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单选题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检查)而不征(征税),以为诸侯利”;郑国政府甚至与商人签订盟约,誓言不干预经商活动,给商人以很大自由。这说明当时( )
A.政府重视商业发展 B.经商完全自由
C.商人操控政治局势 D.社会秩序稳定
2.《汉书·艺文志》推测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道家是出于史官,法家是出于理官,墨家是出于清庙之守,阴阳家是出于历法之官,从而把诸子学说和各个王官一一对应。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儒家学说地位居于首位 B.先秦的天文历法成就突出
C.商周王官之学内容丰富 D.诸子之学受王官之学影响
3.《抱朴子·诘鲍篇》:“囊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空泛而无束缚),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紫(牵绊)无辱。”与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的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4.有人把春秋战国某些学派描述为“主张为政以德的礼仪派”“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主张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兼爱的反战派”。下列正确对应该描述的是( )
A.儒、道、法、墨 B.儒、墨、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5.春秋初期的战争情况是“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春秋末年的《孙子兵法》确立“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战争基本原则;战国时孙膑提出“必攻不守”,持久战和歼灭战思想逐步萌芽并发展。这些转变反映( )
A.兼并战争初露端倪 B.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C.礼乐制度走向崩溃 D.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6.秦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利用政权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文化结合起来。这表明,商鞅变法( )
A.以血缘政治取代了官僚政治 B.注重对秦文化的改造与整合
C.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D.使秦国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
7.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老子主张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名誉,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这表明两人( )
A.积极为诸侯出谋划策 B.实现社会理想的途径不同
C.思想对立且辩论激烈 D.对礼崩乐坏现状深感忧虑
8.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采用楚国民歌方言进行创作,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该作品是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9.“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从实质上反映了( )
A.统一趋势进一步加强 B.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C.分封制日益走向衰落 D.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
10.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盟誓有鲁隐公元年鲁与宋的“宿之盟”、桓公十一年的“恶曹之盟”和文公二年的“垂陇之盟”等,而诸侯国内君与臣、臣与臣、臣与民之间的盟誓,数量庞大,如襄公十年郑国大夫为了巩固政治地位而与国内诸大夫订立盟约。这反映出当时( )
A.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B.官僚政治最终确立
C.政治权力不断下移 D.国家分裂走向统一
11.西周时期,楚国国君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战国时期,屈原却认为“帝高阳(颛顼)之苗裔兮”,表示楚人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这说明( )
A.华夏观念日益增强 B.宗法分封制已建立
C.百家争鸣影响深远 D.三纲五常思想形成
12.《管子·牧民》中记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这段话反映了管子( )
A.崇德尚贤,崇尚天人合一 B.强调以德治国,和而不同
C.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尊重规律 D.主张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13.《孟子· 公孙丑上》: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 子之服孔子也。”可见,孟子主张( )
A.实行仁政以德服人 B.仁义教化德威并施
C.加强集权扩充地盘 D.武力称霸统一天下
14.“顺从道的关键在于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下列言论中,能够体现该学派思想的是( )
A.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B.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C.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15.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16.如表是《战国策》记载的“士人”的五种境界。这体现出当时士人的价值取向是( )
第一种 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
第二种 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
第三种 断胆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
第四种 劳其身,愁其志,以忧社稷者。
第五种 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
A.百家争鸣,海纳百川 B.革故鼎新,开拓进取
C.忧国忧民,居安思危 D.英勇无畏,舍生取义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申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
——《浅谈老庄无为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 梁惠王上》
材料二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摘自《管子·治国》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老子、庄子和孟子的不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老庄和孟子思想的实质。
(2)请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治国理政思想。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论证上述治国理政思想的实践及其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百家争鸣”在历史上的影响。
18.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崩溃时代,孔子致力于重建超越时空限制的普世价值观念,作为世界可以遵行的他所盼望的行为准则。在同一时期,希腊也有一批知识分子为后世西方文化提供了重要养分,当时许多希腊城邦都有追求学问的人,他们致力于思考抽象的问题。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 文艺复兴并非是对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的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从“制造之争”到“制度之争”,再到“思想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它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此后中西论争的基本态势。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背景及核心思想。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的趋势。为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展了哪些重大探索活动?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形势图
