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3课《月光曲》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理想和信念”,编排了两个语文要素: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二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古诗三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选编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李贺的《马诗》、于谦的《石灰吟》和郑燮的《竹石》,表达的都是诗人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也是在写人,写诗人自己那种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精神品质,决不向任何恶势力低头的傲然风骨。学习中,应注重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帮助加深对诗句以及诗人志向的理解和体会。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是否理解诗人托“物”所言的“志”,以及在“志”中体会到是诗人的品质。
三、设计理念
本设计借助古诗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抓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理解,自主把握大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及时总结和运用相关的学法。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品味竹的坚韧顽强,结合诗人生平及背景资料,感受诗人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围绕主干问题“默读古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你看到了怎样的竹子?”让学生自读自悟后,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进行表达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联想进行表达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贝多芬的音乐名曲《致爱丽丝》,学生听后谈感受。
(设计意图:开课之初即由本文主人公贝多芬的音乐名曲导入新课,自然引出新课内容的同时,又可以营造一种轻松而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课堂的教学情趣。)
二、质疑激趣
1、学生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
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读完第九自然段后你有哪些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想象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1、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思考:
(1)听着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哪几幅画面?为什么会看到这些画面?
(2)贝多芬的琴声发生了什么变化?他的琴声美吗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学提示:用“——”划出皮鞋匠看到的画面,并圈出提示琴声发生变化的关键词。)
(设计意图:通过主干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皮鞋匠看到的画面,体会贝多芬琴声的变化和美妙。)
2、小组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老师引导。
(1)学生汇报:听着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月光升起来,微波粼粼。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画面: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板书:月亮升起、月亮升高、刮起大风)
(2)学生汇报:皮鞋匠看到这些画面是因为他听着贝多芬的琴声产生了联想。皮鞋匠看到的画面发生了变化,是因为他听到的《月光曲》的旋律发生了变化。
(3)学生汇报贝多芬的琴声发生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抓住“微波粼粼”“洒满了银光”“越升越高”“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等关键词体会音乐的美妙和变化,并穿插播放《月光曲》对应的三个乐章的节选部分,让学生边听边闭眼想象画面。(板书:舒缓轻柔、气势增强、 高昂激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初步体会音乐的美妙和变化,再通过播放音乐《月光曲》,让学生边听边闭眼想象画面,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到《月光曲》的美妙动听,提高学生的审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课堂更富有情趣和韵味。)
4、指导学生根据琴声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描写音乐的句子。
5、再请几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6、全班配乐朗诵。
7、皮鞋匠所想象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引导学生通过盲姑娘的神态来体会她的陶醉。(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盲姑娘对贝多芬琴声的陶醉进一步体会贝多芬琴声的美妙。)
8、指导背诵第九自然段。背诵方法指导:可以按照乐曲旋律的三次变化:悠扬舒缓——气势增强——高昂激越进行背诵;还可以想象乐曲意境的三幅画面来背诵。
9、想象说话。这美妙的琴声使皮鞋匠兄妹都听得那么入神,那么陶醉,以至于贝多芬离开了他们都不知道。想一想,等兄妹俩回过神来,他们会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说话,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贝多芬技艺的高超和品格的高尚。)
10、小结:贝多芬用美妙的琴声带给人无穷无尽的想象,他不仅是一位同情贫苦人民的音乐家,也是一位具有高超技艺,有卓越的音乐才华的音乐家。
四、对比理解,迁移运用
1、对比下面两段话,体会联想的好处。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一开始音乐轻柔舒缓,接着音乐变得轻快起来,气势逐渐增强,后来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课堂练笔: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学生边听边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理解,体会联想的好处,再通过课堂练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让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延伸。)
五、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贝多芬的其他作品并欣赏。
2、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月光曲
画面 美妙 音乐
联想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舒缓轻柔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轻快,气势增强
刮起大风,卷起巨浪 高昂激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