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一个粗瓷大碗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8~10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还”。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大意,体会赵一曼在艰苦的环境中友爱战友,与战友同甘共苦的精神。
【教学重点】
会认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还”。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大意,体会赵一曼在艰苦的环境中友爱战友,与战友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粗瓷大碗图片,学生交流碗的特点。
2.师: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粗瓷大碗,背后却有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革命事迹。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个粗瓷大碗》。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同桌讨论或询问老师理解词义。
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3.开火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边听边理解课文大意。
4.介绍赵一曼: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 四川宜宾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5.师小结:课文采用总—分的结构,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讲述了抗日战争中,赵一曼将自己的碗让给战士,不吃高粱米饭只喝野菜粥的故事。
三、品读感悟,感受形象
(一)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该段有三句话,从哪句话、哪些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不平常的粗瓷大碗?(议论“仅仅”“感人”等词义)思考并回答:“照此思路,接下来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二至十一自然段。
1.分组朗读第二至十一自然段。
3.出示问题,思考:
(1)小通讯员为什么要给赵一曼送来一个粗瓷大碗?(因为赵一曼将自己吃饭用的搪瓷缸子送给了一个新战士。)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赵一曼十分关心战友。)
(2)哪些词句体现了赵一曼和小通讯员之间的相互关心?
(3)见到碗后赵一曼为什么拒绝接受?(认为这个碗是从群众中找来的。)
(4)赵一曼让小通讯员还碗,小通讯员回答的句子里用了两个省略号,这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现了小通讯员的迟疑和犹豫。)
(5)小通讯员为什么给赵一曼盛来一大碗高粱米饭?(很久没有沾过粮食了。)
(6)赵一曼是怎样使用这个粗瓷大碗的?(倒掉碗里的高粱米饭,盛了半碗野菜粥。)
3.出示句子: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1)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之前赵一曼很久都没有吃过饱饭。)为什么赵一曼好久没有吃过一顿好饭了?(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充饥,赵一曼将粮食留给伤病员吃。)
(2)从她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友爱战友、与战友同甘共苦的人。)
(3)学生齐读,加深体会。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炊事员老李“眼里却含着泪花”这一句。
5.学生默读余下的课文。
(1)议论“架不住”“侦察”等词义。
(2)思考:这个粗瓷大碗赵一曼用过几次?(1次。)粗瓷大碗真的丢了吗?(没有丢,将粗瓷大碗给了炊事班作为菜盆使用。)
(3)赵一曼用过的这个大碗为什么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因为这个碗是赵一曼关心战士、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见证者。)
四、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一个粗瓷大碗的来历,讲述了赵一曼在那样的艰苦中时时关心战士,和他们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故事,歌颂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五、课外拓展
课后搜集资料,了解赵一曼的其他事迹。
【板书设计】
一个粗瓷大碗
赵一曼 战士们
友爱战士,同甘共苦
【教学反思】
我领读课文时发现,有些学生不开口读课文,我要求学生老师领读时,要发出声音,大胆的读,老师也语速慢,停顿得当的读。要全体学生整齐,有感情地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