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毛泽东
文本研读
改造我们的学习
文本研读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世界列强瓜分的对象。为使中国强盛起来,不少有志之士到英、法、德、日等强国去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又有不少人到苏联去学习。在当时,学习外国形成一股风气,特别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这也影响到我们党内,但不少人的学习方法是教条主义的,搞历史研究时只是习惯于生搬硬套外来的东西,却不重视研究本国的历史和现状,故而也是“言必称希腊”。
阅读《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当时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在研究历史时也是“言必称希腊”。
文本研读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在这部分中,作者谈了三类极坏的典型:
一类是对现状不作周密的调查研究,根据“想当然”发号施令;
一类是不懂得自己的历史,只能生吞活剥地谈外国;
一类是学习马列主义时理论和实际相分离。
作者在列举主观主义态度的三方面表现之后,又举出这三类“极坏的典型”进一步说明其危害,充分证实了党内确实存在着主观主义的学风,“不可等闲视之”。
《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二部分中谈了哪几类“极坏的典型” 作者是怎样安排使用这些典型材料的
文本研读
任务二 :厘清论述思路
作者虽然说是要“反复地说明”,但这一部分内容并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加充分。
从论证角度来说,这部分虽也谈到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等,但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分析,将其分为做研究工作的和做实际工作的两种类型,并指出其主观主义的表现特点,在揭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应有的态度。同时,在这部分中不是
《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部分的主旨在“反复地说明”,这一部分内容是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试从论证角度、论证方法方面作简要分析。
文本研读
任务二 :厘清论述思路
单写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将它与马列主义的态度相对照,从而更加突出了改造学风的迫切性。
从论证方法来说,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例证法,这一部分则采用比证法、喻证法和引证法等,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部分的主旨在“反复地说明”,这一部分内容是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试从论证角度、论证方法方面作简要分析。
文本研读
任务三 :品味语言特色
作者使用的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包括:
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如“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发号施令”“生吞活剥”“实事求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无的放矢”等。
鲜活灵动的口语、俗语,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对不住,忘记了”“‘钦差大臣’满天飞”等。这些词语或凝练含蓄,或通俗易懂,使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改造我们的学习》在论述学风问题时使用了哪些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文本研读
任务三 :品味语言特色
本文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有两点很值得注意。
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行文气势。从本文来看,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反复、对偶、层递(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行文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
《改造我们的学习》非常注意修辞,它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有哪些特点?
文本研读
任务三 :品味语言特色
本文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有两点很值得注意。
二是善于运用比喻,将抽象的事理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如“留声机”“山间竹笋”“墙上芦苇”“有的放矢”等,都是作者进行论述时采用的十分贴切的比喻。这些比喻,能有效地为理论阐述服务,体现了在准确、概括的基础上力求生动、鲜明的语言风格。
《改造我们的学习》非常注意修辞,它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有哪些特点?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阶段。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个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总结并深化上文,阐述正确认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人们的社会存在……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试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文本研读
任务二 :厘清论述思路
本文从论述思路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到“这三项实践中来”是第一部分,提出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下文就围绕这一中心论点进行论述。
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从“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到结束是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请概述《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的论述思路。
文本研读
任务三 :品味语言特色
(1)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为使说理准确、严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在主词句前往往加上一些修饰成分,或者在主词句后面作补说,让读者对于事物的性质、内容、状况、范畴和条件等有清晰的认识,使论证无懈可击。请对下列语句进行赏析。
“物质力量”前的两个定语说明这种物质力量的作用,“改造世界”则是“改造社会”意义的更进一层。
文本研读
任务三 :品味语言特色
(2)一般地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主句前面的附加语,指明了后面判断的前提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主句后的补说,则特别强调了这一判断所适用的范围。
(3)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在用了“只是”一词加以强调后,再补说一句以排除其他目的,突出了这一目的是“唯一”的。
文本研读
从观点表达上说,提出论点,一定要态度鲜明。本文以设问句开头,在自问自答中提出自己的正面主张,就使正确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论点极为鲜明。
从阅读效果上说,以设问句开头,很自然会引起读者的“疑”,而“疑”的后面,紧接着的往往是“问”。文章开门见疑,读者急于了解问题的答案,说理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论辩气势。
从与论点的关系上说,本文是一篇立论,不是驳论,不能具体详细地对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进行揭露和批驳,作者便巧妙地运用设问的方法在立论中渗入了驳论的成分,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为什么要用设问句开头,再在设问之后提出自己的论点?
任务三 :品味语言特色
拓展探究
《改造我们的学习》是系统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经典文献,它对于今天的我们年轻一代有哪些重要启示?
拓展探究—参考答案
要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现状。现在一些人在搞研究写论文的时候,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就开始大发议论。只有实事求是地研究现状,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作出正确的处理。我们年青一代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不论是从事实际工作还是理论研究都应该系统地周密地调查研究现状,这对从事的工作影响巨大。
观点一
拓展探究—参考答案
要认真全面地学习研究历史。毛泽东指出,“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目前,许多年青人则喜欢言必称欧美,忘记了自己民族的历史。这一点确是为害相当大,不可等闲视之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能够提升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个人奋斗的自信心,能够给予我们无尽的智慧。我们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但不能忘记学习我们厚重的历史,而且要养成认真学习研究历史的良好习惯。
观点二
拓展探究—参考答案
要有的放矢地去学习运用理论。毛泽东指出,“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现在,也有一些学生崇尚空谈,理论与实际脱节,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或者写论文时以大量引用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参考书目比文章还长,却不愿去了解实际情况,解决现实问题。“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这一点危害相当大。青年一代要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务必要切实养成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列主义学风,有的放矢,确保理论学习取得实效。
观点三
比证法是通过事物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论述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比证法包括多种多样的比较,有所谓对比、对照、类比、同比、异比、横比、纵比、静比、动比等等。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比较不同点的,叫差异比较;一类是比较相同点的,叫类似比较。
比证法的比较主要是起强化论据作用的比较,事实论据可以比较,理论论据也可以比较。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部分(讲成绩)与第二部分(讲缺点)对比,观点更鲜明。第三部分将主观主义的态度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进行了全面对比,论证雄辩有力,说服力极强。
技法迁移
比证法
请以“勤能补拙”为话题,运用比证法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300字左右。
迁移练笔
迁移练笔—参考答案
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相反,方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着他四处作诗炫耀。久而久之,方仲永再也不思进取,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迁移练笔—参考答案
不难看出,张溥虽然很“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文思渐渐变得敏捷起来;而方仲永虽然天赋出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不再努力,自然止步不前,“泯然众人”!由此可见,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容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的不足,从而让“笨拙”之人也能成就一番事业,活出辉煌人生。
▲张溥
知识补充
论点是作者在论述文中提出的见解。有的文章只有一个论点,有的文章有一个中心论点,还有若干个分论点。对论点的要求是正确、鲜明、新颖。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对论据的要求是确凿、充分,当然还要能够证明论点。
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知识补充
论点是统帅,是“要证明什么”的问题;
论据是基础,是“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论证是连接论点和论据的纽带,是“怎样进行证明”的问题。
论点和论据是论述文成败的决定因素。论证虽然不是最重要却是最复杂的问题,所以人们一直在探讨怎样进行论证的规律,总结怎样进行论证的方法。
知识补充
论述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比较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因果论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