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5 14:0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单选题
1.1900年6月,由上海等地官员与各国驻上海领事议定的《保护上海长江内地通共章程》中规定:“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毁坏洋商、教士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列强改变了侵略中国的态度 B.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C.中国人民抗争对列强的冲击 D.地方割据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2.在1900年6月清廷正式向诸列强国家宣战之后,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主的东南督抚们与列强达成了互保约定,形成了中央对外宣战而地方议和的怪异政治局面。东南督抚们的这一做法( )
A.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B.迫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运动
C.加速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D.标志着清朝中央权力开始下移
3.1898年,梁启超等百余人联合上书,请废除八股取士。当时会试举人闻之此举,如不共戴天之仇,拟殴打上书人。《辛丑条约》规定停止科举考试5年,没有遭到任何反抗。京师几个省都会,通洋文能翻译的人身价倍增,“昔之想望科举者,今皆改而从事此途”。这一变化体现了( )
A.民族抵抗意识彻底丧失 B.科举制度受到严重挑战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D.政府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4.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国税华货,进口从其重;中国税洋货,进口求其轻。华人商于西国者,按名纳款,岁有常规;洋人商于中国者,并无此费。”据此可推知,郑观应主张( )
A.维护中国经济主权 B.清朝积极融入世界
C.巩固中西对等外交 D.打破关税贸易壁垒
5.康有为在《恭谢天恩并陈编纂群书以助变法折》中说,波兰迟迟不肯变法,最终被人“分灭”,清朝变法之机一失再失;同时其指出,现在皇上明确下诏宣布变法是“第三次机会”,必须“全变之急变之”。这一思想( )
A.推动西方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埋下了维新变法未来失败的隐患
C.是中外变法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 D.坚定了光绪皇帝变法维新的决心
6.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有选择地译介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删去了后半部分有关伦理学的内容;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时注重借黑奴的悲惨命运警醒国人。晚清的知识精英们有选择地译介西方著作旨在( )
A.实现救亡图存的政治理想 B.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
C.系统介绍西方的思想文化 D.促进近代文学的发展
7.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对其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均摆脱了内忧外患 B.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C.均未涉及教育改革 D.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8.“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
A.废除科举制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颁布剪辫法令
9.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暴徒”“匪”“乱民”。7月之后,则认为义和团“赴死军前,曾不返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赫之重强国”。这一变化反映了义和团运动( )
A.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 B.斗争的目标是推翻清政府
C.斗争方式的趋于落后 D.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10.在八国联军被义和团截击于京津之间的时候,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澜于6月14日即电告本国政府,指出长江流域的任何骚乱,必将对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建议“应当立即与汉口及南京的总督达成一项谅解”,如果刘、张想要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他们将在所辖地区内尽力维护和平”。为此,他们( )
A.策划“南北议和” B.支持“维新变法”
C.决定“干涉还辽” D.洽商“东南互保”
11.有学者指出,这个条约是清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统治者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材料评价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以海关税及盐税作抵押,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据此可知( )
A.列强意识到了中国偿还能力薄弱 B.清政府关税和盐税收入足够偿还赔款
C.列强变相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求增强
二、材料分析题
13.随着晚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总督(单位:个)
总数 满人 汉人
1748年 11 9 2
1779年 11 7 4
1864—1867年 8 2! 6
1872—1875年 8 1 7
1876—1883年 8 0 8
——整编自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总督构成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中外历史纲要》(上)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历史事件的名称及其背景,并结合所学,对该事件作一简要评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潮中,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无论是“保守”的一面,还是进取的一面,都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在戊戌年前后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空间和价值。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两面性,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向,但其政治目的是相同的,即推动国家变革并维护皇权统治。同时期的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维新思想也与康有为类似,因此,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缩影。尽管相对于洋务思潮,维新思潮的活跃时间较短,戊戌变法失败后,便逐渐从历史中淡去,但它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等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也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画出了浓重的一笔。
——摘自徐兴燕《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两面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维新派思想存在“两面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等维新派的共同主张并加以评价。
15.百年匆匆过,天地又戊戌。让我们回顾一下120年前的那场戊戌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书
