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单选题
1.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以下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西北各族尊其为“天可汗” B.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C.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D.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亡西突厥
2.史载:“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唐中期后,胡人安禄山先后升(兼)任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长达十余年没有移地换防。此种情形当时较为普遍。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中后期( )
A.君主专制逐渐弱化 B.外轻内重军事格局形成
C.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D.任官体制潜伏割据威胁
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从皮日休的这首诗中可以获取的关于大运河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A.大运河的修建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北部的边防建设
4.唐代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这主要反映了唐朝( )
A.抑商政策废弃 B.中外交往频繁
C.商业贸易繁荣 D.边疆治理加强
5.安史之乱使唐朝出现一个很大的断层,可是唐朝并没有因此而分崩离析。唐政权不仅在安史之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而且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质的帝国前期还要长。这一局面与下列哪一因素关系较大( )
A.皇帝吸取教训稳定朝纲 B.新设藩镇维持政权得以不崩
C.南方经济开发反超北方 D.周边民族政权无力与唐抗衡
6.武则天在政纲《建言十二事》中把“劝农桑,薄赋摇”列为第一条,并由高宗诏令全国施行。“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和“为政苛滥,户口流移”成为武则天时期地方官员升降的标准。武则天还组织北门学士编写了农书《兆人本业》,颁发全国各地,指导农业生产。上述举措( )
A.保障了粮食安全 B.增强了经济活力
C.实现了政治清明 D.推广了先进技术
7.据资治通鉴载。唐玄宗天宝年间。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边,中原无武备矣。这种现象说明( )
A.唐朝军队的战斗力空前提高 B.唐玄宗时期出现盛世景象。
C.唐政府与边疆各族关系融洽 D.唐朝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8.唐宪宗时,江南宣歙一带大旱,米价暴涨,有人建议官府强制压低粮价,时任宣歙池观察使的卢坦不同意,他认为“宣、歙土狭谷少,所仰四方之来者。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既而米斗二百,商旅辐凑,民赖以生”。这反映出唐代( )
A.政府较重视维护商人的利益 B.粮食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产品
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经济政策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不断上升
9.有学者指出:早在初建布达拉宫时,松赞干布就曾招请许多汉族工匠到拉萨献技,使吐蕃建筑受到了汉民族的一定影响。五世达赖重修布达拉宫时,清朝康熙帝还特派了114名汉族工匠前往拉萨协同修建。由此可见,布达拉宫“藏汉合璧”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①历史上汉民族对吐蕃建筑的影响 ②藏汉友好民族关系
③中原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④统一多民族国家强大的组织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如表所示为初唐到中唐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的归属情况……由此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 )
时间 安西四镇的归属 控制时长
649年 唐朝 1年
650一657年 吐蕃 7年
657—670年 唐朝 13年
670—674年 吐蕃 4年
674—678年 唐朝 4年
678—692年 吐蕃 14年
692—790年 唐朝 98年
A.吐蕃入侵导致唐朝由盛转哀 B.中原文化在西域各地广泛传播
C.西域民族交融存在多种形式 D.唐朝改变了对吐蕃的和亲收策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官修史书《资治通鉴》对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时的记载为:“上(李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减书对同年十一月,唐军攻克长安后的情形记载道:“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长子)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协谋,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
——摘编自刘东社《玄武门之变史事发覆》
材料二 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唐自开国时建成即号为皇太子,太宗以功业声望卓越之故;实有夺嫡之图谋,卒酿成武德九无年(626年)六月四日的玄武门事件。”“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及其谋士主动发起的一场宫廷夺嫡政变,政变的结果是原太子李建成命丧黄泉,李渊主动逊位,完成政权鼎革,李世民继承大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摘编自李巍《玄武门之变与贞观雅正诗风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北宋《资治通鉴》与现代学者对玄武门之变发生原因的认识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北宋《资治通鉴》与现代学者对玄武门之变解读不同的因素。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疫灾空间分布表
时段 频发中心 频发区及扩展
220-581年 长安、洛阳、建康 扩展到长江干流一线
581-960年 长安、洛阳 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和闽浙地区
960-1127年 开封
1127-1279年 临安
1279-1368年 大都 扩展到两广、云南
1368-1644年 京师 海南开始有了疫病流行
1644-1911年 京师 台湾、东北、新疆也成了疫灾流行区
--据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根据材料一、二,针对220-581年和581-960年这两个历史时期,分析指出中国古代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此事《旧唐书卷六四·列传一四》有如下记载:
材料 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
建成死时年38岁。长子太原王承宗早卒。次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并坐诛。……元吉死时年24。有五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并坐诛。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武门之变的特点。
