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目录
一、便宜的蜡烛:蜡烛与生产力
二、商店的蜡烛:蜡烛与商品经济
三、富人的蜡烛:蜡烛与社会阶层
点亮城市夜晚
蜡烛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载:“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
珍贵的贡品
通过宋代的蜡烛,我们一起了解宋代的经济与社会
引点亮城市夜晚的蜡烛
曾经贵不可及的蜡烛,是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呢?
蜡烛
夜晚大量使用
壹 便宜的蜡烛:蜡烛与生产力
壹便宜的蜡烛:蜡烛与生产力
宋摹本《韩熙载夜宴图》
南宋《女孝经图卷》
李嵩《焚香祝圣图》
马麟《秉烛夜游图》
普遍使用
那么宋代的蜡烛价钱几何呢?……再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哲宗年间,……如果我们忽略掉松明与桦烛的价差,则可以计算出,这种用桦木皮包裹蜡脂制成的蜡烛每根约18文钱,顶多20文钱,相当于一名城市平民日收入的十分之一。这个价格,显然是一般市民都能消费得起的。
——吴钩《风雅颂: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便宜的蜡烛
壹便宜的蜡烛:蜡烛与生产力
左图:西汉彩绘青铜雁鱼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上图:宋代青釉洗式五管器
(四川博物院藏)
精致、昂贵
简朴、价廉
壹便宜的蜡烛:蜡烛与生产力
运用课本及所学知识,什么样的生产力能使得蜡烛变得如此便宜?(从农业、手工业的角度考虑)
农业 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手工业 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 、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
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 作燃料。 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廉价材质,降低成本
农业为“本”
“石烛”的使用
壹 教材表述
一年两熟
以五大名窑为代表
煤
燃料
便宜的蜡烛
富人的蜡烛
商店的蜡烛
手工业
农业
生产力
商品经济
社会阶层
产品剩余
贰 商店的蜡烛:蜡烛与商品经济
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
“朝山纸烛铺”
(辽宁省博物馆藏)
在《梦粱录》记录的杭州“团行”(工商行业组织)中,有“修香浇烛作”,说明制作蜡烛尤其是祭祀用的香烛,在南宋城市已经成为一个行业。
在“铺席”(商店)中,则有“童家桕烛铺”、“马家香烛裹头铺”两家“有名相传”的大品牌。
——吴钩《风雅颂: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商店的蜡烛
贰商店的蜡烛:蜡烛与商品经济
《梦粱录》又载,杭州“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绒线、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可知南宋杭州出现了蜡烛专卖店,蜡烛是市场上常见的商品,不再是贵族豪富专享的奢侈品。
宋代的蜡烛已经成为市场上普遍的商品
?
白蜡取自蜡虫的分泌物。由于白蜡是中国特产,西洋人也将它叫作“中国蜡”。中国养殖蜡虫提取白蜡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至唐代,但有史料可确证的时间则是宋代。南宋人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录有“白蜡”条目,介绍了蜡虫的养殖情况:“江浙之地,旧无白蜡,十余年间,有道人自淮间,带白蜡虫子来求售,状如小芡实,价以升计。其法……。其利甚博,与育蚕之利相上下,白蜡之价,比黄蜡常高数倍也。”
——吴钩《风雅颂: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赋税制度
赋税形式
→
→
固定种植某种
经济作物的农户
贰商店的蜡烛:蜡烛与商品经济
土地
种粮食→养白蜡虫
粮食产量↓
市场从哪里来?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实物
货币
→
生产力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大众市场 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蓬勃涌现。
交易场所 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 。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做草市。
经济作物 一些地区出现了 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两税法 每户按 缴纳户税,按 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有消费市场和交易场所
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从缴纳实物到缴纳货币
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贰 教材表述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
早市和夜市
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
人丁和资产
田亩
便宜的蜡烛
富人的蜡烛
商店的蜡烛
手工业
农业
交易场所
两税法
大众市场
经济作物
生产力
商品经济
社会阶层
产品剩余→
货币→赋税
生产剩余
叁 富人的蜡烛:蜡烛与社会阶层
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载:“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载:“王君夫以饴糒澳釜,石季伦(石崇)用蜡烛作炊。”(饴,麦芽糖;糒,饭;澳,洗;釜,锅。)
唐朝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杨国忠每家宴,使每婢执一烛,四行立,呼为烛围。”
富人的蜡烛
叁富人的蜡烛:蜡烛与社会阶层
1
梁楷《蚕织图卷》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蜡烛已经成为普通的日用品,进入了一般士庶家庭。
富人的蜡烛变成了平民的蜡烛,是什么导致社会阶层观念的变化?(从土地制度、科举制的角度思考)
普通的养蚕户
茅屋
平民的蜡烛
身份趋于平等
叁富人的蜡烛:蜡烛与社会阶层
不抑 兼并 、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交纳交易税即可。 成为普遍现象。
均田制的破坏 天宝年间, 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 无法推行。
科举制 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 ,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门阀贵族也可能衰落
没有固定不变的剥削关系
农民无法获得土地
为谋生而四处流动
平民向上流动的
机会增加
叁 教材表述
土地买卖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
均田制
面向全社会开放
便宜的蜡烛
富人的蜡烛
商店的蜡烛
手工业
农业
不抑兼并
均田制的破坏
交易场所
两税法
科举制
大众市场
经济作物
生产力
商品经济
社会阶层
产品剩余→
货币→赋税
土地流转
频繁
↓
固定剥削
关系打破
横向流动
纵向流动
物质生活丰富,削弱阶级差别
生产剩余
平等、契约
人身依附减弱,劳动力增加
感谢您的聆听
恳请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