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08 10:3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黑暗的中世纪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等。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的含义人文主义humanism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智者和智者学派 在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上,人们常常要发表意见,要和自己的对手辩论,雅典法庭规定每个公民须替自己辩护,不许旁人代辩。由于社会的需要,于是出现了一批向人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这些职业教师自称为“智者”,形成了智者学派。反对智者学派的人认为他们巧言善辩、假冒智慧,称其为“诡辩学派”。一、“人是万物的尺度”2、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1)古希腊经济繁荣(2)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幻灯片 8)(3)人的地位的提高——根本原因公元前
8世纪城邦 萌芽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
基础奠定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
改革,确立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
顶峰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衰落公元前4世纪
渐衰 人 的 地 位 提 高3、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普罗泰格拉是主要代表人物,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第一层:万物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第二层:人才是社会舞台的主角。在社会生活中,人为自己立法,判断规则,确立制度。唯有人才有资格对这些人定的法则进行评估、修改和裁断。这句话的核心是万物存在与否在于人的感觉,人是世界和社会的中心。从积极意义来看,它肯定了人的价值,树立了人的权威,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本质。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但是,它在将人置于世界的社会中心的同时,却忽视人的包括节制性在内的道德理性,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在当时来看,就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今天来看,更要引起警觉:在自然和社会面前,人不能过于自以为是。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后被称为“普罗泰格拉命题” 普 罗 泰 格 拉 轶事 起初,普罗泰戈拉默默无闻。后来他流浪到雅典,埋头沉思了几年,然后,冲出门对人们大喊:“人是万物的尺度”。你们与其把时间耗在争论真理上,不如用来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正巧啊,那会儿雅典的老百姓正为战争造成的缺吃少穿愁苦着。而老普的实用主义,恰对众人的心思。人既然是万物的尺度了,那么,咱就不管是非曲直,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因此,老普一炮走红,四面八方的小青年们,纷纷揣着银子投奔到老普门下求学。老普开始职业教师的生涯。
4、智者学派的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并从这样的新方法(人文主义的方法)中得出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结论,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智者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 二.“美德即知识”1、苏格拉底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哲学家。这一时期,智者学派的思想比较兴盛,在小国寡民的雅典城邦,人们贪图没有节制的个人自由和个人享受,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同时,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也带来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于是苏格拉底针砭时弊,批判雅典的政治领袖,批评颓废的社会风气,在寻找人的价值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苏格拉底(∑ωκρ?τη?,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1)人的本质是理性,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这就确立了人的理性主体的地位。(2)人的灵魂(理性)是至善,德行即智慧,智与德是合一的。(3)一切罪恶都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即使像勇敢、节制之类的优良品性,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心灵来指导,也不能使人为善。因此一切使人德行完善的只有知识,因此,“美德即知识”。(4)人之所以要求知,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5)人要在理性的支配下去追求和生活。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美德即知识”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作恶是出于无知
教育使人认识灵魂内的美德“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名言警句录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德性就是知识 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最好最大的麦穗。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苏格拉底的一些故事 一天,?苏格拉底和弟子们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其父相当富有的学生,趾高气扬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炫燿:他家在雅典附近有一望无际的肥沃土地。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底拿出了一张世界地图,然後说:“麻烦你指路给我看看,亚细亚在哪裏?”这个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这大大片全是。”苏格拉底又问:“很好!那麼希腊在哪裏?”这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将希腊找出来,但和亚细亚相比,的确是太小了。苏格拉底又问“雅典在哪儿?”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雅典,这更小了,好像是这儿。”然後,苏格拉底看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路给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际的肥沃土地在哪裏?”学生急得满头大汗?,当然找不到。他家那块一望无际的肥沃土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没有。他很尴尬又很觉悟地回答:“对不起,我找不到。” 苏格拉底孔子比较 两人生活的年代差不多,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当时社会秩序混乱,孔子提出“仁”,要求人要爱人,希望恢复社会秩序。而苏格拉底生活的古代希腊城邦,智者学派的思想比较兴盛,人们都贪图无节制的个人自由和个人享受,造成社会公德缺失,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于是苏格拉底开始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希望重建城邦公德,挽救日益衰颓的城邦制度。针对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他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倡导人应该具备美好的道德,而美德来自于知识,于是他进一步提出“美德即知识”。他与孔子一样都没有著作,他的言行和思想是靠他的弟子记述流传下来的。他们都是伟大教师的典型:孔子那种忧道不忧贫的精神,和正人心辟邪说的毅力,深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苏格拉底经常批评政治、攻击诡辩学派,那种至死不屈的精神,同样深为世人所景仰。孔子的“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苏格拉底终日苦口婆心教导雅典青年的热忱,都不愧是古今教师的楷模。所以,有人将苏格拉底比作“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作“希腊的孟子”。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1、柏拉图思想主张①关注人类社会;
②代表作:《理想国》
③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唯心)意义: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约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更以学识渊博著称。他不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处处皆有超过的成就,还对柏拉图的唯心论进行了批判,“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便是他的名言。他强调理性,但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源,认为如果没有感觉,人们就不能理解任何东西。他以科学调查的方法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系统,充分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他还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许多领域展开深入研究,据说他一生著述达400至1000卷之多,包括逻辑、伦理、政治、经济、文艺理论和自然科学中的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物理学等方面,长期被西方学术界奉为各学科的经典之作。 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②强调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③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④ 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 腊最博学的人小结: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1.普罗泰格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他的思想体现了
A.资产阶级的本质
B.启蒙运动的本质
C.封建主义的本质
D.人文主义的本质练习2.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谁的名言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安提丰
3.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更重视
A.自然界的现象
B.人类的伦理道德
C.上天神意的安排
D.法律规范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