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5 14:0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单选题
1.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举孝和廉各一人以被擢用。直到公元前128年,各地仍未重视,甚至推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这说明( )
A.察举选官不合时宜 B.中央集权亟待加强
C.门阀士族控制选官 D.无为思想根深蒂固
2.汉代,无论是土地买卖还是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不仅要有证券或契约,还要在契约中标明时间、买卖双方的籍址姓名、价金及证人等内容。这表明汉代( )
A.政府放松了对商业限制 B.商品交易得到了规范
C.市场秩序日益正规合理 D.国家注重商业税征收
3.汉初,儒生陆贾曾提醒高祖刘邦:“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他主张“行仁义,法先王”,以儒术治国。其所进献的《新语》十二篇深得皇帝称许。这表明汉初( )
A.秦朝治国理念被摒弃 B.统治者重视教化的作用
C.无为而治思想受推崇 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4.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其中,思想上表现为( )
A.颁布“推恩令” B.盐铁官营 C.开疆拓土 D.尊崇儒术
5.东汉灵帝嘉平四年,朝廷下令,把经过官方审定的经书,刊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开阳门外的太学内讲堂前。据此判断合理的是( )
A.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私学的发展
C.学习儒学有了标准范本 D.造纸术尚未改进
6.在传统中国,当专制君主认为政府首脑的权力碍手碍脚之时,就会开始冷落疏远它,并在自己身边另觅助手,提拔重用身边的机要秘书。以下官职的创设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汉代的内朝官员 B.汉代的刺史
C.秦代的御史大夫 D.唐代节度使
7.两汉时期社会评品之风盛行,这种对人物的评品,在东汉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据《后汉书·许绍传》载,许绍与其兄许靖咸誉高名,爱共核论乡里人物之曲直,每月更换品题,以致汝南有“月旦评”之风。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察举制度的实施
C.九品官人之法的推行 D.社会环境的宽松
8.汉武帝时期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自东汉中后期起,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
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9.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 )
A.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实施尊崇儒术的文化改革
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设立直接为皇帝控制的中朝
10.西域都护府设置后,现在的那个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的统治下( )
A.西藏 B.新疆 C.甘肃 D.内蒙古
11.《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诏曰:“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散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这些措施体现光武帝治国的基本原则是( )
A.扶植豪强地主 B.强化中央集权
C.实行休养生息 D.遏制地方势力
12.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书的字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自身的生存环境,表现了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的出现则被认为人进入了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
A.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B.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C.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D.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13.汉武帝以前,丞相几乎都由开国功臣担任。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就举用文学之士于本官职外,另加侍中、给事中等高级侍从官职,出入禁廷,与闻大政。汉武帝此举意在( )
A.建立官僚政治 B.废除丞相制度
C.完善选官制度 D.加强君主专制
14.汉武帝时期,政府不仅实行盐铁官营,还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这表明当时( )
A.统治者具有抑商倾向 B.政府财政充足
C.社会深受儒学的影响 D.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15.下面为西汉时期几位帝王在位时太学中的博士弟子人数。(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二卷整理)表中人数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 )
帝王 汉武帝 汉昭帝 汉宣帝 汉元帝 汉成帝 汉哀帝、汉平帝
博士弟子 50人 100人 200人 1000人 3000人 7000人
A.儒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 B.进入官学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C.官位被垄断的情形彻底改变 D.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结束
16.悬泉置是两汉时期敦煌郡下辖的一处邮驿机构。经考古发掘,悬泉置遗址共出土文物7万多件,其中汉简3.5万枚,内容涉及诏书律令、使节往来、与西域各国关系、工作档案等。悬泉置遗址作为重要的考古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
A.敦煌郡的行政机构设置 B.汉朝对边疆地区的经营
C.交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汉朝与西域的经贸往来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借助于道家的“道”建构了“天”,为儒家的仁义礼智原则探究了本源,并强调籍由阴阳五行之气可“观天道”,因而阴阳之气是天人之间相互感应的中介。与孟子的民本主义不同,董仲舒肯定了君尊臣卑和赏罚分明等思想。此外,董仲舒的“以人随君,以君随天”的“事天”思想与墨家的“尚同”说有相通之处。
——摘编自唐名辉《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材料二 传统儒学“天人合一”论的立足点是“道之大原出于天”,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则借助佛学心性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使人之本“性”等同于本体性质的“理”或“道”。此后,朱熹借鉴华严宗的论证方式提出了"理一分殊"的思想。王旧明发挥佛教禅宗"万法从自性生"的思想,提出“心即性,性即理”。宋明理学家借助佛学思维方式,把儒学“理”“心”“性”等具有道德内涵的概念升华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范畴,最终形成极具思辨色彩的心性本体论,从而为论证封建纲常的合理性与绝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编自吴丹《宋明新儒学本体论的思想来源与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夺得天下,想继续以法家思想治理天下却失败了。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则崇尚黄老思想而休养生息,但用来打天下的法家思想并不适合长治久安,历史最终还是选择了儒家-不是通过战争和强力取胜来“选择”,而是通过对和平与道德的愿景来选择。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在政治上的“独尊儒术”;二是提出按德性和学问的标准建立常规和制度化的察举。这上述两点也就是“汉制”有别于“秦制”的基本特点。
