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五石之瓠》
庄惠之辩,无用有用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积累重点字句,学习《庄子》的相关文化常识。
2通过朗读、默读、圈点勾画,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翻译《五石之瓠》,感受惠子和庄子的形象和思想。
3结合历史背景和生活实际,理解庄子的“无用之用”。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河南商丘)人。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庄周自幼聪明好学,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楚威王曾厚礼聘任他为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
任务一
疏通文言字词,互相口述《五石之瓠》的主要故事,并区分两个故事的层次。
升米恩,斗米仇
“五石”有多大?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①瓠(hù):葫芦
②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③实:盛放,容纳。
④坚:形容词作名词,硬度。
⑤瓠(huò)落:宽大空廓的样子。
⑥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⑦为:因为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①大:形作名,大的东西。
②龟:同“皲”,皮肤冻裂 。
③洴(píng):浮。
④澼(pì):在水中漂洗。
⑤絖(kuàng):同“纩”,丝绵絮。
⑥方:药方。制成药冬天涂在手上,可防冻疮。
⑦鬻(yù)技:出售制药的秘方。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①以说:以(之)取悦。②将:动词,带领(军队)。
③裂地:割地,划地。盛放,容纳。
④一:同一,同样的。
⑤或:有的人。
⑥以封:以(之)封,以,凭借。
⑦虑:古义:用绳结缀 今义:思考;担忧,发愁。
⑧樽:盛酒器。
《五石之瓠》主要讲了几个故事?简要概括并完成下表前三列。
主体 具象 用途 结果 隐含义
惠子
宋
客
庄子
《五石之瓠》主要讲了几个故事?简要概括并完成下表前三列。
主体 具象 用途 结果 隐含义
惠子 大葫芦 无用 掊之
宋 不龟手之药 护手霜 世为洴澼絖
客 不龟手之药 用于军队打仗 裂地而封之
庄子 大葫芦 大樽 浮乎江湖
《五石之瓠》思维导图
结合表格和思维导图,思考:在《五石之瓠》中,庄子是怎样完成“有用”“无用”之辩的?
《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以和天倪。” 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从庄子开始。《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庄子不直接作答,也没有具体阐述“无用之用”,而是对惠子讲了一个“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故事生动易懂,听着自然会悟出相应的道理,问题自然就得到了解答。这种手法类似于诗经中的“比”,庄子将其命名为“寓言”。
任务二:感悟形象
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五石之瓠》的一
大特色,试结合文中人物语言说说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
惠子:拘泥,不善变通;
庄子:灵活,有大智慧。
在惠子和其他所有的人看来,大葫芦是废物,日常生活中于我无益者都可以称之为废物。庄子思想的境界高在他逍遥的、天马行空的思绪,使他看问题超乎寻常,想到了人日常不做的“浮乎江湖”。
惠子(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是合纵抗秦的组织人,主张魏、齐和楚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惠子多出现于《庄子》之中,二人之间辩论居多,如鱼乐之辩。二人有不少交集,比如庄子妻子死了惠子就去吊唁,看见庄子鼓盆作歌还会批评两句;而庄子去魏国时,惠子会派出人寻找庄子,并试图杀他。惠子发达时来找庄子炫耀,而庄子也只是挥挥手很潇洒的说这不值得一提。后来惠子死了,庄子发现自己再也没有能和自己辩论的人了。
任务三
大葫芦和不龟手之药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庄子和惠子却用它们来说理,探究其深层的隐含义。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擁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逍遥游》:一/三六至四〇)
资料拓展
“无用”“有用”之辩的本质是什么?结合文段展开讨论。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权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
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示例:
本质上是两种思维方式、学说理念、处世方式的辩论。惠子对物的态度是实用层面的,停留在“技”,庄子对物的态度摆脱了“分别心”,到达了“道”的层面。
借助以下材料,思考庄子看似矛盾的“无用”“逍遥”“保全”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回闻卫君,其年壮,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译文:我(颜回)听说卫国国君年轻而气盛,并且是专横独断;处理政事很轻率,随意且无所顾忌,却不见自己过失;役使百姓很随便,轻率用兵入战场,不恤人民的生命;死人积满了山泽,如干枯草芥一样。百姓已无路可走。
示例:
正是在艰难危恶的社会环境下,庄子才希望让精神的自由去解放形体的生命。他以“逍遥”的心态游于世间,才是使自己真正得以保全生命的“无用”之“大用”。
拓展思考:
在充斥着“996、007”的内卷时代,有一些年轻人崇尚“躺平”“丧文化”“佛系”等,他们说这是老子的“无为”,是庄子的“无用之用”,你赞同吗?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填空)
(1)《五石之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是惠子描述自己所种葫芦种子的来源,以及葫芦最终长到的大小。
(2)《五石之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惠子栽种的葫芦因为大而无当,最终被打破。
(3)《五石之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说庄子告诉惠子,他的大葫芦不需要做盛水的容器,可以当作船来用。
随堂练习1
(1)按照庄子的诠释,请尝试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按照“有用”和“无用”分类,并说明你认为什么东西具有“无用之用”。
(2)什么是“蓬之心”?庄子为什么如此评价惠子?
提升探究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