(2)类似于玄武门之变的事常见于古代史书的记载,请举一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断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的认识。
14.丝绸之路
材料一 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民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A项正确;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与唐太宗无关,排除B项;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与唐太宗无关,排除C项;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亡西突厥,与唐太宗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安禄山等节度使多年未移地换防,这为他们培植私人势力创造了条件,且这些节度使多实力强劲,稍有异志,即酿大患,这说明唐中后期的任官体制潜伏割据威胁,D项正确;材料中安禄山等久任边帅,势力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削弱中央集权,而并非削弱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唐朝内廷、边防戍卫增减情况,无法得出外轻内重军事格局形成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唐朝任官体制的变化,没有反映中枢决策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皮日休认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且功劳巨大,体现了其强调大运河的正面作用,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隋炀帝游江都”,排除A项;从“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作者强调隋朝大运河的正面作用,排除B项;大运河的修建沟通了南北,而不是加强北方边防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可知,这描绘了唐朝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景象,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的基本政策,唐代也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边疆治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中国)。据所学可知,唐代后期的新设藩镇,尤其南方的藩镇,大多不但不割据,反而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听命于中央,唐中央政府通过不断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这成为维持政权百年不倒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唐后期各个皇帝的个人能力与治国水平不一,A项并不是政权延续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此时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排除C项;唐后期,吐蕃等屡次犯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将经济发展状况作为地方官员升降的标准,且组织编写农书,指导农业生产,据此可判断,这些措施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促进农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武则天时期的措施促进农业发展,无法判定是否保障粮食安全,排除A项;实现了政治清明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不能推广先进技术,对材料描述过于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根据“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边,中原无武备矣”可知,唐玄宗时期,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集中于西北边疆,而中原地区武备空虚,体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D项正确;这种现象体现的是外重内轻,并不能说明唐朝军队战斗力空前提高,排除A项;唐玄宗时期出现了盛世景象,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涉及民族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所仰四方之来者”“商旅辐凑,民赖以生”等可知,当时宣歙地区依赖外地粮食的输入,反映出当时粮食是长途贩运的产品,B项正确。材料中卢坦不同意降低粮食价格是为了运用市场规律保证外地粮食的输入,而非维护商人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招请许多汉族工匠到拉萨献技”可知,汉民族对吐蕃建筑有影响,①正确;材料松赞干布招请工匠、清康熙帝特派工匠均体现了藏汉民族关系友好,②正确;中原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与布达拉宫建筑风格形成关系不大,③错误;松赞干布时期吐蕃政权在中原王朝之外,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初唐到中唐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安西四镇是指唐朝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也有所变动,有时为吐蕃所控制,由此可见,唐代西域地区民族的交融存在和平交往、武力斗争等形式,说明西域民族交融存在多种形式,C项正确;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由盛而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广泛传播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唐蕃和亲政策发展的相关内容,无法直接得出和亲政策改变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1.(1)不同:
《资治通鉴》:李渊及众将士希望李世民成为皇位继承人;李建成与李元吉等人协谋陷害李世民。现代学者:李世民及其谋士主动发起宫廷夺嫡政变。
(2)因素:时代变迁;史观基础;作者立场;史料依据;撰史的目的。(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不同:
《资治通鉴》:据材料“上(李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及材料“减书对同年十一月,唐军攻克长安后的情形记载道:“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可知,《资治通鉴》中李渊及众将士希望李世民成为皇位继承人;据材料“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长子)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协谋,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可知,李建成与李元吉等人协谋陷害李世民。
现代学者:据材料“‘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及其谋士主动发起的一场宫廷夺嫡政变”可知,“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及其谋士主动发起宫廷夺嫡政变。