——摘编自何怀宏《周文与汉制:传统中国的道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朝相比,汉代治国思想和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治国思想和制度变化的意义。
19.史料一 从元帝(刘奭)到孺子婴(公元前49—公元8年)时代是西汉晚期。这时贵族地主与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壮大,商人势力也重新兴起,土地兼并的问题日益严重。汉王朝陷入深沉的危机之中。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
史料二

[探究]
(1)据史料一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两汉政权衰亡的关系如何?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局面的本质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 214年,秦军统一岭南后,设立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郡设守、尉、监御史等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县设令或长,管理各郡县。南海郡在三郡中地位最高,南海郡尉有相对独立和专断的权力。秦朝对岭南的统治,采取政治手段与“五岭之戍”的军事手段,推行屯垦戍边和移民戍边政策,移民中有商人、文人、谪官、流民,但最主要的还是屯戍军队,这些人促进了岭南的早期开发。
——摘编自赵炳林《秦朝对岭南的经略和开发》
材料二 此种形势下,汉武帝向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地区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这几次大规模移民的主要迁入地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移民最为集中的地区是河西四郡、金城、朔方。前127年,在河套地区设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并向朔方郡移民十万人。这是西汉第一次对西北连线的大规模移民。
——摘编自徐兆寿、刘强祖《丝绸之路上的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经略和开发岭南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汉时期向西北移民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题干汉武帝时期中央要求地方举荐人才,但地方不重视中央的命令甚至推脱,可见此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中央集权亟须加强,B项正确;察举制适应了汉武帝和平时期的需要,排除A项;门阀士族控制选官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地方无视中央命令与无为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据题意可知,汉代的商品交易中要求有契约,而且对契约的内容也做了较为规范的规定,说明汉代的商品交易得到了规范,B项正确;材料是说明汉代商品交易较为规范,这是加强对商业限制的体现,而不是放松,排除A项;市场秩序不仅仅包括商品交易,而材料仅涉及商品交易的规范,C项说法过于夸张,不符题意,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契约的问题,和商业税征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他主张“行仁义,法先王”,以儒术治国。其所进献的《新语》十二篇深得皇帝称许。”可知,统治者认可了儒生陆贾的建议,因此,统治者重视教化的作用符合题意,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的治国思想是法治思想,实际上中国古达很多朝代都有一定的法治实践,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C项表述符合汉初的史实,但是材料体现不了,排除C项;D项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与题意时间不对应,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项类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表现为”,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题干“汉武帝”可知,本题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据题干“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统一思想,D项正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但不是思想上的措施,排除A项;盐铁官营的措施是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的经济措施,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开疆拓土,这是军事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古代东汉时期。根据材料信息“朝廷下令,把经过官方审定的经书,刊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开阳门外的太学内讲堂前”可知石碑上的经书内容成为了标准范本,C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太学是官学,无法体现私学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造纸术,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实行中朝(内朝)制度。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让他们能够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要政。于是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的内朝成为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成了执行机构。由此可知,汉代内朝的设置与材料主旨相符,A项正确;汉代刺史的职责主要是监察地方诸侯王和高官,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秦代的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集、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唐代节度使是地方军镇长官,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两汉时期社会评品之风盛行,这种对人物的评品,在东汉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汉时期社会评品之风盛行主要是基于察举制度的实施。察举制度是汉朝的主要选官制度,对人才的选拔看重品行,尤其是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B项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于隋朝,排除A项;九品官人之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材料与“社会环境的宽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富强,对外打击匈奴,军功强盛,因此规模宏大、规模宏大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国家逐渐衰落,所以抒情小赋取代了大赋。