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一、单选题
1.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的政治事件是
A.清末新政发起 B.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C.兴中会成立 D.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2.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说:“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立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这不但是各国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该设想( )
A.得以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实践 B.传统文化与宪政思想并行不悖
C.体现孙中山制度创新的努力 D.导致国民政府宪政的最终失败
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正式形成 B.开始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
C.革命派开始积极发动武装起义 D.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4.1911年11月11日,时任山东巡抚孙宝琦致电清政府:“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材料反映出( )
A.三民主义得到广泛认同 B.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C.四川保路运动影响力大 D.南京临时政府已得到普遍认可
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许多法令: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严禁买卖人口,废除奴婢;奖励兴办工商业和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等等。这些法令( )
A.推动了社会进步 B.缓和了民族矛盾
C.根除了封建陋习 D.实现了民主自由
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7.中国古代的人不必看全身的冠服,只需任何一件物饰,如一顶帽子,或帽子上的一颗珠子,便可以晓得它的主人是什么官。辛亥革命后,无论是长衫、马褂还是西服,穿着者均随处可见,甚至中西服装混穿,庞杂至不可名状。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服饰发生较大改变 B.民族工商业得到发展
C.社会变革下的巨大影响 D.政府政策的极大推动
8.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并以“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为由,修订商律。这一措施( )
A.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B.摆脱了外国资本的控制
C.促进了洋务企业的壮大 D.突破了重农抑商的束缚
9.孙中山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此历史事件指的是( )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广西起义
10.《时报》记载:“是故今日之列国,对于此次鄂(湖北)乱,苟能严守中立,相约不肯发难,则此次革命结果,无论两造孰胜孰败,吾国民皆知感激大义”。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武昌首义 C.国民革命运动 D.南昌起义
11.孙中山曾自我慰藉地说:“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局外人小察,多怪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这表明( )
A.共和未成皆因孙中山之退让 B.袁世凯是经民主选举产生
C.民主共和不适合当时的国情 D.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九日在南京所订的《中英条约》不过是战后新邦交及新通商制度的大纲。次年的《虎门条约》才规定细则。我们要知道战后的整个局面应该把两个条约合并起来研究。我们应该注意的有下列几点:第一,赔款二千一百万两(银圆);第二,割香港(岛);第三,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第四,海关税则详细载明于条约,非经两国同意不能修改,即所谓的协定关税;第五,英国人在中国者只受英国法律和英国法庭的约束,即所谓的治外法权;第六,中英官吏平等往来。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李鸿章屈服于日本的压力,于1895年4月17日与伊藤博文等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共11款,主要内容是:(一)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三)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四)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五)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将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英国侵华的主要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世纪末列强侵华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当时的中国,不能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的原因。
13.近代中国,国歌从无到有,随着政权的变更而几度更换,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因各国皆有专定国乐,更兼为了“整饬礼乐,以正人心”,颁布国歌《巩金瓯》。这首国歌大意是:“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干枯。”这首国歌颁布仅仅六天后,就爆发了武昌起义,伴随着清朝的灭亡而寿终正寝。
——摘编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颁布国歌《巩金瓯》目的。
材料二 1913年,《卿云歌》被定为中华民国临时国歌。歌词内容是“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1915年,袁世凯准备称帝,废除《卿云歌》,启用新国歌;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该国歌销声匿迹。1921年,北洋政府最终确定《卿云歌》为国歌,在此期间,学者吴研因提出国歌应该是“有韵的白话歌!古典文章是不行的”
——摘编自李静《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国歌《卿云歌》创立与废除的时代背景。根据吴研因对《卿云歌》的批评,指出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征。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明确宣布实行“五族共和”。民国建立后成立的“中华民族大同会”在其电文中号召:“鉴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域,共谋统一。”《共和国历史教科书》强调:“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不问何种何教,权利义务皆属平等,无所轩轻。利害与共,痛痒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至此,中华民族从几千年形成的“自在的民族实体”,开始发展成为“自觉的民族实体”。
——摘编自郭盛民《“五族共和”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32年,明确以“民族复兴”为办刊宗旨的《再生》《复兴月刊》等杂志先后在北平、上海创办,《东方杂志》《独立评论》《大公报》等报刊也纷纷以“民族复兴”为话题刊文,认为“民族复兴”是从目前的落后、衰落状态中走出,恢复世界强国的民族地位,恢复文化古国的灿烂辉煌。当时还出版了一些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的书籍,如吴庚恕的《中国民族复兴的政策与实施》,张君劢的《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王之平的《民族复兴之关键》等。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复兴”的话语和观念很快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也为国共两党高度关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相比,20世纪30年代民族观的发展,并分析其意义
15.从“觉醒”到“复兴”。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先驱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了艰辛的探索。
(1)鸦片战争后,先行者逐渐觉醒,探索国家出路。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时间轴。
1840—1860年 1860—1890年 1880—1900年 1900—1920年
鸦片战争后签订 ①____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后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④____战后签订《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后签订《辛丑条约》
编纂《海国图志》的 ②____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 为应对内忧外患局面,统治阶级推行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 ③____ 戊戌变法 以孙中山为领导的⑤____建立新的共和政体
(2)综合以上材料,以下对先行者的探索说法正确的是 (双选)( )
A.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过程 B.是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的运动
C.实现从器物到制度的探索 D.解决了近代中国根本问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国会与总统领导的政府各自分立,由选民分别选出。总统只对人民负责,不向国会负责,国会没有要求政府辞职的权力,也没有将总统免职的权力;国会不向总统负责,总统也没有解散国会的权力。国会与总统彼此独立,没有相互依存关系,更没有从属关系。
——摘编自任航《代议制的美国模式论析》
材料二 1911年11月15日,宣布独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召开联合会议(代理参议院),12月3日通过并公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作为临时宪法。《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仿照美国的政府制度,规定中央行政机关实行总统制。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执行若干职权须经参议院同意,但实际上不对参议院负责,而且对参议院的议决案有交令复议权。还规定临时政府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行政各部、参议院和临时中央审判所组成。参议院是立法机关,它以各省都督府所派之参议员组成。临时中央审判所是司法机关。
——摘编自臧巨凯《民国宪政的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相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临时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B
2.C
3.D
4.B
5.A
6.B
7.C
8.D
9.C
10.B
11.D
12.(1)主要意图:打开中国市场,为其在华商品输出创造条件。
原因:附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紧了殖民扩张步伐;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等等。
(2)新特点:资本输出;瓜分中国。原因:清王朝统治腐朽,对外妥协,助长了列强的侵略气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要求瓜分世界;等等
(3)原因: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强大,不允许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资产阶级软弱,三民主义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13.(1)目的:遵循国际惯例(或与国际接轨),巩固专制统治,歌功颂德(或粉饰太平)。
(2)创立背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创中华民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废除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
变化:开展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3)历程:从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从人治走向法治;
14.(1)特点:体现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蕴含民主、平等色彩;中华民族自觉意识增强。
原因:民族危机的深重;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民主共和观念的广泛传播;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仁人志士的推动。
(2)发展:着眼于“民族复兴”“中华民族复兴”成为社会思潮;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关注。
意义: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发展;坚定了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心;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奠定了基础。
15.(1)①《南京条约》;②魏源;③洋务运动;④甲午战争;⑤辛亥革命
(2)AC
16.(1)特点:三权分立体制;实行总统制;人民主权。意义: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出现,维护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等。
(2)不同:从实行总统制转而实行责任内阁制;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增加了国民有平等、自由等项权利的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