材料三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变法,结果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导致中国人觉醒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梁启超认为变法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主要反映了哪一阶级的愿望与要求?这些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阶级经济利益的主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一个民族若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然要有这一民族的独有的特质和独立于其他民族的自我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道德、制度、风俗、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要坚持这种中华文化,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才能恢复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同时,在他看来,所谓“公德”就是个体对群体尽义务的“利群”思想,就是视国家事为己事的意识。只有这样,当外敌入侵时,才能“合内部固有之群,以敌外部来侵之群”。而且合群的力量越坚越大,就“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这与西方民族主义中强调个人自由、平等、独立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一大特点。
——摘编自沈文泰《华夏中心主义的衰落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急速掀起一股热烈的民族主义风潮。一些受过民族主义熏陶,“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为了达成打造民族国家的目标,纷纷将他们注目的范围,向下扩充到一般社会大众。基于动员群众,强化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他们相继创办各类白话报刊,并大量利用小说、戏曲等口语传播,对一般民众进行民族观念及国家意识的灌输。在这一连串密集而广泛的宣传下,各项自发性的群众民族主义运动亦在此一期间相应兴起。诸如1905年因美国排斥华工激起的抵制美货风潮,乃至20世纪初期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收回路矿利权运动,皆有大批学生与城市工商居民卷入其间。自此以后,民族主义成为中国社会最为有效而常见的动员手段,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急遽扩散与深化。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题干1900年的上海等地官员与各国驻上海领事议定的《保护上海长江内地通共章程》中“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毁坏洋商、教士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可知在一定的章程中,要求各国多派兵进入长江等处需要与中国督抚商允,否则百姓破坏,中国不认赔偿,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冲击了列强的侵略,C项正确;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态度没有改变,八国联军侵华就是例证,排除A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排除B项;晚清时期虽然有中央权力下移,但未出现地方割据,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0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在1900年6月清廷正式向诸列强国家宣战之后,……形成了中央对外宣战而地方议和的怪异政治局面。”可知,叙述的是“东南互保”协议的相关信息,这说明清朝中央政府威权下降,地方督抚的自保措施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A项正确;1898年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改革已经失败,与东南互保无关,排除B项;义和团反洋教斗争加速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其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于1900年5月,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朝中央权力就已经开始下移,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从材料可知,废除科举制由遭到抵抗再到无人反抗,体现出学子们已经对清政府已经失望,不再寄希望于科举考试走上仕途,说明政府统治基础严重动摇,D项正确;中华民族的抵抗意识仍然存在,并没有消失,排除A项;之前遭到反抗时就已经体现了科举制受到挑战,因此变化后的主旨并不是体现遭到挑战,排除B项;C项是《辛丑条约》本身的影响,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华人商于西国者,按名纳款,岁有常规;洋人商于中国者,并无此费”,可以看出华商在外国经商要缴纳相应的费用,但是洋人在中国却不用缴纳,所以郑观应主张维护中国经济主权,保护中国的权益,A项正确;清朝是被动融入世界,排除B项;近代中国,中西方外交是不对等的,排除C项;材料的是强化中国的经济主权,并不是打破关税贸易壁垒,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以波兰迟迟不肯变法,最终被人“分灭”为由,主张变法应“全变”、“急变”,这一思想导致光绪皇帝在103天内连下近百道变法诏令,操之过急,招致顽固派发动政变,变法最终遭遇失败。这反映出康有为急于变法的思想埋下了维新变法未来失败的隐患,B项正确;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波兰变法运动和清朝变法相关内容,是为尽快变法提供依据,但无法得出“是对中外变法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排除C项;此时光绪皇帝已发布变法诏书,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有选择地译介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删去了后半部分有关伦理学的内容;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时注重借黑奴的悲惨命运警醒国人。”可知,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有选择的将前半部分进行翻译,且将“进化”意译为“天演”,略去“伦理”一词及相关内容,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物竞天择,适则生存,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时注重借黑奴的悲惨命运警醒国人,有选择的翻译介绍西方著作说明了近代知识精英实现救亡图存的政治理想,A项正确;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系统介绍西方的思想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有选择翻译,而非系统介绍,排除C项;促进近代文学的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共同点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三者在客观上都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社会进步,B项正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均以失败告终,均没有摆脱内忧外患,排除A项;洋务运动设立京师同文管,戊戌变法设立京师大学堂,清末新政改革教育制度,排除C项;洋务运动不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可知,指的戊戌变法。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1898年6月,光绪帝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被称为戊戌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是戊戌变法内容之一,B项正确;戊戌变法的措施之一是废除八股取士,不是废除科举制,排除A项;福州船政局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排除C项;剪辫法令是辛亥革命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中国)。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处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抵御西方列强,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与民主意识的觉醒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义和团“以抗御普世界中显赫之重强国”,抵御列强,不是推翻清政府,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如果刘、张想要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他们将在所辖地区内尽力维护和平’”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减少损失,与东南各督抚洽商“东南互保”,D项正确;辛亥革命时期“南北议和”才策划,排除A项;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B项;甲午战后三国干涉还辽,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项正确;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1860年,清政府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项;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朝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即中国的海关税及盐税,落到了列强的手中,清政府的财政受到列强的控制,列强变相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列强控制中国的税收主权,并未体现列强对中国还款能力的担心,排除A项;材料强调“以海关税及盐税作抵押”,而当时清政府是没有那么多白银的,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求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13.(1)变化:晚清时期汉人总督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迅速发展。
