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07 22:03:17

文档简介

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
印前签字: 班级: 姓名:
课 题: 《河中石兽》
年 级: 七年级 科 目: 语文 设 计 者: 汝会会
内 容 学习注解
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并能无障碍翻译课文。 2、清楚课文中人物捞石兽所用的方法不成功或者成功的原因。 【作家作品】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是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他有意模仿亚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以每脱稿一种,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展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1、一起讨论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地点 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2.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拓展延伸】 一、掌握古今异义词: 干:(古) (今) 阅:(古) (今) 物理:(古) (今) 是:(古) (今) 5、已:(古) (今) 二、 纪昀的逸事广为流传,搜集几则有关他的小故事,探究他的性格。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一找历史上其他才子故事加以比较。 当堂检测: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人。2、给下列字注音: 棹( ) 曳( ) 湮( ) 啮( ) 溯( ) 臆( ) 3、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__ ,依据是__________;讲学家判断其在_
内 容 学习注解
_________,理由是__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 ⑶湮于沙上(湮: ) ⑷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 )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
审批意见: 审批签字: 年 月 日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
印前签字: 班级: 姓名:
课 题: 《月亮上的足迹》
年 级: 七年级 科 目: 语文 设 计 者: 汝会会
内 容 学习注解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德育目标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自主探究:1、猜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这时我说的是什么啊?2、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二、展示目标1.解释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2、速读,概括要点。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画后面)互助研讨: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内 容 学习注解
时 间 事 件 进 展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 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登月舱打开舱门 11点51分 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 飞船进入大气层当堂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意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áng( )首挺立 轨道( 椭圆形( )铁锹( ) 狭zhǎi(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3)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反思:
审批意见: 审批签字: 年 月 日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
印前签字: 班级: 姓名:
课 题: 《看云识天气》
年 级: 七年级 科 目: 语文 设 计 者: 汝会会
内 容 学习注解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能根据云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变化,较为准确的判断天气状况,掌握一些地理知识;能准确分析比喻句,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体会其形象生动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加强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天气变化,关注大自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环境、社会的习惯。【教学重点】快速浏览课文,能准确搜集到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在引导学生“看云识天气”的过程中,既了解了一些地理知识,又能上出语文味。【教学过程】【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自查工具书,积累识记本课的生字、生词。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说明文有关知识。【内容导航】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 w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来识别天气变化的呢?(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知识链接】 说明文知识小解一、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二、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三、说明文的分类1、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2、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四、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五、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诗文)。
内 容 学习注解
1、初读课文,理清思路2、第二自然段与上下文有何关系 第二部分可以分为几层?3、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这句话?4、自读3--6自然段,试试:用方框“□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框出依次介绍的那些云和光彩的名称(即对云和光彩的分类),用波浪线"﹏﹏"画出云和光彩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用横线"__"画出云和光彩的天气征兆。并完成下列表格。晴天云简表云 名云的形态变化高 度厚 度天气征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 名变 化 过 程形 状位置天气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云的光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华虹霞
反思:
审批意见: 审批签字: 年 月 日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
印前签字: 班级: 姓名:
课 题: 《化石吟》
年 级: 七年级 科 目: 语文 设 计 者: 汝会会
内 容 学习注解
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知识目标: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3.情感目标: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21·cn·jy·com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教学课时 2课时【知识链接】1、主题解读 本文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2、走近作者张峰,当代科普工作者,诗人,其诗作被称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第三代诗歌”,反讽手法被广泛运用。代表作是小诗《本草纲目》,短诗对中国古典文化中许多著名的意象进行了调侃式的借用,解构了其中悠然的韵味,并对中国文化的阴柔缺乏阳刚之气表示不满的情绪。自主探究: 1、给加点字注音(1)骸骨( ) (2)潜行( ) (3)葱茏( )( ) (4)猛犸( ) (5)逝去(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③称赞而且佩服。(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⑤(草木)青翠茂盛。(  )⑥奇异而虚幻。( )(3)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____________的神话 _____________的真理 ___________的骸骨
内 容 学习注解
___________的密码 __________的魔法师 _____________的雕刻家 合作探究: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思考:(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当堂检测: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骇骨(hái) 潜行(qián) 躯壳(ké) 一幅画(fú)B.化石吟(yín) 窥见(guī) 腐朽(x u) 葱茏(lóng)C.猛犸(m ) 引颈(jìng) 万载(z i) 两栖(qī)D.描绘(huèi) 卓越(zhuó) 档案(d ng) 裹藏(gu )2.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窥见(偷看) 海枯(干涸)B.葱茏(遮盖、罩住) 造物主(上帝)C.卓越(高明、高超) 幽雅(美好、大方)D.化石吟(赞颂) 骸骨(尸骨)3.下列诗句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B.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C.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D.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4.填空题。《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_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______诗。吟,是______________的一种名称,这里是___________的手法。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5.诗歌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有什么好处?诗句中为什么用“你”而不用“它”?“你”代表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
审批意见: 审批签字: 年 月 日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
印前签字: 班级: 姓名:
课 题: 《河中石兽》
年 级: 七年级 科 目: 语文 设 计 者: 汝会会
内 容 学习注解