(1)观察《战国形势图》,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① (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② (该地区使用的货币名称)
③ (周朝的都城)
④ (北方少数民族名称)
(2)根据图中信息的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现象。
材料二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掀开了秦国变法改革的第一页。献公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为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打下了基础。秦国没有严格的宗法制,同族人被重用的不多,而外来的大量人才却能获得信任和重用。卫国人商鞅携《法经》入秦,向孝公进说富国强兵之术,大获孝公之赞赏。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实行两次变法。秦国所变之法,大都取法于齐、魏、楚国的改革措施,但无一不在秦国的改革中推之极致。结果,将秦国的政治设置、经济制度、乃至社会组织等全方位地纳入到富国强兵、兼并征战的轨道。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国力骤然强盛。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3)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简析商鞅变法能使“秦国后来居上”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描述了春秋时期两个诸侯国支持商业的现象.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地位的提高,促使政府重视商人和商业,A项正确;政府对待商业的政策较为宽松,不能反映商人经商完全自由,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商人控制政府,操控政治的信息,排除C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书·艺文志》推测诸子思想出于王官之学,把诸子学说和各个王官一一对应,说明诸子之学受王官之学影响,D项正确;A、B两项以偏概全,分别描述了材料的一部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并非讲王官之学丰富,而是讲从王官之中发展出了诸子学说,内容丰富的是诸子学说,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东晋时期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该书认为上古社会无君无臣。人们凿井用来饮水,靠种田来填饱肚子。太阳出来就去干活,太阳落了就回家休息。无所束缚,无所牵挂。结合所学可知,道家学派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因此材料的大意与道家思想最接近,B项正确;儒家强调等级秩序,法家主张君主对臣民的控制,墨家尚贤,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C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为政以德的礼仪派”是儒家学派。“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道家学派。“主张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是法家学派。“提倡兼爱的反战派”是墨家学派。因此A项正确;BCD项顺序颠倒,排除BC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从春秋初期的双方各居一面,鸣鼓作战;到春秋末年的用兵打仗,要以谋略来取得成功,以利益作为行动的目的,以分散与集中作为变化手段最后到战国时期的孙膑主张必须要进攻敌人无法防守的地方,这些转变反映了礼乐制度走向崩溃,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战争的性质是兼并战争还是争霸战争,排除A项;中央集权受到挑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宗法制指按照血缘宗法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统治秩序的等级制度,材料中作战思想的转变显然与宗法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商鞅还注重对秦国文化传统的改造与整合,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制订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社会历史的发展,B项正确;商鞅变法推行县制,有利于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A项表述错误且材料也不体现推行县制,排除A项;商鞅变法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排除C项;穷兵黩武本义是竭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是有利于走向统一的兼并战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并不是穷兵黩武,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材料中孔子主张建立德治的理想社会,老子主张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可见,孔子和老子实现社会理想的途径不同,B项正确;孔子和老子都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特别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利于诸侯国君维护统治的需要,排除A项;孔子和老子对理想社会的看法不一样,但两者并非对立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礼崩乐坏的看法,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采用楚国民歌方言进行创作,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在描述屈原的所写的楚辞,其特点是采用楚国方言,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开中国浪漫主义之先河,代表作有屈原的《离骚》,D项正确;《诗经》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排除A项;《老子》《庄子》都是道家代表作,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但是不具有楚文化色彩,排除B项、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是各国大夫专政夺权运动的高潮,他们的夺权最终为周天子认可,这表明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已荡然无存,中国的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已经形成,因此“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说法符合题意,D项正确;“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之时战国才刚刚开始,看不出统一趋势加强,排除A项;“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并不是诸侯之间的战争,排除B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就走向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争霸不断,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权力下移至诸侯国,再根据材料中郑国被大夫把持朝政可知权力再次下移,由此得出当时政治权力不断下移,C项正确;诸侯国内君与臣、臣与臣等的盟誓是诸侯国君权力受到冲击的体现,而非巩固,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僚政治是在秦朝正式确立的,排除B项;据材料“春秋时期”可知,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楚国国君认为楚国是少数民族,跟中原不同,但是战国时期,屈原却认为楚国是华夏的后代,对于自身的认识由蛮夷转为华夏后代,表明华夏的观念日益增强,A项正确;材料说明当时华夏观念日益增强,“宗法分封制已瓦解”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材料说明当时华夏观念日益增强,“百家争鸣影响深远”无法从材料得知,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从西周到战国民族观念的变化,没有反映三纲五常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根据材料信息“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可知,管子认为国家的兴废跟民心息息相关,主张君主治国理政要顺应民心,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尚贤、天人合一的信息,排除A项;和而不同指要与他人和谐共处,又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人类利用自然应尊重规律”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材料可知,孟子认为凭借力量服人并不是真的服气,凭借德行服人,心悦诚服,可见孟子主张以德服人,A项正确;“仁义”为荀子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与集权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武力称霸天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提出“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也即主张顺从自然,无为而治。