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异化的人生 扭曲的社会 ——《促织》《变形记》异化主题的探究 课时 1
教学 目标 语言建构和运用:梳理文本,概括人物生存环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小组合作探究人物变形的原因,把握小说的主题。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人物命运结局,初步感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家对社会的批判意识。 文化传承和理解:关注当下,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 重点 探究小说人物“异化”的原因。
教学 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变形的遭遇,探究小说以异化的手法批判社会现实的主旨。
教学 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是郭沫若写在蒲松龄故居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郭沫若先生题在蒲松龄故居的一副对联。郭老先生的这副对联高度赞扬了蒲松龄的文学作品借写妖鬼,实刺贪虐的独特的艺术手法。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蒲松龄的《促织》和同类小说卡夫卡的《变形计》。共同领略这一艺术手法的魅力。 展示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和运用:梳理文本,概括人物生存环境。 2、思维发展与提升:小组合作探究人物变形的原因,把握小说的主题。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人物命运结局,初步感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家对社会的批判意识。 4、文化传承和理解:关注当下,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文本研读 同学们在我们的预习作业制作《促织》《变形计》两篇小说主人公的人生简历,大家是否发现两篇小说的主人公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经历?人变为虫。 提问:他们是否是真正的虫吗? 不是。《促织》中有许多蛛丝马迹证明成名所献那只促织是成名之子魂魄所化:意似良;翘翅矜鸣;每闻瑟琴之声则应节而舞;《变形计》中作者用大量的文段写出了格里高尔变形后一些虫的行为,却始终保持着人的思维。从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到这他们都是虫形人心。这是一种异化现象。那么什么是“异化”? 异化:从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异化是在环境的压力下,人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成为非人。异化的表现,是人无法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 活动一 探究异化的原因 同学们结合两位主人公生存环境,思考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虫,发生异化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总结人物异化的原因。 促织(成名之子)变形记(格里高尔)个人 原因失虫,害怕拖累家人。工作辛苦、饮食低劣、 人情淡漠、内心烦恼 家庭 原因社会底层,因促织累尽薄产,“忧闷欲死”“惟思自尽”。为父母还债的沉重压力社会 原因“ 宫中尚促织 ”“天子偶用一物”,媚上官吏“奉为定律”,“吏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官贪吏虐”。 封建统治阶级玩物殃民。 封建社会的腐朽受老板的气,遭压榨、遭猜忌、遭歧视等, 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 的机械、繁重。 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探究一 探究《促织》的主题 从《促织》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名之子因自己的好奇导致家中来之不易的促织死亡,害怕投井自杀,被救后内疚魂化促织解救其家人。 成名之子魂化促织是否解救了他的家人?看看成名献虫前后家庭有何变化? 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却因献一奇异促织“俾入邑庠”,一举成名;成名因无法按时交上合格的“促织”从“薄产累尽”,“忧闷欲死”到打得“两股间脓血流离”,被折磨得“惟思自尽”,却也因献这奇异促织“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成名一家终因这只促织而功名利禄纷至沓来。 由此可见,成名一家悲喜相递,祸福相生的命运全凭一只虫决定。两条腿直立行走的人的命运,却被爬行在地一只小小的虫所掌控。这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人贱不如虫现实。 造成成名一家人不如虫真正的原因是由这个社会决定的,请同学们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荒淫天子、媚上官吏、邪恶里胥集结在一起的封建统治者,他们掌控着老百姓的生存与命运。造成成名一家悲喜祸福的表面看是一只促织,实则是封建统治者玩物殃民。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促织》的故事发生在明宣德年间,而蒲松龄生活在康乾时代,他为什么要讲一这样个故事? 蒲松龄自幼聪慧好学,在当地很有文名。他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但考了几十年却连一个举人也没有考中,直到71岁时才援例被拔为贡生。从成名久不售中我们仿佛看到作者的影子。 作者所处的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也被人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成名的生存环境又是何其相似。由此可见,作者是借前朝来影射当朝现实。这就是蒲松龄所生活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的中国现状。 探究二 《变形记》的主题 追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从封建皇权专制社会走向20世纪初期现在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同学们看到这组图片是这一历史时期真实的写照。通过这组图片我们看到当时资本主义国家怎样的社会现状?
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归纳这一时期的社会现状。 学生归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那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物质主义盛行,整个社会弥漫着金钱至上的风气,人们将金钱、财富视为最高追求。资本对人的压迫日益突出,这推动着社会不断发生异化,并无情地扭曲着人们的灵魂,使得人世间原本美好的感情烟消云散,整个社会都笼罩着一种无助甚至无奈的消极情绪。 卡夫卡正是生活在这一时期,他敏锐的洞察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通过著书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其代表作《变形记》真实地反映这一现实。 结合这一大背景,请同学们看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是什么? (回到活动一)从格里高尔变形原因中我们看到变形前的格里高尔唯一生存状态----工作,他因辛劳奔波、经济窘困、精神压抑而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主宰自己的生活,早已丧失正常人的生活条件。试想如果格里高尔没有异化成虫,会有怎样的结局? 没有变形的格里高尔终会因长期压抑而失控,继而失去工作能力,失去价值终会被抛弃身亡。与变形后孤独无助、内心焦虑痛苦,渴望得到帮助却因其无利于人被同事、父母冷漠对待,最终被抛弃,身亡的结局一样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无论“不变”与“变”的格里高尔身亡悲剧命运都是不可改变的。 (小组讨论2)同样是身亡的结局,卡夫卡却大胆地用格里高尔身化甲虫这一荒诞情节,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异化的情节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却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资本对人的压迫这推动着社会不断发生异化,无情地扭曲人与人之间关系,使之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作者正是抓住“人为非人”的典型形象,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甚至连他生存的外观也不复存在,将其“异化”突出放大,让我们真实感受到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格里高尔已成为西方现代社会被高度异化了的“时代的图案”,从而展示了社会的本质与真实,增强了批判的力度。 (小组讨论3)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人化为虫,但结局却是一喜一悲,同学们看看《促织》大团圆的结局是否给我们带来喜悦 不能。作者魂化促织情节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产生这个结果的条件本身就是虚幻的,荒诞的,它貌似喜剧,实则成名一家的悲剧命运早已注定。[链接宣宗酷好促织之戏,谴使取之江南。虫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谴觅,入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虫跃出,为鸡啄食。妻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自经焉。(选自《明朝小史》) ] 所以这看似喜,实则悲的结局与《变形记》异曲同工,都是通过主人公异化的人生,强有力地批判扭曲的社会。 小结:中外文学史上这类异化作品很多,如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当代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梦想家彼得》灵魂互换等。众多文学作品往往借助异化写鬼妖,实刺贪虐,都是曲折的批判现实。 四、拓展延伸 异化不仅在过去,异化也存在于当下,没有时空的局限,现在看看我们身边的异化 : 活动二 联系当下,关注时代(ppt图片展示)
活动要求: 1、请完成标题 人成为手机的 (奴隶) 2、小组合作探讨,联系当下,具体谈谈你对身边的手机异化现象的看法,并写在作业本上,字数500字。 四、布置作业、 完成活动二的第二小题。 推荐阅读 自衮衮《对低级快乐的上瘾,正在毁掉成年人》 预案修改(需手写修改)
板书 设计 异化的人生 扭曲的社会 ——异化主题的探究 《促织》 《变形记》 批判 人 异化 虫 批 喜 社会 悲 判 封建---的腐朽 资本主义----的黑暗
作业 1、完成活动二的第二小题。 2、推荐阅读 自衮衮《对低级快乐的上瘾,正在毁掉成年人》
反思(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