(2)因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时代变迁;史观基础;作者立场;史料依据;撰史的目的等角度回答。(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2.分布变迁特征:疫灾时间分布不均衡,疫灾频度降低;疫灾的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都城是疫灾的频发中心。合理解释:从时间角度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由于政权并立、战争频仍、人口大规模迁徙、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疫灾频发;隋唐时期(581-960年),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等因素影响下,疫灾发生频率低。从空间角度来说,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农耕区域的扩展,疫灾的区域呈现由北向南扩展的趋势。 但由于人口密度及流动性强、城市环境(突出“都城”人口较多、流动较强即可)等因素影响,都城是疫灾的频发中心。
【详解】特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20-581年和581-960年(中国)。根据题干提供的曲线图和疫灾分布空间,可以选择魏晋南北朝(220—581)与隋唐五代(581—960年)两个时期。首先对疫灾的分布特征进行概括,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魏晋和隋唐时期疫灾时间分布不均衡,疫灾频度降低;从疫灾空间分布范围来看,这两个时期疫灾由长江干流“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和闽浙地区”,说明疫灾的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都城是疫灾的频发中心。
合理解释: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20-581年和581-960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解释。时间角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大动荡、分裂时期,这时期社会动荡、人口迁移、气候变化导致疫灾频率较高。隋唐时期的疫灾可以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等角度解释疫灾频率较低现象。空间方面,主要从江南地区开发角度分析疫灾范围呈现由北向南扩展的趋势。同时关注人口密度及流动性强、城市环境等因素导致都城疫灾频发。
13.(1)特点:斗争主角:皇室兄弟;斗争手段:斗争手段:以武力把对方置于死地,斩草除根,血腥野蛮;斗争性质:是一场违背伦理道德、统治者内部的争夺皇位的斗争。
(2)类似于玄武门之变的事常见于古代史书的记载,请举一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断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
一例:胡亥继位后大肆杀害兄弟;隋炀帝杨广逼迫哥哥杨勇自尽等(能体现皇室内部自相残杀即可,考查学生知识面)
原因:君主专制制度赋予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巨大的权力诱惑使一些有条件夺取帝位的人不惜铤而走险;皇帝对别人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为求自保,一些人也会为争夺皇位而不择手段。
(3)认识:专制制度是导致血腥野蛮皇位争夺的制度根源;只有根除专制制度才能根绝血腥野蛮的皇位争夺斗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可知,斗争主角是皇室兄弟;根据材料“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可知,斗争手段是以武力把对方置于死地,斩草除根,血腥野蛮。
斗争性质:根据材料“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武门之变是一场违背伦理道德、统治者内部的争夺皇位的斗争。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唐朝(中国)。
例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时期,胡亥继位后大肆杀害兄弟;在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逼迫哥哥杨勇自尽等。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制度赋予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巨大的权力诱惑使一些有条件夺取帝位的人不惜铤而走险;皇帝对别人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为求自保,一些人也会为争夺皇位而不择手段。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
认识:根据材料“建成死时年38岁。长子太原王承宗早卒。次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并坐诛。……元吉死时年24。有五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并坐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导致血腥野蛮皇位争夺的制度根源,只有根除专制制度才能根绝血腥野蛮的皇位争夺斗争。
14.(1)影响: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2)原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经济重心南移;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影响:根据材料“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可知,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根据材料“‘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可知,壮大了唐军实力,同时也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根据材料“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可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根据材料“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可知,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根据材料“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可知,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7——16世纪(中国、欧洲)。
原因:根据材料“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根据材料“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可知,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材料“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可知,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根据材料“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可知,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