另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主张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与天地万物之间,C项正确;商鞅提出依据时代的特点而出台法令,针对社会的现实而制定礼仪,体现了主张变法改革的法家思想,排除A项;墨家学派代表墨子主张官吏和百姓的地位贵贱不应该长久保持不变,有能力的就举荐为官,没有能力的就免官为民,也即地位的贵贱应该由能力的高低大小来确定,排除B项;孔子是儒家学说创始人,“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依礼而行,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春秋战国。据材料“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思想派别分别为儒家、墨家、发夹、道家,B项正确;儒家主张为政以德,A项第一个为道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逍遥,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顺序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16.C
【详解】依据题干表格可知,《战国策》记载的“士人”的五种境界中都包含了“以忧社稷者”,由此体现出当时士人的价值取向是忧国忧民,居安思危,C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凸显当时士人忧国忧民的价值取向,没有体现百家争鸣或革故鼎新或舍身取义,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1)主张: 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清静自然、无为适性;
孟子主张轻徭薄赋、行“仁政”,孝悌忠信。
实质:老庄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
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2)治国理政思想主张:材料二提出重农抑商和富国富民思想。
实践:商鞅变法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的措施。
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富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③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④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任答3点即可)
【详解】(1)主张: 老子、庄子:据材料“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可知,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据材料“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申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可知,主旨张清静自然;据材料“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可知,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
孟子:据材料“……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知,孟子主张轻徭薄赋、行“仁政”,孝悌忠信。
实质:据所学可知,老庄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2)治国理政思想主张:据材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富国富民思想;据材料“……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可知,材料强调禁(末)商业发展农业,即重农抑商思想。
实践:据所学可从商鞅变法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的措施等方面回答。
作用: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富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影响:据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据材料“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任答3点即可)
18.(1)主要观点:“仁”、“礼”。
(2)背景:意大利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借助(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化。
思想:人文主义。
(3)趋势:从器物(技术)制度到思想,逐步深入。
活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
主要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主要观点是“仁”“礼”。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意大利)。
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从14—15世纪意大利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等角度分析,如意大利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借助(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化等等。
思想:根据材料“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趋势:根据材料“从‘制造之争’到‘制度之争’,再到‘思想之争’”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的趋势是从器物(技术)制度到思想,逐步深入。
活动:根据材料“从‘制造之争’到‘制度之争’,再到‘思想之争’”并结合近代史实可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9.(1) 都江堰 圆形方孔钱(或“半两钱”) 洛阳 匈奴
(2)重要现象:诸侯纷争、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百家争鸣、变法运动等(写出任意4点4分)
(3)原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秦献公改革奠定基础;秦国重用大量人才;变法集列国变法之长并推向极致;变法持续时间最长;变法涉及面最广且和富国强兵紧密结合。(答出任意三点)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在长江中上游,应该是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②在陕西使用,是秦都城所在地,使用的货币是“半两钱”(或“圆形方孔钱”);③地处河南,当时作为周朝都城的是洛阳;④所表示的民族处于长城以北,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故①②③④分别填为:都江堰、圆形方孔钱、洛阳、匈奴。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从图中所反映的态势以及上一题的答题可得重要现象包括诸侯纷争、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百家争鸣、变法运动等。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掀开了秦国变法改革的第一页”可得顺应历史潮流;根据材料二“献公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为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打下了基础”可得秦献公改革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二“外来的大量人才却能获得信任和重用”可得秦国重用大量人才;根据材料二“秦国所变之法,大都取法于齐、魏、楚国的改革措施,但无一不在秦国的改革中推之极致”可得变法涉及面最广且和富国强兵紧密结合;根据材料二“全方位地纳入到富国强兵、兼并征战的轨道”可得变法涉及面最广且和富国强兵紧密结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