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单选题
1.“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首歌谣描绘了(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镇南关大捷
2.“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前方部队一度进至河北保定……京师乱作一团,官绅及其家属纷纷出逃……(但)北伐军孤军深入开始陷入被动局面。”此次“北伐”
A.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B.威胁了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区
C.打击了北洋军阀反动势力 D.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3.《天朝田亩制度》将土地分为九等,好田、次田相互搭配,按每家人口多少进行分配,凡16岁以上男女,每人皆可分得一份数量相同的土地,15岁以下者减半。《天朝田亩制度》( )
A.实现男女地位平等 B.实行土地私有
C.突破了小农经济的束缚 D.追求绝对平均
4.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告诫国人:中国并非“东洋之冠”,“倘邦人不自爱惜、自暴自弃,则鹬蚌相持转为渔人之利”,呼吁学习英美,“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度势行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由此可见,洪仁玕( )
A.预见到天京变乱不可避免趋势 B.主张与西方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C.观点体现了当时时代发展潮流 D.挽救了太平天国后期政治危机
5.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A.北伐失利 B.安庆保卫战失利
C.天京变乱 D.洋枪队袭击太平军
6.自2015年8月起,在黄海海域进行的“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打捞中,100多件文物陆续出水,其中一组瓷器碎片拼合后,出现了显现出“致远”的铭文字样,成为推断“丹东一号”就是致远舰的依据。作为重要的实物史料可用于研究(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海战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日本在条约中获得了在华设厂的权利,这使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这说明该条约的签署(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便利了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
C.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8.甲午中日战争后,谢缵泰绘制了《时局图》(图)。该图反映出( )
A.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朝中央权力下移 D.日本开始对中国资本输出
9.1865年,薛福成在《上曾侯相书》中说:“往在十二三岁时,强寇窃发岭外,慨然欲为经世实学,以备国家一日之用,乃屏弃一切而专力于是。”这体现出薛福成志在( )
A.弘扬程朱理学 B.致力科举入仕
C.镇压太平天国 D.投身洋务自强
10.1872年《纽约时报》报道第一批中国政府派送的留学生坐船到了美国。新闻称:昨天到达这里的30多名中国学生,他们都是很勤奋和优秀的小姐和绅士,容貌俊秀 有三名身为中国官员的教师陪同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对此报道分析最合理的是( )
A.留洋女学生可能是指陪同官员的家眷 B.这是洋务运动在教育领域的进步措施
C.师夷长技以制夷会成为此行最大目标 D.当时只有富家子弟才有资格出国深造
11.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进行机器大生产,还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有关洋务运动时期,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民族工业已经迅速发展起来
B.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C.清政府进行了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D.西学的传播渠道有了明显的增加
12.冯桂芬明确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其后,李鸿章、郭嵩焘、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分别以主辅、道器、本用、本末等不同的词语表达了这一思想。这种思想( )
A.促进了西学的广泛传播 B.肯定了中西学的平等地位
C.重视西方文化的整体性 D.否认人类文化具有多元性
13.太平军过境湖南之时,“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每岁所入,难敷一年口食”。材料反映了当时湖南( )
A.土地兼并引发乡村社会分化 B.农民运动配合了太平天国革命
C.太平军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 D.《天朝田亩制度》受到了欢迎
14.1862年,清军在浙江绍兴发起军事进攻,火药告罄。宁绍台道史致鄂派人赴上海向李鸿章商借硝石,而后者“亦以剿贼药尽……正在踌躇,无可应付”,左宗棠遂设局制造土硝,以资救急。材料可用于说明( )
A.清政权内部在走向分裂 B.清廷奋力反抗外来侵略
C.开展洋务运动的必要性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15.“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闰五月初七日,□□□及负责中日战事的钦差大臣刘坤一的密使易顺鼎与台南文武官吏一百余人歃血为盟,约定□□□为抗日保台的盟主,‘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仓促,不命倭得’。”材料中“□□□”指代的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
A.邓世昌 B.刘铭传 C.林永升 D.刘永福
1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材料认为甲午战争( )
A.造成严重民族危机刺激了民族的觉醒 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刺激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对华资本输出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土地分配,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
材料二 《资政新篇》的内容: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上设立新式学堂;外交上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但不准干涉中国。
材料三 (定都天京后)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依次递减,至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陈仪仗。
——(清)《贼情汇纂》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有何进步性?未实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中可以得到什么教训?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密迪乐曾任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翻译官达10年之久。他随文翰访问(太平天国)天京以后,于1855年10月1日在伦敦《泰晤士报》发表对中国革命的意见时说现在最好的下策无论是为着出入口商务的发展,或是为着基督教新旧教派的传播,西方国家只有一条稳当的道路可走,那就是:各自训令其驻华代表认真执行任由中国人自行处理中国事务的政策。至于商业界,我不能不说,利用交战某一方之软弱或恐慌,巧取豪夺,以获得什么东西,将不会有长久的利益;而以武力干涉战争,无论偏袒哪一方,将必处于无政府状态,并将毁坏中国之工业精神——这种精神是一切永久性的商业所必须依赖的。”
