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单选题
1.明嘉靖年间,徽州巨商阮弼经商于芜湖,设“染局”,汇工达千人,使本已有十几家染(作)坊且初具规模的浆染业迈上新台阶。这表明当时该地( )
A.是徽商的活动中心 B.是全国纺织业龙头
C.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D.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2.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塑造出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牧丹亭》中的杜丽娘自主追求爱情,《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富有家国大义,她们反抗世俗礼教,追求自身幸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文学走向世俗化 D.市民阶层的壮大
3.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基础上形成了陆王心学。陆王心学( )
A.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B.是以“致良知”为核心
C.提出“工商皆本”主张 D.提出“格物致知”主张
4.黄宗羲对经济制度的设计,否弃过去“重农轻商”的国家政策,盘活民间经济活力,以实现富裕天下的目的。这一设计( )
A.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B.反映商品经济发展
C.具有反清复明思想 D.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5.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 )
A.推动了早期启蒙思想兴起 B.彻底打破孔子的思想权威
C.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D.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6.王夫之反对“量其出以为入”,提倡“量其入以为出”,强调休养生息在先,收取赋役在后,“均一役也,豪民应之而易,弱民应之而难”,所以应实行差等收税。这体现了王夫之( )
A.儒道互补的哲学观 B.理欲统一的自然观
C.重农抑商的财政观 D.宽以养民的治理观
7.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B.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C.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D.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8.读明末相关著作及内容介绍,这些著作的出现,说明
汤若望译《远镜图说》 介绍望远镜的制法及原理,如光的折射与反射等
邓玉雨、王征合译《远西奇器图说》和王徽《诸器图说》 论述机械的制造方法和机械原理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介绍西方农田水利,讲述水利知识及水利器械的构造与原理
A.传统科技总结性著性出现 B.士人普遍形成开放观念
C.四大发明影响西方近代科学 D.西方科技知识引入中国
9.曾国藩在为王夫之《船山遗书》作序时指出,“船山先生注《正蒙》数万言,注《礼记》数十万言,幽以究民物之同原,显以纲维万事,弭世乱于未形,其于古者明体达用、盈科后进之旨,往往近之”。其目的在于肯定王夫之( )
A.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以促进社会转型
B.“工商皆本”的思想以推进洋务运动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D.经世致用的主张以促进社会稳定
10.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
①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明朝中期的一位思想家,把“人欲”看做“天理”的对立物,认为先天的“良知”受到了外来物欲的“昏蔽”,只要人们体会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除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成为“圣人”。上述思想家是( )
A.陆九渊 B.王守仁 C.王夫之 D.黄宗羲
12.蒲松龄在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妖鬼狐仙的故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说明( )
A.蒲松龄对现实生活了解不多 B.妖鬼狐仙的故事确实存在
C.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D.市民阶层开始形成
13.清乾隆年间,传教士郎世宁擅长用新的技法画马(见图)。他注重马的解剖和结构,以短细的笔触来刻画马匹皮毛的质感,观察细微,落笔准确,效果逼真。画面背景则依然使用传统的墨加淡彩的树木坡石。这体现出( )
A.中西绘画风格的交流与融合 B.近代自然科学对艺术的改造
C.皇帝意志塑造新的艺术风格 D.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材料分析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但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这部书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应星科技成果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原因。
15.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这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说:“鸡鸣而起,孳孳(孜孜)为善者,舜(君子)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小人)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摘编自刘霞《孔孟义利观的异同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王夫之谓“义(道德价值)本身包含着利(经济价值)”,其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存在着内在的相通性,盖道德离不开人的物质生活的抽象存在,物质利益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故利中有义。利益是道德作用于人之载体,物质利益不能离开道德之轨道,理寓于欲中,义存于利中,脱离利益也就是无所谓道德。盖物质利益不能离开道德之管控与制约,利益之满足必须受道德之承制,才不至亢害,反之,利非但毋利,反而有害。盖义与利互为依存,互为渗道,辩证地处于事物之对立统一之中。
——摘编自杨铮铮《略论王夫之的义利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义利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新义利观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汉语数学概念。徐光启对这部书推崇备至。他说:
《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由显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yòu), 百家之学海。
——《徐光启集》卷2《刻〈几何原本〉序》
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qù)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
此书为用至……而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
——《徐光启集》卷2《〈几何原本〉杂议》
应该怎样理解徐光启的观点?他推崇《几何原本》的理由何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初敦煌考古发现的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四时月令诏条》(简称《诏条》)内容和儒家典籍《礼记·月令》所载基本一致。《诏条》到达西北后,被地方官员书写在交通要道——悬泉置的泥墙上加以宣传。同时,朝廷专派和中(仲)为使者,督察《诏条》在敦煌一带的下达、执行情况。
——摘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中的儒家生态意识》
