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单选题
1.“在这个体系内,中原农耕区与周边四方形成了王朝地域的内外结合,这已超越了农耕区域的单一构成,构建了新型的王朝模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这一新型王朝的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2.秦始皇宣布:“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这体现出的制度特征是( )
A.皇位世袭 B.天命神授
C.皇权至上 D.以法治国
3.廷议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由此可见,廷议制度( )
A.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B.体现了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品格
C.有效限制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D.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
A.郡县制的实行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疆域规模的扩大
5.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6.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下列属于他功绩的是( )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采用科举制选官
⑤焚书坑儒
⑥修建都江堰
A.②③⑤⑥ B.①②③ C.①②③⑥ D.②④⑤⑥
7.秦始皇实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文字。这一措施实行有助于推动( )
A.王国问题解决 B.多元文化形成
C.统一局面巩固 D.疆域面积扩大
8.睡虎地秦简的《封诊式》中记载了两例父亲控告儿子的案例,因亲子“不孝”,父亲请求政府将其子杀死和断足流放,政府则予以照办。同一时期的《法律答问》中也有类似的案例。这反映了秦朝( )
A.注重宗法伦理 B.法律体系较为完备
C.追求严刑峻法 D.道德沦丧现象突出
9.2023年1月秦始皇陵博物院发布秦兵马俑第三次发掘成果,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籠3处;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这一考古发掘( )
A.反映了当时部分历史面貌 B.明确了秦朝军队的规模
C.揭示了秦朝社会矛盾尖锐 D.弄清了陶俑的制作程序
10.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
A.确立正统地位 B.树立专制权威 C.制造暴政依据 D.沿袭历史传统
11.提起“千古一帝”秦始皇,会想到他灭六国一统天下。有人却说他“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
B.确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国家政治框架
C.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实行焚书坑儒政策遭到儒家的激烈批判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材料二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材料三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戍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诸侯有哪些义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些?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加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
材料二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新学伪经考》
(1)材料一与什么制度的创立有关?秦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李斯提出了什么建议?分别说明该建议的实施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14.史料一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摘编自贾谊《过秦论》
史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摘编自柳宗元《封建论》
[探究]
(1)根据所学知识,论证说明史料一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
(2)根据史料二,分析指出柳宗元是如何看待秦朝郡县制与秦朝灭亡关系的。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琅邪刻石记载: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商鞅变法最重要的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主要采取了哪些军事措施?
(3)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中所说秦“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A
【详解】秦朝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广大,中原农耕区作为王朝立国的核心,是支撑王朝的本土腹地,其周边地区则多系游牧和半农半牧地区,形成王朝的次级外缘地带,已超越了农耕区域的单一构成,构建了新型的王朝模式,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最早”,排除BC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八合之内,皇帝之土……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可知,上述规定主要为了强化皇帝的权威,凸显皇权至上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皇帝权威,皇位世袭没有体现,排除A项;天命神授的观念出现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新儒学之后,天命神授观念在当时没有出现,也没有体现,排除B项;根据材料“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可知,秦始皇订正法律制度,作为万物的纲纪,这样做仍是强化皇帝权威,依法治国是秦始皇治国的手段并非皇帝制度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可得出廷议的方式可以集思广益,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决策的失误,提升决策的科学性,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廷议的参与人员与方式,并不能展现参与人员的品格,排除B项;廷议制度是议政的方式,最终决定权还在皇帝手上,因此不能有效限制皇权,排除C项;材料中并不仅只有皇帝与丞相,还有其他大臣,因此并不能有效协调二者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郡县长官任免方式是皇帝任命,而贵族政治则是血缘传承,A项正确;皇权的至高无上是皇帝制度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郡县制是地方制度,而三公九卿是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疆域规模的扩大是推行郡县制度的因素,但是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可知,早期中国从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说明早期中国的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早期中国政权结构的变化,而非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早期中国政权结构的变化,与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无关,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描述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的信息,而是早期中国政权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建立了我国统一的国家,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秦朝还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B项正确;焚书坑儒不属于秦始皇的功绩,⑤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国时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隋朝时设立科举考试,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的主要作用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王国问题的解决和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有关,排除A项;“书同文字”的政策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与疆域面积扩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父亲请求政府将其子杀死和断足流放,政府则予以照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司法实践中,父亲控告儿子不孝,政府就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判了,体现了在秦朝,父权制度有相当权威性,注重宗法伦理,A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知秦朝法律体系的完备,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按照父亲的要求审判儿子,无法体现追求严刑峻法,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不涉及道德沦丧,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秦兵马俑第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中,“陶俑”“陶马”“战车”代表了军事作战的士兵和工具,“鼓”和“鼓槌”代表作战指挥,“漆盾”可用于防御,“弓弩”可用于远距离攻击等,这些反映了一定的秦朝历史面貌,A项正确;材料中的考古发掘“陶俑”“陶马”“战车”等内容无法明确秦朝军队的规模,排除B项;材料只有秦军武器等信息,无法得知当时的社会状况,更无法得知社会矛盾尖锐,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发掘陶俑数量较多,没有体现陶俑的制作程序,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皇,古为上天,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人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即秦始皇是天下万物之主,突出其专制权威,B项正确;秦始皇将皇帝设为自己的帝号,目的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权威,并非为了确立正统地位,秦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本身就具有开创性,排除A项;材料与秦始皇的暴政无关,排除C项;秦始皇是始皇帝,其皇帝称谓是首创,并非沿袭历史传统,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秦朝。