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步练习(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步练习(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12-08 07:40:06

文档简介

课堂巩固
高效课堂 活学活用
一、单项选择题
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据此回答1~2题。
1.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是(  )
①全球地表径流增多 ②海洋蒸发量减弱,降水量增加 ③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膨胀所致 ④极冰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D
2.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有(  )
①海水入侵 ②海岸侵蚀加剧 ③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 ④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3.绿色冰箱的开发,主要是为了保护(  )
A.水资源 B.臭氧层
C.气候资源 D.对流层大气
答案 B
4.CO2被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是因为它(  )
A.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
B.破坏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C.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并以逆辐射的形式给地面补偿热量
D.是大气中唯一吸收长波辐射的成分
答案 C
读“气温变化图”,回答5~6题。
5.造成图示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增加
B.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C.大气中的氟氯烃增加
D.工业排放的烟雾增加
6.图示现象将会带来的影响有(  )
①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此变得湿润 ③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④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6.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大量增加,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导致物种减少,干旱、半干旱区更加干旱,威胁人类健康,影响港口和航道功能。
答案 5.B 6.D
读下面漫画,回答7~8题。
7.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全球变暖
B.酸雨
C.臭氧层破坏
D.光化学烟雾
8.该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有(  )
A.海平面上升 B.腐蚀建筑物
C.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 D.刺激人体呼吸道
7~8.解析 由漫画中伞的作用遮挡太阳光线,可知该环境问题是臭氧层破坏。
答案 7.C 8.C
9.下列地区与对应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土地荒漠化
B.新疆——酸雨
C.内蒙古高原——草场退化
D.三江平原——土壤盐碱化
解析 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表现为水土流失,新疆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三江平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黑土流失。
答案 C
二、综合题
10.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喜马拉雅地区总计有1.5万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冠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其中,长近5千米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已后退了近800米。国际冰川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1)材料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多选)冰川快速融化,会引起的现象有(  )
A.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
B.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频发
C.山区径流增加,易引发泥石流、洪涝等灾害
D.使冰川带生态系统被破坏
(3)人们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止和缓解上述现象的发生发展?
答案 (1)全球气候变暖
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过多CO2等温室气体。②过度砍伐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造成森林大面积减少。
(2)ACD
(3)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利用技术;开发清洁的新能源;植树造林,控制采伐量,增加森林覆盖率。
课堂巩固
高效课堂 活学活用
一、单项选择题
1.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也在变化。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史前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B.工业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C.农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D.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答案 D
2.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企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中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协调性原则
答案 A
3.“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利用本国的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你认为这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中的(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长期性原则
答案 A
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回答4~5题。

4.“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和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5.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4~5.解析 我国的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 4.B 5.C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改造环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多学科的兴趣和研究,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6~8题。
6.巴伯在其《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该定义偏重于可持续发展的(  )
A.生态属性 B.社会属性
C.经济属性 D.环境属性
7.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定义的文献是(  )
A.《人类环境宣言》 B.《我们共同的未来》
C.《21世纪议程》 D.《京都议定书》
8.人类发展不应危及其他动物的生存,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平等性原则
6~8.解析 由题中材料“使经济发展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可知,巴伯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侧重于经济属性。人类发展不应危及其他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
答案 6.C 7.B 8.B
9.下面的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三者关系(图中a表示人均GDP,b表示环境质量,c表示生活质量)的是(  )
解析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GDP应逐渐提高;但由于人类对环境有一个认识过程,在工业化早期环境质量下降较快,后来不断改善又逐渐好转;而结合人均GDP和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应该是上升的趋势。
答案 D
二、综合题
10.下图为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A—C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C—B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时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时段。
(2)图中A—C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  )
A.采集农业 B.耕作农业
C.钢铁工业 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环境污染水平不断降低,其原因是(  )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要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应注意的是(  )
A.要减慢工业发展的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解析 仔细读图是解答该题的关键,由图可知A以前经济发展水平低,环境污染程度低;A—C之间,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C以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又有好转趋势;直到B以后,经济与环境之间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两者和谐、有序地发展。
答案 (1)A以前 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同步增加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的程度降低 B以后
(2)C
(3)B
(4)C
课堂巩固
高效课堂 活学活用
一、单项选择题
1.绿色食品是指(  )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
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答案 D
2.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废料
答案 C
3.可持续发展观的特点是(  )
①发展就是经济增长 ②追求环境质量的改善 ③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 ④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答案 D
读下图,回答4~6题。
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过程示意图
4.酒精厂的厂址应临近(  )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动力基地 D.科技发达地区
5.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 D.扬尘
6.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6.解析 该题以酒精厂生产为例说明环境问题的产生以及治理环境问题的措施。酒精生产属原料指向型,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因此工厂宜接近原料产地。酒精生产主要排放大量CO2等气体,CO2不属于酸性气体,但它属于温室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要实施清洁生产,就应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 4.A 5.B 6.D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据此回答7~9题。
7.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冲击最大的产业是(  )
A.钢铁 B.机电
C.纺织 D.电子
8.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  )
A.煤市场 B.碳市场
C.石油市场 D.天然气市场
9.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京都议定书》体现了(  )
A.政府行为调整 B.国际合作
C.市场行为调整 D.公众行为调整
7~9.解析 本题组以《京都议定书》为背景材料,结合工业生产特征,主要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第7题,A项钢铁工业燃料以煤为主,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B项机电工业属于机械制造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小,C项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D项是高新技术工业,几乎没有温室气体排放。第8题,温室气体并不仅仅指二氧化碳,还有甲烷、氟氯烃化合物、五氧化二氮等,其共同的特征是大多是碳的化合物。第9题,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通过《京都议定书》,这体现了国际合作。
答案 7.A 8.B 9.B
二、综合题
10.下图为“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上溯到________并拓展到________。它包括利用清洁________,清洁的________过程和清洁的________。
(2)下列数码代号:①产品包装运输、②产品使用回收、③环境、④原材料加工,分别表示清洁生产的不同环节,请将它们分别填在下列字母的对应位置处: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3)清洁生产是一种将__________效益与__________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它有利于人类实现________发展。
(4)在清洁生产中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要注意(  )
A.从原材料开采环节评估
B.从产品生产过程评估
C.从产品废弃物处置情况评估
D.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评估
解析 回答本类试题首先是要把握好相关事物的逻辑关系与因果关系。清洁产品的生产周期通常包括:获取原料→加工原料→制造产品→包装运输→销售→回收→处理→再利用等系列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了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故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都比较好。在清洁生产过程中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而不是传统的只把焦点放在产品使用后的废弃物的处理上。
答案 (1)源头 生产全过程 能源 生产 产品
(2)④ ② ③ ①
(3)经济 环境 可持续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