意图形成于宋朝。宋朝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专掌军政,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专掌财政,长官为三司使,D项正确;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排除A项;汉朝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排除B项;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悉隶三司”可知,宋朝通过增加宰相人数、增设新机构,分解了相权,C项正确;根据材料“宋承唐制,抑又甚焉。”可知宋朝延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又有所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宋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不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排除B项;明清时期,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如下措施,政治上派文臣做地方官,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在知州特设“通判”为知州副职,以分知州权力,①正确;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 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②正确;财政上在地方设转运使,各地赋税收入除少数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全部运交中央,③正确;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统兵但无发兵之权,定期换防;思想文化上北宋开启“偃武兴文”,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大力发展科举制度,④正确;①②③④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五,五分养兵”可知,北宋实行募兵制政策,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大部分用来养兵,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财政危机,D项正确;北宋时期经济发展繁荣,而不是匮乏,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情况,排除A项;材料描写的是募兵制带来的财政危机,没有体现军队的强大,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军队腐败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是北宋宋真宗年间与辽国达成的澶渊之盟,虽然对北宋而言,这一和约具有屈辱性,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和人民的负担,但是使得北宋与辽之间维持了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D项正确;使得宋朝西部边境相对安定的是宋与西夏之间的和议,排除A项;澶渊之盟发生在北宋时期,与南宋经济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澶渊之盟使得宋朝寄希望于“金钱换和平”,并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南宋政权并立的前期是金,实力稍弱的西夏、大理;①是金,②是西夏,B项正确;北宋存在的时间是960年至1127年,南宋存在的时间是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所以北宋不可能与南宋政权并立,排除A项;突厥汗国(552年至654年,682年至745年)是六世纪中叶崛起于中国北方漠北的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国家,所以突厥不可能与南宋政权并立,排除C项;吐蕃存在是时间是公元633年—842年,与南宋政权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据材料可知,宋高宗认为“祖宗法令已很完备,无需更改成法,治道者贵守成,贵清净”“朝廷进退大臣,诚非细事,祖宗自有恩数。”,这说明南宋宋高宗治国理政时仍然受到北宋立国之初制定的祖宗之法的影响,南宋统治者沿袭了因循保守的政风,处理政事多参考祖宗之法,D项正确;但南宋新王朝的治国措施不可能与北宋完全一样,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既有积极作用,但也导致北宋“积贫积弱”,排除B项;虽然为南宋提供了一些治理经验,但尊崇已经僵化的“祖宗之法”,南宋王朝不惜对外妥协求和,对内收回兵权,朝政腐败最后被蒙古人所灭,排除C项。故选D项。
13.(1)问题:官府强迫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激化了社会矛盾。
目的:反对王安石变法。
(2)问题: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二主张实行募役法,理由:募役法有利于保障劳作时间,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材料三反对实行募役法,理由:募役法有利于富人,使贫民经济状况更加恶化,甚至会导致农民失业。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威乎”“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可知青苗法存在官府强迫借贷的现象,会加重对农民的剥削,激化了社会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司马光是反对派,否定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营造理论依据。
(2)
根据材料二“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和材料三“……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可知争论的问题在于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根据材料二“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可知赞成实行募役法,理由是募役法有利于保障劳作时间,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根据材料三“……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可知其反对实行募役法,理由是募役法有利于富人,使贫民经济状况更加恶化,甚至会导致农民失业。
14.(1)变化:宋代宰相地位下降,不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职权范围缩小,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权力。
(2)特点:推崇儒学,致力于科举入仕;社会关系复杂,影响力大;既维护中央集权又制约君主专制。形成背景:君主专制的加强;科举选官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儒学复兴,理学兴起。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唐朝中央集权分配示意图......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宰相地位下降,不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三司管财政,设枢密院管军政,使宰相职权范围缩小,其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权力。
(2)特点:根据材料“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士文化’”可知,推崇儒学,致力于科举入仕;根据材料“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家世背景……姻戚之间的关联……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关系而结成的友谊……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可知,社会关系复杂,影响力大;根据材料“这一群体(士人阶层)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于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可知,既维护中央集权又制约君主专制。
背景:根据材料“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士文化’”可知,科举选官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根据材料“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关系而结成的友谊……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可知,儒学复兴,理学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也是其原因之一。
15.(1)困境:财政危机;边疆危机;积贫积弱局面。
目的:富国强兵。
(2)措施: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原则: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
特点:国家调控经济与开辟财源相结合;国家垄断经营(国家投资经营)。
(3)原因:变法思想超越时代;缺乏变法的社会基础;改革背离初衷;用人不当。
【详解】(1)本题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困境:由材料“困天下之财”,可得出财政危机;由材料“掎角(夹击)中国之势”,可得出边疆危机;结合所学,宋代财政困难,军事战斗力低下,出现了积贫积弱局面。目的:宋代为了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可要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
(2)本题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措施:由材料“政府给农民贷款”,可得出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由材料“拨出100万贯钱,京师市易务的本钱,将‘开阖敛散之权’从富商大贾手中归于官府”,可得出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原则:由材料“王安石经济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可得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主要特点:由材料“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从富商大贾手中归于官府”,结合宋代富国强兵的需要,可得出国家调控经济与开辟财源相结合;由材料“变法具有明显的国家投资经营法的性质”,可得出国家垄断经营。
(3)本题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王安石变法的思想远远超越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可得出变法思想超越时代;由材料“经济法有其存在的特定的社会基础,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宋代没有这样的社会基础”,可得出缺乏变法的社会基础;由材料“离了当时王安石制度设计的初衷”,可得出改革背离初衷;由材料“大量见风使舵,以权谋私的官员借着改革的机会,政治投机扶摇直上”,可得出用人不当。
16.(1)背景:“祖宗之法”是时代的产物,是宋初为解决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问题的“防弊之政”。
(2)内容:“祖宗之法”是北宋的“防弊之政”,是着眼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3)影响:“祖宗之法”一方面对防止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等“新弊”,其带来的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最终造成了北宋的灭亡。严格恪守“祖宗之法”的政治传统使宋代社会结构缺乏自我更新能力,虽有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都最终失败。南宋政权继续因循北宋“祖宗之法”的弊端而未能变革,最终也走向灭亡。
【详解】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对宋代“祖宗之法”进行理解与分析即可。
(1)根据材料“从根本上讲,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的社会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交互作用的结晶;其出发点着眼于‘防弊’”这一信息,从“祖宗之法”是时代的产物,是宋初为解决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问题的“防弊之政”等方面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它的对立面”,并结合所学,从“祖宗之法”是北宋的“防弊之政”,是着眼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等方面分析其内容。
(3)根据材料“从其客观效果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它的对立面 ,‘冗兵’、‘冗官’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最终形成一个只追求集团利益的官僚政治体制, 培养出一种缺少进取精神的士大夫人格”,结合所学一分为二地分析“祖宗之法”的影响,从防止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分析其积极作用;从导致了“新弊”和北宋灭亡、使宋代社会缺乏自我更新能力、导致南宋灭亡等方面分析其消极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