由此可知汉赋的风格受到时代的影响,C项正确;皇帝喜好是影响汉赋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根据“以抒情为主”可知,B项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B项;汉代赋是主要文学体裁,并不仅仅流行于官方,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古代西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A项正确。BCD项均为西汉中期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是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而且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这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权的管辖,B项正确;元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管理藏区事务的宣政院,建立了西藏萨迦地方政权,西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排除A项;秦朝时期,甘肃地区属于陇西郡和北地郡,已经在中央政权统治之下,排除C项;内蒙古地区不属于西域都护的统辖范围,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散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可知,光武帝下令把赋税由什一税降到三十税一,减轻人民的徭役和兵役负担,体现了休养生息的治国原则,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治国是的打击豪强地主,未涉及扶植豪强地主,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休养生息的治国原则,未体现强化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休养生息的治国原则,未体现遏制地方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材料中“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说明此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人类还没有利用和征服自然的意识和能力,隶书则代表了人对大地广袤的思考,楷书的出现则被认为是人类进入了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这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天人感应”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古代人文意识的觉醒与发展,没有涉及对古代科学发展的认识,排除C项;材料中楷书的出现是古代人文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并没有体现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而且中国古代缺乏理性的科学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就举用文学之士于本官职外,另加侍中、给事中等高级侍从官职,出入禁廷,与闻大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设立中朝,牵制宰相,削弱了丞相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D项正确;官僚政治已经建立,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汉武帝时期没有消灭丞相制度,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选官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根据“政府不仅实行盐铁官营,还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可得出这都是汉代统治者抑制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说明统治者具有抑商倾向,A项正确;抑商并不代表财政充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儒学的信息,也与儒学无关,排除C项;专制统治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自汉武帝开始,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在太学中教习儒家经典,说明儒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西汉选官有察举、征辟、太学中选拔等多种方式,且表格信息不能反映入仕途径的选择,排除B项;官位被垄断的情形彻底改变,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秦朝“焚书坑儒”就结束了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敦煌是汉朝经营西域的基地,悬泉置遗址出土史料涉及与西域各国关系,可以用于研究汉朝对边疆地区的经营,B项正确;悬泉置是两汉时期敦煌郡下辖的一处邮驿机构,出图史料中没有太多涉及敦煌郡行政机构设置的内容,排除A项;悬泉置是汉朝政府设置的,反映政府的边疆治理,与民众的社会生活关系不大,排除C项;悬泉置是邮驿机构,而非贸易站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7.(1)不同:理论来源不同。汉代儒学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法家和男家等学派的思想,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和
道教的思想:基本范畴不同:汉代儒学强调“天”,宋明理学的主要概念是“理”;论证方式不同:宋明理学更具
思辨性;影响不同:汉代儒学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理学重建了儒学信仰。
相同:都对传统儒学进行了继承和发展;都吸收与融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2)特征:开放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董仲舒借助于道家的‘道’建构了‘天’,为儒家的仁义礼智原则探究了本源,并强调籍由阴阳五行之气可‘观天道’,因而阴阳之气是天人之间相互感应的中介”“董仲舒的‘以人随君,以君随天’的‘事天’思想与墨家的‘尚同’说有相通之处”“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则借助佛学心性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朱熹借鉴华严宗的论证方式”“宋明理学家借助佛学思维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论来源不同:汉代儒学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根据材料“董仲舒借助于道家的‘道’建构了‘天’”“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则借助佛学心性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使人之本‘性’等同于本体性质的‘理’或‘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本范畴不同:汉代儒学强调“天”,宋明理学的主要概念是“理”;根据材料“朱熹借鉴华严宗的论证方式提出了‘理一分殊’的思想。王旧明发挥佛教禅宗‘万法从自性生’的思想,提出‘心即性,性即理’。