材料二 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当时英国对太平天国的政策,并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英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19.“丹东一号”水下考古
“丹东一号”沉船遗址地处黄海北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西南50多公里的海域。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战舰扬威、超勇、致远、经远沉没于此海域。经水下考古实物资料证明“丹东一号”即为致远舰。以下是整理自考古报告中的内容。
舰体结构:水下残存的穹甲钢板与致远舰的穹甲防护结构吻合。经远舰装甲较厚,明显与“丹东一号”不符,另两舰未使用穹甲结构。此外,“丹东一号”沉船还发现多个方形舷窗,方形舷窗只安装于致远舰及其姊妹舰靖远舰,其余舰均未安装,这是识别致远舰与其他甲午沉舰的重要标识物。
武器配备:致远舰的主要武器在“丹东一号”沉船遗址中均有发现……超勇舰与致远舰武器配备区分明显。此外,加特林机枪铭牌上标注有“1886”,这正是致远舰的建造时间,铭牌上的产地也能与当时的公司名称对应。现日本三笠公园有一门同样型号的机关炮,为海战后日军从致远舰桅盘上拆卸。
餐具:共发现3个带有清晰“致远舰”标识的瓷盘及碎片。与瓷盘配套使用的银勺勺柄也印有致远舰的圆形微标。
综合以上,并结合甲午海战档案、北洋海军档案和海域当地的口述史料,判定“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列举“丹东一号”沉船可以研究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并论述“丹东一号”沉船的研究价值。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① 开元初,栗田(日本使臣) 复朝,请从诸儒受经……其副 朝臣仲满慕华不肯去,易姓名曰 朝衡,历左补阙、仪王友(官职 名称),多所该识(掌握众多学 识),久乃还。 ——《新唐书》 ② 榆林窟壁画《玄奘西行求法》 ③ 在印度尼西亚打捞的一艘唐代 商船中,发现的带阿拉伯人像的长沙 窑瓷器
材料二 1757年,清朝将通商口岸缩减至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广州 “十三行”行商代理。清政府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禁止外商雇役华人办事,规定外商平时不能随便走出商馆,只能在每月逢八之日出外游览散步,且人数不得超过十人,对华人出洋船只型制大小、货物品种数量、商贩水手人数、往返期限等,清政府也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1)指出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依据上述史料概括唐代对外交流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什么政策 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曾国藩的主张及目的。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识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根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资料 》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编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谈谈你对“中学”与“西学”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功勋盖世的人物,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对中华民族的不世之功,使他不仅成为中国的著名英雄,而且在世界上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他的功绩、思想、精神、品格、表现,近年来越来越被国家、社会认知。作为左宗棠及其文化的研究者之一,我建议给左宗棠的历史定位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王品端《左宗棠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材料二康熙时台湾与福建就紧密联系在一起,属于福建省管辖。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海防之地徘徊,对中国海域管辖造成极大的威胁。左宗棠于1885年6月18日上奏清廷《复陈海防应办事宜请专设海防全政大臣折》和《台湾紧要请移福建巡抚驻台镇摄折》,强调“夫台湾虽系岛屿,绵亘亦一千余里。旧制设官之地,只滨海三分之一。每年收榷关税,较之广西、贵州等省,有盈无绌。倘抚番之政果能切实推行,自然之利不为因循废弃,居然海外一大都会也。且以形势言,孤注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甚非浅鲜,其中若讲求军实,整顿吏治,培养风气,疏浚利源,在均关紧要,非重臣以专驻之。则办理必有棘手之处。”清廷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于1885年9月5日下诏“着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长川驻扎”。
——摘编自夏新华、徐小芳《儒表法里,经国济邦:左宗棠的法治事功钩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给左宗棠“中华民族的脊梁”历史定位的史实依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左宗棠关于“海防”“台湾”两个奏折的意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学救国”思想萌芽于林则徐的“师敌之长技以制敌”和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接受、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和魏源的“科学救国”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使之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主流思想。
——摘编自杨怀中《洋务派“科学救国”思想及其对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再一次群狼聚餐般地要“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朝野上下再一次认识到没有强盛的国力就难以抵御强敌的入侵,只有振兴实业才能救中国于危亡之中。这种思想的认知和传播带来了民族工商业的兴盛,中国实业界喊出了"振兴工业”的口号,由此掀起了“设厂自救”的热潮。
——摘编自汪波《关于近代创业救国思想和行动的再认识》
(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中两种救国思想形成的各自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对近代中国救国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首歌谣描绘了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月,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萍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反对清朝的统治,B项正确;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到广州三元里抢掠,遭到当地人民反抗,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发生在山东、直隶等北方地区,是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排除C项;镇南关大捷发生在中法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取得了对法战争的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中“北伐军”“进至河北保定”“京师乱作一团”“北伐军孤军深入开始陷入被动局面”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彻底摧毁清政府,1853年太平军开始北伐,深入华北地区,严重威胁清朝统治中心地区,但由于孤军深入,最终被清政府粉碎。由此可见,太平军北伐与材料相吻合,故选B;朱元璋的“北伐”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朱元璋并非孤军深入,故排除A;国民革命军北伐打击了北洋军阀反动势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C;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排除D。
