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促织》《变形记》联读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促织》《变形记》联读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5 19:1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异化的人生 扭曲的社会
——《变形记》《促织》异化主题的探究
学习目标
1、梳理文本,概括人物生存环境。
2、小组合作探究人物变形的原因,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人物命运结局,初步感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家对社会的批判意识。
4、关注当下,增强社会责任感。
异化:从广泛的意义上理解是在环境的压力下,人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成为非人。异化的表现,是人无法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
什么是“异化”?
我一定能赢!!!
成名之子 变形记(格里高尔)
个人原因
家庭原因
社会原因
活动一
工作辛苦、饮食不规律、友情淡薄、内心烦恼
独自养家、背负债务
工作中受老板的气,遭压榨、遭猜忌、遭歧视等,工作本身的机械、繁重。
社会底层,因促织累尽薄产,成名“忧闷欲死”“惟思自尽”。
“天子偶一用物 ”
“宫中尚促织”
媚上官吏“奉为定律” “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官贪吏虐”
失虫,害怕拖累家人
批判封建社会的腐朽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背景补充:
蒲松龄自幼聪慧好学,在当地很有文名。他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但考了几十年却连一个举人也没有考中,直到71岁时才援例被拔为岁贡生。
作者所处的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也被人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酷爱“斗鸡戏虫”,同样追求“声色狗马”,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这就是蒲松龄所生活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的中国现状。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卡夫卡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整个社会弥漫着金钱至上的风气,人们将金钱、财富视为最高追求。这推动着社会不断发生异化,并无情地扭曲着人们的灵魂,使得人世间原本美好的感情烟消云散,整个社会笼罩着一种无助甚至无奈的消极情绪。这一时期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背景补充:
思考
卡夫卡大胆地用格里高尔身化甲虫这一荒诞情节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人为非人”的典型形象,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甚至连外观也不复存在,将其“异化”突出放大,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使格里高尔成为西方现代社会被高度异化了的“时代的图案”。从而展示社会的本质与真实,增强了批判力度。
思考
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人化为虫,但结局却是一喜一悲,同学们看看《促织》大团圆的结局是否给我们带来喜悦
喜?
悲?
情节虚构,却有真事
宣宗酷好促织之戏,谴使取之江南。虫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谴觅,入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虫跃出,为鸡啄食。妻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自经焉。(选自《明朝小史》)
娱乐中.....
睡觉中....
休息中.....
活动四 联系当下,关注时代
活动看图要求:
1、请完成标题。
人成为手机的
2、小组合作探讨,联系当下,具体谈谈你对身边的手机异化现象的看法,并写在作业本上,字数500字。
(推荐阅读 自衮衮《对低级快乐的上瘾,正在毁掉成年人》)
谢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