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难点:训练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导入新课: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自主探究:一、【作家作品】 1、 纪昀:字晓岚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四 库全书》的总篆官。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故卒后谥号文达,世称“文达公”。 2、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为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是纪 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 二、填空 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 的总篡官。 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山门圮于河( ) 僧募金重修 ( ) 棹数小舟 ( ) 曳铁把 ( ) 是非木柿 ( ) 湮于沙上 ( ) 不亦颠乎 ( ) 啮沙为坎穴 ( ) 反溯流逆上 ( ) 可据理臆断 ( )互助研讨:一、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内 容 学习注解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①二石兽并沉焉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③盖石性坚重④求之下流,固颠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 ;问今是何世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士卒多为用者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翻译下列句子。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反思:
审批意见: 审批签字: 年 月 日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
印前签字: 班级: 姓名:
课 题: 《看云识天气》
年 级: 七年级 科 目: 语文 设 计 者: 汝会会
内 容 学习注解
【学习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意义。2、以列表分类的方式感知全文。3、品味精彩语段,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4、培养探究、合作的能力。课前检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①预zhào ________         ②轻yíng _______③líng _______纱          ④líng ________波⑤崩tā_______           ⑥点zhuì________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①山峦(    )②弥(    )漫③冰雹(    )④月晕(    )⑤一霎(    )间 ⑥棉絮(    )【内容导航】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研读:抓事物特征、理顺说明顺序、查找说明方法、体会语言准确。【知识链接】 说明文知识小解六、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七、说明文的语言:1、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2、说明语言按风格分,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即: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说明文语言分为:准确严密、生动形象;准确严密、简明平实自主学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思:
⑴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⑵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
2.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
⑶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本体:     喻体:  相似点
内 容 学习注解
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第一段,试分析本段的结构特点。2、文章第二段与上下文有什么关系?起什么作用?3、课文的第6 自然段第一句在全段有何作用?4、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请你说出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并举例。5、“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在文中有何作用?当堂检测:本文文字优美,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一、指出下列加点字注音余正确的一项是(   )。A、峰峦(lán)   预兆(zhào)   一霎时(shà)B、鱼鳞(líng)  绫纱(lín)    匀称(chèn)C、弥漫(mí)   日晕(yùn)    谚语(yàn)D、薄云(bò)   轻盈(yíng)    崩塌(bēng)二、为下列各词分别再写出两个同义词。1、隐没(   )(   )   2、阴森(   )(   )3、预兆(   )(   )   4、推测(   )(   )三、选出不是比喻的一句是(   )。1、高积云排列很匀称,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2、他的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默中苏醒过来。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四、将下列句子有序地理顺后填在下面的横线上。1、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2、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3、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4、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5、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6、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7、出现晚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明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正确的句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仿照第一自然段的结构及所用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反思:
审批意见: 审批签字: 年 月 日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
印前签字: 班级: 姓名:
课 题: 《绿色蝈蝈》
年 级: 七年级 科 目: 语文 设 计 者: 汝会会
内 容 学习注解
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法指导1、通过丰富多采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促自主探究。2、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指导学生阅读。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篝( )火 喧( )嚣 (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 喑( )哑 篡( )夺 吮( )取 静谧( ) 哀号( ) 狩( )猎 劫掠( )窸( )窣( ) 大颚( ) 嗉( )囊2.文学常识填空。 《绿色蝈蝈》选自 国昆虫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所写的《 》,此书与其他同类型的书相比,主要特点有 。3.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1)它白天唱了一整天,夜晚来临,也该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 。A.打扰 B.扰乱 C.打搅 D.搅乱(2)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 了你的名声!A.篡夺 B.夺取 C.争夺 D.掠夺(3)吃饱了,它便让位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 了。A.宽厚 B.宽大 C.纵容 D.宽容4.解释下列与昆虫有关的成语和俗语的含义。(1)蝇头小利: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螳臂当车:                  (4)蜻蜓点水:                  (5)噤若寒蝉: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7)热锅上的蚂蚁:                   (8)一条线拴两蚂蚱:                  
内 容 学习注解
合作探究:快速阅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4)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当堂检测: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狩猎() 喧嚣() 喑哑() 静谧() 篡夺() 更胜一筹()2.本文作者法布尔是 国著名 学家。3.解释下列与昆虫有关的成语和俗语的含义。(1)蝇头小利:(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3)螳臂当车:(4)蜻蜓点水:(5)噤若寒蝉:(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7)热锅上的蚂蚁:(8)一条线拴两蚂蚱: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的形状、性质、功用的文章叫说明文。( )(2)《绿色蝈蝈》采用平实性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蝈蝈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3)蝈蝈和螳螂一样,都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 )(4)《绿色蝈蝈》是英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 )5.请分别用三个四字短语,扩展下面的句子。(1)校园是美丽的,这里 、 、 。(2)学生是可爱的,他们 、 、 。(3)老师是令人尊敬的,他们 、 、 。
反思:
审批意见: 审批签字: 年 月 日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
印前签字: 班级: 姓名:
课 题: 《河中石兽》练习题
年 级: 七年级 科 目: 语文 设 计 者: 汝会会
内 容 学习注解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2)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3)湮于沙上(湮: )(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众服为确论(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7、翻译下列句子。(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
内 容 学习注解
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10、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二)揠苗助长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13、解释下列加线的字。(1)谓其人曰( )(2)其子趋而往视之( )14、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1)宋人有闻其苗之(1)不长而揠之(2)者(之(1): 之(2): )(2)其子趋而往视之(之: )15、翻译下面的句子。(1)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苗则槁矣。
反思:
审批意见: 审批签字: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