3.D
【详解】根据材料“《天朝田亩制度》将土地分为九等,好田、次田相互搭配,按每家人口多少进行分配,凡16岁以上男女,每人皆可分得一份数量相同的土地,15岁以下者减半。”并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将好坏相参的土地不分男女,平均分配,可知其追求绝对的平均主义,D项正确;“实现男女地位平等”是材料后半部分的内容,并非整个材料表达的意思,以偏概全,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实现了农民土地私有,但并非材料主旨信息,排除B项;《天朝田亩制度》中绝对平均分配的想法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落后性、空想性,并未突破小农经济的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根据材料“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告诫国人……呼吁学习英美,‘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度势行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及所学可知,《资政新篇》是近代先进国人提出的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顺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潮流,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天京变乱的信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建立平等外交关系的信息,排除B项;《资政新篇》并未真正实施,也没有起到挽救太平天国后期政治危机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所学,“煮豆燃萁”是指内部争斗,结合所学,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内部的争斗,是其由盛转衰的标志,C项正确;ABD项都不属于内部的争斗,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点睛】
6.C
【详解】根据题干黄海海域进行的水下考古中一组瓷器呈现出“致远”的铭文推测可能是致远舰,致远舰是在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舰船,其可以用来研究甲午海战,C项正确;致远舰沉没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排除AB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日本在条约中获得了在华设厂的权利,这使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条约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B项正确;《马关条约》的签署便利了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向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C项;《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漫画《时局图》和所学知识,甲午战后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之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B项正确;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从图中无法得出,排除A项;清朝中央权力的下移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开始的,排除C项;从图中看不出资本输出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强寇窃发岭外”指1851年太平军在金田起义,薛福成自述自己早年经历太平天国运动,于是发奋学习经世实学,以求拯救国家,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促使清朝廷内一部分人投身洋务自强,D项正确;材料中薛福成立志发奋学习经世实学,而非弘扬程朱理学、致力科举、镇压太平天国,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872年的美国。根据材料“1872年《纽约时报》报道第一批中国政府派送的留学生坐船到了美国。”及所学可知,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时期清王朝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的历史信息,体现了洋务运动在教育领域的进步性,B项正确;“留洋女学生可能是指陪同官员的家眷”表述有误,洋务运动时期不存在留洋女学生,排除A项;“师夷长技以制夷会成为此行最大目标”与史实不符,洋务运动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排除C项;“当时只有富家子弟才有资格出国深造”与史实不符,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中有一部分是贫困家庭出身,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国民族工业已经迅速发展起来”与史实不符,A符合题意;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的形势,地主阶级洋务派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目的兴起了洋务运动,表述正确,B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次尝试,表述正确,C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增加了西学在中国传播的渠道,表述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可得出这是中体西用的思想,这有利于传播西学,A项正确;中学是根本,西学是辅助,并不平等,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整体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否认文化多元,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题目材料反映了晚清时期土地兼并发展的直接后果,使自耕农和中小地主陷入困境,变为佃农,乡村社会发生分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农民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农民的现状,并没有反映太平军的作为,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天朝田亩制度》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62年晚清。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政府的军工生产无法跟上当时战争形势的需要,说明开展洋务运动的必要性,C项正确;材料反映清朝需要开展创办工业来解决火药问题,而未涉及清政府内部分裂问题,排除A项;1862年这一军事进攻是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民族企业是在洋务运动兴起后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中国。