根据材料“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信息,这奠定了此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国家政治结构,B项正确;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灭了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1)内容:以同姓诸侯为主;分封要举行仪式,天子对诸侯“授民授疆土”。
义务: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
(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意义:加强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周天子的共主地位,有利于文化认同,后期造成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地方: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北修长城等。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中的“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可得出“以同姓诸侯为主;分封要举行仪式”;根据材料一中的“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天子对诸侯‘授民授疆土’ ”;义务:根据材料一中的“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可得出“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
(2)对象:根据材料二中的“(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先代贵族”;根据材料二中的“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可得出“功臣”;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王族”;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周天子地位的巩固,推动文化交流和认同、民族融合,后期易造成分裂割据等角度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三中的“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可得出“统一度量衡”;根据材料三中的“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可得出“北修长城”;根据材料三中的“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制定法律,焚书坑儒”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13.(1)制度:皇帝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2)建议:统一文字。
影响:对秦朝:巩固统一、维护统治;利于经济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各地域各民族文化交流。对后世: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文字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扩大。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可知,材料一与皇帝制度的创立有关。
中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地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2)建议:根据材料二“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可知,李斯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
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一、维护统治;利于经济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各地域各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概括李斯建议实施对秦朝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文字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扩大等方面概括李斯建议实施对后世的影响。
14.(1)秦始皇统治残暴,繁重的赋税徭役,严刑酷法,焚书坑儒,钳制思想,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失去民心。
(2)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秦朝灭亡不是郡县制导致,而是秦朝残暴统治失去民心,引发人民起义。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秦朝(中国)。关于论证说明史料一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由材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材料中贾谊认为秦朝迅速灭亡源于秦朝暴政。因此论证实际就是用史实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据所学可知,秦朝速亡与秦始皇统治残暴,繁重的赋税徭役,严刑酷法,焚书坑儒,钳制思想,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失去民心等密切关联。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秦朝(中国)。关于柳宗元对秦朝郡县制与秦朝灭亡关系的看法,由材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可知,柳宗元认为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由材料“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可知,柳宗元认为秦朝灭亡不是郡县制导致,而是秦朝残暴统治失去民心,引发人民起义。
15.(1)实行连坐制;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作用: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2)措施:北击匈奴;南平百越。
(3)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保障社会稳定;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古代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
【详解】(1)本题是列举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措施:由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可得出实行连坐制;由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得出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由材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可得出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由材料“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得出实行县制;由材料“为田开阡陌封疆”,可得出废除井田制;由材料“平斗桶权衡丈尺”,可得出统一度量衡。历史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使秦国迅速强大,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2)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措施:结合所学,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平百越,统一岭南。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秦朝史实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郡县制,郡县长官不得世袭,由皇帝直接任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保障社会稳定;从民族关系而言,实行郡县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历史发展趋势而言,秦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古代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