宋明理学家借助佛学思维方式,把儒学‘理’‘心’‘性’等具有道德内涵的概念升华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范畴,最终形成极具思辨色彩的心性本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证方式不同:宋明理学更具思辨性;根据材料“从而为论证封建纲常的合理性与绝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不同:汉代儒学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理学重建了儒学信仰。相同:根据材料“董仲舒借助于道家的‘道’建构了‘天’,为儒家的仁义礼智原则探究了本源”“宋明理学家借助佛学思维方式,把儒学‘理’‘心’‘性’等具有道德内涵的概念升华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范畴”可知,都对传统儒学进行了继承和发展;都吸收与融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根据材料“董仲舒肯定了君尊臣卑和赏罚分明等思想”“最终形成极具思辨色彩的心性本体论,从而为论证封建纲常的合理性与绝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可知,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2)特征:根据材料“董仲舒借助于道家的‘道’建构了‘天’,为儒家的仁义礼智原则探究了本源,并强调籍由阴阳五行之气可‘观天道’”“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则借助佛学心性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朱熹借鉴华严宗的论证方式提出了‘理一分殊’的思想”“宋明理学家借助佛学思维方式,把儒学‘理’‘心’‘性’等具有道德内涵的概念升华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范畴,最终形成极具思辨色彩的心性本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开放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等方面分析。
18.(1)治国思想:从汉初崇尚“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到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制度:政治思想上“尊崇儒术”选官制度上实行按德性和学问为标准的察举制。
(2)意义: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按德性和学问选拔人才开启了古代选举制度的先河。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则崇尚黄老思想而休养生息”可知变化是治国思想:从汉初崇尚“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到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根据材料“一是在政治上的“独尊儒术”;二是提出按德性和学问的标准建立常规和制度化的察举”可知变化是制度:政治思想上“尊崇儒术”选官制度上实行按德性和学问为标准的察举制。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尊崇儒术”带来的影响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选官制度上实行按德性和学问为标准的察举制带来的影响是;按德性和学问选拔人才开启了古代选举制度的先河;而思想上“尊崇儒术”选官制度上实行按德性和学问为标准的察举制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
19.(1)关系: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壮大,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爆发,西汉政权陷入危机;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构成巨大威胁,是东汉王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2)本质原因:君主权力的加强及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机构弱化。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西汉晚期……贵族地主与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壮大,……土地兼并的问题日益严重。汉王朝陷入深沉的危机之中”得出西汉晚期豪强地主势力壮大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爆发,西汉政权陷入危机。结合所学,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导致地方割据,是东汉王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根源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的内朝和东汉的尚书台导致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机构权力和作用弱化,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在皇帝年幼或能力不足,无法很好地掌握和行使权力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外戚和宦官窃权乱政的情况。
20.(1)措施:实行郡县制管理;推行屯垦戍边和移民政策;发展交通(开凿灵渠)。(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背景: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积极开拓疆域;在取得对匈奴战争重大胜利后,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作用: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国家的统一。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
措施:根据材料“公元前 214年,秦军统一岭南后,设立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可知,实行郡县制管理;根据材料“秦朝对岭南的统治,采取政治手段与‘五岭之戍’的军事手段,推行屯垦戍边和移民戍边政策,移民中有商人、文人、谪官、流民,但最主要的还是屯戍军队,这些人促进了岭南的早期开发。”可知,推行屯垦戍边和移民政策;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交通,开凿了灵渠。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
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积极开拓疆域;根据材料“汉武帝向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地区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这几次大规模移民的主要迁入地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移民最为集中的地区是河西四郡、金城、朔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取得对匈奴战争重大胜利后,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作用:根据材料“汉武帝向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地区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这几次大规模移民的主要迁入地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移民最为集中的地区是河西四郡、金城、朔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向西北移民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国家的统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