根据材料该历史人物“为抗日保台的盟主”并结合所学可知,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闰五月初七日,刘永福及负责中日战事的钦差大臣刘坤一的密使易顺鼎与台南文武官吏一百余人歃血为盟,约定刘永福为抗日保台的盟主,“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仓促,不命倭得”,也就是誓言与日本战至台湾最后一寸土地,并规定细则十七条,D项正确;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担任护航任务,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为国捐躯,排除A项;从1885年到1890年,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开启了台湾的近代化,却倒在了顽固派官僚的倾轧谗言中,郁郁不得志的刘铭传病倒,当中日甲午战争的消息传来,他已经是廉颇老矣,辞不受命,排除B项;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林永升指挥经远号作战,经远号中弹甚多,逐渐脱离队形,被四艘日舰围攻,但在林永升指挥下仍沉着作战,后来林永升在舰上被炮弹击中,即场身亡,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日)。由“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可知,甲午中日战争造成严重民族危机:由“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民族的觉醒。因此材料说明的是甲午战争造成严重民族危机刺激了民族的觉醒,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作者对甲午中日战争影响的看法,不涉及对原因的分析,排除C项;D项只涉及“成中国之巨祸”,不涉及“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原因:绝对平均,不切实际。
《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原因: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愿望,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环境条件。
(2)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统治阶级内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详解】(1)根据材料"《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土地分配,凡分田,照口....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结合所学,《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客观上当时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主观上该纲领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所以不可能实施。根据材料可知《资政新篇》主张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产物.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未能真正推行。
(2)原因:根据材料“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陈仪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领导集权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等角度进行分析;教训: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18.(1)政策:保持中立。原因:拓展对华商务;传播基督教;担心干涉会导致中国长期动乱而影响既得利益。
(2)变化:从“中立”到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
原因:太平天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清政府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向列强出卖民族利益,满足了侵略者的要求。
【详解】(1)政策:根据“各自训令其驻华代表认真执行任由中国人自行处理中国事务的政策”得出保持中立。原因:根据“为着出入口商务的发展”得出拓展对华商务;根据“为着基督教新旧教派的传播”得出传播基督教;根据“西方国家只有一条稳当的道路可走”“将不会有长久的利益”得出担心干涉会导致中国长期动乱而影响既得利益。
(2)变化:根据“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可知,英国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太平天国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清政府出卖民族利益,满足了侵略者的要求等方面分析回答。
19.事件:黄海海战;洋务运动。
价值:有利于了解在洋务运动时期开始的中国海军建设;有利于还原甲午海战真相;有利于研究战争与民族复兴。
【详解】事件:依据图示信息、“判定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并结合所学可知,致远舰是黄海海战中的舰队,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北洋舰队,因此“丹东一号”沉船可以研究黄海海战;洋务运动。
价值:依据材料“方形舷窗只安装于致远舰及其姊妹舰靖远舰”、“超勇舰与致远舰武器配备区分明显。此外,加特林机枪铭牌上标注有'1886’,这正是致远舰的建造时间,铭牌上的产地也能与当时的公司名称对应"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了解在洋务运动时期开始的中国海军建设:依据“综合以上,并结合甲午海战档案、北洋海军档案和海域当地的口述史料,判定'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还原甲午海战真相:有利于研究战争与民族复兴。
20.(1)类型:①文献史料,②图像史料(实物史料),③实物史料(考古史料)。
特点:地域广,包括日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地区;领域多,涉及政治、文化、宗教、商品贸易等;双向交流,向印度学习佛法,中国的文化影响到目本,商品远销西亚等地。
(2)政策:闭关锁国(或闭关政策)。
影响:客观上保护清朝主权和自然经济;但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往,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主张:购买、试造西方船炮,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详解】(1)类型:①来自《新唐书》,属于文献史料;②为壁画,属于图像史料;③为考古发现中的瓷器,属于实物史料。
特点:根据材料中日本使臣、玄奘西行和阿拉伯人像可知,地域广,地域广,包括日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地区;根据在唐朝担任官职、玄奘求法和长沙窑瓷器可知领域多,涉及政治、文化、宗教、商品贸易等;根据玄奘西行向印度学习佛法,中国文化影响日本可知唐代的对外交流是一种双向交流,商品远销西亚等地。
(2)政策:根据“清朝将通商口岸缩减至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广州‘十三行’行商代理”和“对华人出洋船只型制大小、货物品种数量、商贩水手人数、往返期限等,清政府也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可知实行闭关锁国。
影响:根据“禁止外商雇役华人办事,规定外商平时不能随便走出商馆”及所学知识可知闭国锁国政策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西方殖民者的侵扰,客观上保护清朝主权和自然经济;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贸易受到严格的限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使中外交流减少,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主张:根据“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和“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知主张购买、试造西方船炮,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目的:根据“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可知其目的是对外抵抗西方侵略,对内镇压农民起义,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21.(1)背景西学中源: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海禁及闭关锁国导致国人思想保守愚昧,助长了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
