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6 17:2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
隋唐制度的
变化 与创新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第7课
统治之源
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国家
民间统治集团
民众
统治权
治理权
权威象征
实际影响
选官制度
时间 制度
先秦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世卿世禄制
察举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军功爵制
为集权制的
大一统皇权服务
建立绝对效忠的
职业官僚系统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 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
汉末社会动荡
抑制豪强地主
察举失去基础
察举制如何转变为九品中正制?
【材料一】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诚以闾伍之政,
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人知名不可虚求,故还修其身。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斯则乡举里选者,先王之令典也。自兹以降,此法陵迟。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
——《晋书·卫瓘传》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 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 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
【材料二】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人弃德而忽道业,争多少于锥刀之末,伤损风俗,其弊不细。
——《晋书·卫瓘传》
【材料三】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西晋左思《咏史》
主观干预强大
官员水平低下
社会阶层固化
九品中正制如何由防弊走向生弊?
逐渐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材料一】曹丕……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
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
中央集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历史纵横栏目
【材料四】此制(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V
S
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有何异同?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官权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选材范围
中正官
推举
门第(分级不分科)
世家大族为主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中央政府
考试
考试成绩(分科考试)
士族、庶族
集权性
开放性
公平性
公开性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从以名取士到以文取士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隋文帝
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高官主科考,科举地位高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雁塔题名
曲江宴饮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雁塔题名
曲江宴饮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年少。 ——白居易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常建
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 ——钱起
舞弊
滥选
竞争激烈
贪腐
死板僵化
政务之基
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魏晋南北朝
三公
九卿
皇帝
东汉
皇帝
尚书台
三公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皇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西汉
秦朝
皇帝
三公
九卿
【决策】
【执行】
中朝
【曹魏】
【西晋】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1. 三省六部制的发展
隋文帝
中央正式确立
三省六部制
唐玄宗
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
成为专门的宰相治事机构,并具有独立的印信
唐太宗
给品位较低的官员
以宰相名号,
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018·全国Ⅱ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一、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1. 三省六部制的发展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018·全国Ⅱ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一、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1. 三省六部制的发展
C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五】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
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
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
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一、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2.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职权分明,效率提升;集体议事,决策科学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唐代三省位置示意图
·分工合作的三省,为什么办公机构
却被隔离成内廷、外廷两部分?
·参与决策内廷被分为中书、门下两省,
这一设计有何作用
·行政体系中的尚书省六部,剔除了专门
为皇家服务的机构,这有何积极意义?
一、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2.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节制君权,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提高行政效率。
加强皇权。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时期 政权组织 权力分配 趋势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君权与相权不断博弈!
经济之本
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户调制
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不得擅兴发。
以定额田租代替定率田租,
以户税代替人头税
曹魏
北魏
隋唐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
或布一匹。
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
缴纳一定量的谷物;
“庸”:服徭役的期限内,
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调”: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以庸代役,保证生产
减轻负担,经济发展
保障税收,奠基制度
一、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 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材料六】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
——司马光《资治通鉴》
苛捐杂税
材料反映了租庸调制存在那些问题?
贫富悬殊
逃户增多
财政锐减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单位
税收形式
征税对象
人身依附
“以丁身为本”
“以资产为宗”
征收实物为主
征收钱币为主
普通民众
王公贵族官僚行商免征
除王公外的
一切家户都要承担
对人身控制较大
减轻人身控制
保证财政收入
民众获得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
一、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巩固专制统治
缓和社会矛盾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材料七】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虚实,
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
对比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于两税法的认识
【材料八】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白居易《秦中吟十首·重赋》
最根本的土地制度没有改革,社会的弊病始终存在。两税法只是一个“糊裱匠”,
只能缓解经济的崩溃,但是最后还是会被难以抑制的王朝颓势裹挟。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时间 赋税制度 标准 趋势
魏晋
唐初 唐中期 明代 清初 租调制
按户征粮纳绢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可以庸代役
按土地和财产收税
取消人头税
按亩征收银两
以人丁为主到
以土地财产为主
税收种类减少
从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
不定时—基本定时
人丁与财产的流变——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统一
秩序之规
律法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
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
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