材料二 《大清会典则例》载称,乾隆七年诏云:“《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任虞以泽事……如果园圃、虞衡、薮牧之职以次修举,于民生日用,不无裨益。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督抚大吏身任地方,所当因地制宜,及时经理……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至于竭泽焚林并山泽树畜一切侵盗等事,应行禁饬。”
——摘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中的儒家生态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生态保护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乾隆时期面临的问题及其措施。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徽州地区。根据材料“设‘染局’,汇工达千人,使本已有十几家染(作)坊且初具规模的浆染业迈上新台阶。”及所学可知,明代徽州地区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手工业工场,体现了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说明当时该地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D项正确;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徽州是全国纺织业龙头的结论,排除B项;徽商主要从事国内商业贸易活动,题干无法得出海外贸易非常繁荣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类题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根据材料“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塑造出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她们反抗世俗礼教,追求自身幸福。”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使封建礼教受到一定冲击,明清文学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所以作品中出现很多反抗世俗礼教、追求自身幸福的女性,A项正确;“君主专制的强化”属于次要原因,排除B项;文学走向世俗化是明清文学的特征,排除C项;“市民阶层的壮大”属于次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并发扬了陆九渊的思想,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张,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陆王心学维护传统伦理道德,并没有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排除A项;“工商皆本”不是陆王心学的主张,是明清之交的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如黄宗羲等,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格物致知”不是陆王心学主张,而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否弃过去‘重农轻商’的国家政策,盘活民间经济活力,以实现富裕天下的目的”可得出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B项正确;材料与君主专制以及政治方面无关,而是经济方面,排除AC项;这种主张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体现了顾炎武关心时政的经世致用的思想,这是对先秦时期传统儒学关注时政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继承与发展,C项正确;顾炎武的思想属于早期启蒙思想,并非顾炎武这一主张推动了早期启蒙思想兴起,排除A项;顾炎武的思想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排除B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量其入以为出”、“实行差等收税”可知,王夫之认为应该依据人民的收入多少实行差等收税,应关注弱民的艰难,这体现了王夫之宽以养民的治理观,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信息均无法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剧的形成过程吸取百家之长,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兼容性,B项正确;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实现融会贯通,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所问的是京剧的形成体现的事实,与文化艺术异彩纷呈无关,排除C项;京剧的形成并非是文化的薪火相传而是文化的吸收借鉴,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机械原理以及西方的农田水利相关技术都说明当时西方科技进入中国,D正确;总结性著作在材料中并未出现,排除A ;B错在“普遍”,排除;题干未提及四大发明,排除C。
9.D
【详解】“幽以究民物之同原,显以纲维万事,弭世乱于未形”体现了曾国藩肯定王夫之阐发儒学的结果有助于社会稳定,“其于古者明体达用、盈科后进之旨,往往近之”体现了经世致用,明体达用的意识,所以材料内容的目的在于肯定王夫之经世致用的主张以促进社会稳定,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反对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工商皆本”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至清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明中叶以后,由于新经济因素的增长,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①符合题意;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阻碍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②不符合题意;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③符合题意;清朝并没有近代的民权意识,且勃兴的说法更不符合史实,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良知”“‘愚夫愚妇’也可成为‘圣人’”是明朝王守仁的思想,B项正确;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思想家,排除A项;王夫之与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蒲松龄借妖鬼狐仙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专制严重,C项正确;蒲松龄写出了影射社会现实的《聊斋志异》,不可能对现实生活了解不多,排除A项;妖鬼狐仙的故事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排除B项;市民阶层在唐宋时期就开始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郎世宁注重马的解剖和结构,以短细的笔触来刻画马匹皮毛的质感,可知这是西方绘画风格,画面背景则依然使用传统的墨加淡彩的树木坡石,可知这是中国画的风格所以郎世宁绘制的马,融合了西洋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A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近代自然科学对艺术的改造,只是郎世宁的画体现中西绘画风格的交流与融合,排除B项;材料只是在说画家个人的行为,未能体现皇帝意志对绘画风格的塑造,排除C项;材料主题是中西文明的融合,而非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排除D项。故选A项。
14.(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2)原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明清时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固守农耕文明。