中体西用: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较强。
(2)共同影响:一定程度上承认西学的合理性,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促进中西文化融合,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束缚,仍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认识:“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可知,西学中源出现的背景是,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根据“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传统和外交等方面分析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以及明清时期海禁及闭关锁国导致国人思想保守愚昧,助长了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体西用:根据材料二中“百年变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背景为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根据“‘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的‘自强’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较强。
(2)共同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材料二中“务实派认可‘自强’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种学说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西学的合理性,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材料一中“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材料二中“‘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可知,两者都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促进中西文化融合,反思传统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在历史上都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束缚,仍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认识:综合两则材料及其问题,运用辩证方法,从两种学说的本质、关系和作用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22.(1)史实依据:进行洋务新政,发展近代工业;率部西征收复新疆;赴闽抗法保台;促成新疆、台湾建省;建设海防,维护海权。
(2)意义:有利于改变台湾地区的行政管理机制,有利于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增强海防力量;有利于捍卫海上管辖权。
【详解】(1)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从洋务运动分析,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主义,他进行洋务新政,发展近代工业;在左宗棠的领导下率部西征收复新疆;从抗法保台分析,得出赴闽抗法保台;从新疆和台湾建省分析,得出促成新疆、台湾建省;从海防分析,得出建设海防,维护海权。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85年(中国)。据材料“旧制设官之地,只滨海三分之一”,得出有利于改变台湾地区的行政管理机制,有利于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据材料“且以形势言,孤注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得出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据材料“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海防之地徘徊,对中国海域管辖造成极大的威胁”,得出有利于增强海防力量;有利于捍卫海上管辖权。
23.(1)原因:
“科学救国”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之长技”思想;洋务运动掀起学习西方军事科技的浪潮。
“实业救国”思想: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科学救国”思想面临困境;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兴起,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壮大;西方国家掀起资本输出浪潮,提高了实业的影响力。
(2)评价: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不同的社会阶层提出了自己的救国方案,这些方案经历了从学习西方科技到发展实业,再到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势力,但事实证明,在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情况下,仅靠学习西方的科技不可能挽救中国于危亡。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原因:“科学救国”思想: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根据材料“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可知,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之长技”思想;结合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可知,洋务运动掀起学习西方军事科技的浪潮。
“实业救国”思想: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可知,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科学救国”思想面临困境;结合19世纪末的瓜分中国狂潮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兴起,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结合清政府政策的松动可知,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壮大;结合19世纪末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史实可知,西方国家掀起资本输出浪潮,提高了实业的影响力。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实物阐述题。评价:结合林则徐、洋务派、维新派、实业家等人的救国之路可知,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不同的社会阶层提出了自己的救国方案,这些方案经历了从学习西方科技到发展实业,再到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势力,但事实证明,在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情况下,仅靠学习西方的科技不可能挽救中国于危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