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2020年5月,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很多人都在思考:中国为什么能经受住这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带给我们哪些永恒的财富?这篇通讯以事实为基础,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初步回答。
文章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思路清晰,内容全面,高屋建瓴,气魄宏大。既表现出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又彰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礼赞,又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和博大胸怀;既有对新时代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又有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学习提示
作者并没有按照常见的时间顺序展开全文,而是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方方面面的事实为基础带领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场抗疫斗争,领略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阅读时要注意梳理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是如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报道的。
这篇通讯主要运用综合叙述的方式,沿着内在思路,概述大量的人和事,并发掘其中的意义和价值,这就使得文章兼具宏阔和深刻之美;在叙述中,运用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名言、诗句和格言式的句子穿插其间,使文章不仅充实、厚重,还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这样的写法。
学习提示
杨成武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钟华论
李大钊说:“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在中国,有个手执如椽巨笔的“铁三角”——钟华论,任仲平,钟声。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任仲平”他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
钟 声,是《人民日报》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取“警世钟声”的寓意。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
作者:钟华论
“钟华论”出手,必是大事。“钟华论”聚焦重要思想、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发声定调,彰显了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受众点赞“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思想深度,还有人性温度”“写出了人民心声”。
作者:钟华论
事件通讯是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
它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事件通讯的题材非常广泛,既可以报道重大事件,又可以叙写“凡人小事”;既可以赞颂先进事物,又可以批评错误倾向。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代表媒体乃至政党、政治团体等直接发言的喉舌与舆论功能。因此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喻为“报纸的心脏”。
社论不同于一般的评论文章,因为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带有权威性的坚守党性原则的评论文章,是不允许任意发挥个人意见的。
文体知识——事件通讯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是新华社北京时间5月10日发表的一篇电讯报道。
解题
由主副标题构成。
主标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是一个介词短语,指出抗击疫情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副标题“2020中国抗疫记”则交代了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
初读课文,理文脉,概括内容
课文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2020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历史事件,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报道的。
文章主体由七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从国家、人民、精神、理念、应对方法、国际合作等角度进行报道的。
初读课文,理文脉,概括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圈画每一小节的关键词句,概括各节内容,并给每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例:第一部分:
领导力、组织动员力和执行力引领武汉挺过疫情。
国家力量,挺过疫情
第二部分:
制度优势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制度优势,八方支援
第三部分:
制度优势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第四部分: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是最为深切的抗疫感悟和必须牢牢坚守的价值取向。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第五部分:
科学防治贯穿中国抗击疫情实践的始终。
科学防治,贯穿始终
第六部分:
总结、反思抗疫的经验和教训。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第七部分:
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及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
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第八部分:
号召全国人民坚定信念,从深重的苦难与磨砺中汲取力量,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前进。
重焕生机,展望未来
再读课文,理内容
课文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2020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历史事件,根据课文请分析一下中国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抗疫成功的根本保证(原因);
四面八方的支援与人民的不屈精神、医护人员的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科学防治效果显著,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也是抗疫取得成功的直接原因。
合作抗疫虽是外因,但在战胜疫情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这篇通讯中采用了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中哪些金句打动了你?请你把这些语句诵读出来,并谈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
赏析课文,析语言
灾难,是关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灾难比作镜子。镜子是用来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用的。很多时候,我们看不见自己脸上的斑点,需要有参照。灾难来临,我们自立自省。灾难过去,我们又是一番天地。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
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赏析课文,析语言
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
大难无情人有情。
我们能在家中享受物资充足供应、水电网络正常运转的生活的时候,可曾想过这是无数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冒着生命危险操作着一切。
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赏析课文,析语言
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春天还会远吗?是的,冬天固然寒冷,且寒冬慢慢让人难过,但是不难知道冬天之后就是温暖明媚的春天,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
这句话化用雪莱的诗,又兼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顿时感到眼前的苦难都绝非毫无意义的挨日子,而是定会遇到温暖,重现光明。我们要有勇气和坚定脚步和信念,迎接春光明媚。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赏析课文,析语言
此话出自韩愈的《进学解》原意指的是防堵泛滥的百川,使它们向东流淌,挽回已经倾倒的狂澜。疫情的肆虐有如洪水猛兽,在最严峻的时刻,党中央沉着冷静,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统筹规划,运筹帷幄。能让中国在最短的时间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这有中华五千年的智慧,也有党中央心系民众的赤诚之心。
文章运用了哪些有特色的写作手法?请结合具体文段进行分析。
赏析课文,析手法
多角度、多层次
点面结合
议论抒情相结合
运用排比、引用等手法
写作手法
本文在叙述中运用了倒叙手法,请分析一下这样叙述有哪些好处。
赏析课文,析手法
①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叙述的平板和单调。
②造成悬念,引发读者对文章的思考。
③倒叙打乱事件发展的顺序,使人猝不及防地进入故事发展的紧要关头,使故事更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文章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表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彰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礼赞,对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深读课文,析主旨
抗疫精神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在过去8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愿祖国
山河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