【详解】(1)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末期。
特点:由材料“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及所学可得出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背景:由材料“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可得出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由材料“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及所学可得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末期。
原因:由材料“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可得出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明清固守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文化氛围等角度来分析即可,例如:明清时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固守农耕文明。
15.(1)关注重点:为政以德、仁政(任选一点)重民、富民。
原因:各诸侯国为争夺霸主寻求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传承传统“民本”思想。
(2)不同点: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
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
哲学范畴: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
理学思想:朱熹:“理”是万物的本原;王阳明:“心”是万物的本原(4个观点任选其3)。
【详解】(1)关注重点:根据材料“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可知,孔子关注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仁政,重民、富民。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主寻求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一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传承传统“民本”思想。
(2)不同点:传播对象:朱熹:根据材料“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可知,程朱理学主要传播对象是士大夫阶层;王阳明:根据材料“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可知,陆王心学发展到普通民众。认识论:根据材料“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可知,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哲学范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理”是万物的本原;王阳明:“心”是万物的本原。
16.(1)义利之分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依据;以仁义作为为人处世的行为方针:带有“人伦”色彩。
(2)内涵:贵义重利;义利统一;义利相互依存。背景:对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继承与发展;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业的繁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儒家思想的发展。
【解析】(1)
观点:根据材料“鸡鸣而起,寧薴为善者,舜(君子)之徒也。鸡鸣而起,寧孳为利者,蹠(小人)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可知,孟子认为君子以义为最高价值,小人以利为行为目的,故而义利之分也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根据材料“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可知,孟子认为以仁义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行为方针,就会使君臣父子之间和睦相处,从而使得国家繁荣兴旺;根据材料“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可知,孟子认为人和禽兽的区别就是因为人有“义”,因为存在“义”,君臣父子之间、兄弟亲友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能和睦相处,这种“义”带有“人伦”色彩。
(2)
内涵:根据材料二“其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存在着内在的相通性,盖道德离不开人的物质生活的抽象存在,物质利益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故利中有义”,得出贵义重利;根据材料二“利益是道德作用于人之载体,物质利益不能离开道德之轨道,理寓于欲中,义存于利中,脱离利裣也就是无所谓道德。盖物质利益不能离开道德之管控与制约,利益之满足必须受道德之承制,才不至亢害,反之,利非但毋利,反而有害”,得出义利统一;根据材料二“盖义与利互为依存,互为渗道,辩证地处于事物之对立统一之中”,得出义利相互依存。背景:结合王夫之所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儒家思想、商人人社会地位等方面来分析回答。
17.在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中,徐光启学习到了西方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也深切体会到几何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他正是从这一方面对《几何原本》表示了高度推崇。
【详解】根据“徐光启对这部书推崇备至”可知,徐光启对《几何原本》这本书推崇备至,根据“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由显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yòu), 百家之学海”“能令学理者祛(qù)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可知,在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中,徐光启学习到了西方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也深切体会到几何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他正是从这一方面对《几何原本》表示了高度推崇。
18.(1)特点:践行儒家生态保护思想;诏令具有行政和法律效力;注重宣传生态保护;派遣使者监督执行。
(2)问题:人口增殖过快过多,造成生态破坏,国家人口压力较大。
措施:要求地方官员管束地方、加强治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详解】(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一“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四时月令诏条》(简称《诏条》)内容和儒家典籍《礼记·月令》所载基本一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生态保护的主要特点是,践行儒家生态保护思想;注重宣传生态保护。根据材料一“《诏条》到达西北后,被地方官员书写在交通要道——悬泉置的泥墙上加以宣传。”可知诏令具有行政和法律效力。根据材料一“朝廷专派和中(仲)为使者,督察《诏条》在敦煌一带的下达、执行情况。”可知派遣使者监督执行。
(2)问题: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乾隆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期面临的问题有,人口增殖过快过多。根据材料二“民无余力……至于竭泽焚林并山泽树畜一切侵盗等事,应行禁饬。”可知造成生态破坏,国家人口压力较大。措施:根据材料二“督抚大吏身任地方,所当因地制宜,及时经理……俾地无遗利。”可知要求地方官员管束地方、加强治理。根据材料二“民无余力……至于竭泽焚林并山泽树畜一切侵盗等事,应行禁饬。”可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