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681年
齐桓公称霸
公元前632年
晋楚城濮之战
公元前475年
楚庄王邲战称霸
公元前597年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周时期
公元前476年
战国开始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壹· 新形势,新格局
找一找:对比春秋后期与战国初期的形势图,你能看出什么变化呢?
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
辨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长
平
之
战
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
想一想: 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有哪些?
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兵力多。
信息一:春秋时期的战争,战幕一开,胜败立定;战场也受限于狭小且平坦的作战地区;而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凭借的只是500辆战车。
信息二:战国时期的作战时间从数月延长到数年,战线延长绵亘。而战国末期,一次大战就要动员和布阵几万辆战车。
——《西周春秋与战国军事战争比较研究,杨德权,2012年》
战争特点
先定一个小目标:
兼并弱国
一统天下!
贰· 新制度,新潮流
富国强兵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渴望获得政治权利
各诸侯国统治者
渴望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各国变法的背景
战国牛尊(山西出土)
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
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秦国是一个地处边远地方,被视为野蛮、落后的国家,东方各国看不起秦国,连会盟都很少让它参加。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上
合作探究
变法原因
1.地理位置偏西
2.战国初期是个落后的小国
3.秦孝公继位,图强改革。
商鞅变法的原因
还原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 支持下开始变法。这一天,商鞅充满自信地站在成阳城楼上,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
一、确立 ,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二、废除贵族的 特权;
三、严明法度,禁止 ;
四、废除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五、统一 ;
六、鼓励 ,奖励生产;
七、奖励 ,按军功受爵。
接龙比赛
秦孝公
县 制
世 袭
私 斗
井田制
度量衡
耕 织
军 功
合作探究:
听了这些法令,人们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的看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商鞅变法对秦国和整个中国社会的演进起什么作用?
十年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百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前260年)
百三十年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阿旁宫赋》
1、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2、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之后
合作探究
人物扫描
出生于卫国,姓公孙,又称卫鞅、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志向高远,商鞅以惊人的智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秦国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面对旧贵族的阻挠,他展现了毫不妥协,绝不让步的改革精神;在主持变法时,他显示了一个改革家无惧强权,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商鞅的故事
叁· 新发展,新规划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推广,出现兴修水利工程的高潮。
都江堰是由哪三大主体工程构成的?
三大主体工程分别发挥什么作用呢?
三大工程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修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3个世界遗产的城市。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先民哪些品质呢?
勤劳、勇敢、智慧、创新精神、朴素的环保意识……
战国开始
秦朝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221年
新形势
新制度
新发展
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