影响:汉人(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清朝中央权力下移;深刻影响了晚清历史的发展。
(2)事件:东南互保。
背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评述:东南互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进一步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详解】(1)变化:从材料数据可知,晚清时期汉人总督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原因: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关。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影响主要体现为:汉人(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清朝中央权力下移;深刻影响了晚清历史的发展。
(2)名称及背景: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和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八国联军为了维护在华利益,发动了侵华战争,为此东南互保局面出现。评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互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进一步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14.(1)原因:维新思想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异常强大;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2)共同主张:维新派主张通过兴民权,设国会,实现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评价:维新派的思想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蕴含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国人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政治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在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两面性,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向,但其政治目的是相同的,即推动国家变革并维护皇权统治。同时期的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维新思想也与康有为类似,因此,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缩影。”并结合所学可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阶级力量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思想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异常强大;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2)共同主张:根据材料信息“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向,但其政治目的是相同的,即推动国家变革并维护皇权统治。同时期的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维新思想也与康有为类似”并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主张通过兴民权,设国会,实现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评价:根据材料信息“维新思潮的活跃时间较短,戊戌变法失败后,便逐渐从历史中淡去,但它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等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也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画出了浓重的一笔。”可从政治、思想和经济等方向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思想上,维新派的思想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蕴含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国人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政治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在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5.(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的签订)
关键:变革官制(或变革政治制度)。
(2)阶级:资产阶级;内容:发展农工商业。
(3)原因:不符合中国国情;没有学到关键没有掌握实权。
(4)贡献: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或变革中国政治制度;或主张君主立宪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事件:本题属于依据材料一“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的信息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关键:根据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得出,梁启超认为变法成功的关键是变革官制。
(2)本题属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阶级:依据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结合课本所学,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主张:根据材料“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的愿望与要求,其中发展农工商业是最能体现这一阶级经济利益的主张。
(3)本题属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三“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变法,结果失败了”的信息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不符合中国国情、没有学到关键、没有掌握实权。
(4)本题属于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上述材料的内容可知,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最大贡献是戊戌变法主张在中古建立君主立宪制,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客观上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中国传统的思想和制度起到了冲击的作用。
16.(1)特点:独有的特质和独立于其他民族的自我精神;坚持这种中华文化并传承;视国家事为己事的意识;合群的力量。
(2)历史意义:有利于救亡图存;有利于动员群众,强化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民族观念及国家意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一个民族若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然要有这一民族的独有的特质和独立于其他民族的自我精神”,得出独有的特质和独立于其他民族的自我精神;据材料“就是要坚持这种中华文化,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得出坚持中华文化并传承;据材料“就是视国家事为己事的意识”,得出视国家事为己事的意识;据材料“而且合群的力量越坚越大……”,得出合群的力量。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得出有利于救亡图存;据材料“基于动员群众,强化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得出有利于动员群众,强化民族凝聚力;据材料“并大量利用小说、戏曲等口语传播,对一般民众进行民族观念及国家意识的灌输”,得出有利于民族观念及国家意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