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三课时登鹳雀楼大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三课时登鹳雀楼大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1 14:2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课题:登鹳雀楼
内容分析:《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语言运用: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思维能力: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审美创造: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活动流程: 情境导入:热身活动,导入新课 环节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环节二:读古诗,解诗意。 环节三:指导写字 环节四:作业拓展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热身活动,导入新课
1.上课准备 上课开始前,老师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书本铅笔齐备好,坐姿端正不乱摇。用心聆听记得牢,课堂参与不能少。 2.语言训练点 古诗热身小游戏: 同学们,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已经学了很多很多古诗了,那张老师带来一个小游戏考考大家。请同学们看图片和给出的诗句,猜猜这是哪首古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山村咏怀》 师:小朋友们太了不起了!回顾了这些描写风景的古诗,今天张老师就带大家再去学习一首写景诗。 做好上课准备。 2.参与小游戏。
活动意图: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展开古诗教学。
环节二: 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老师的家乡是哪里吗? 老师的家乡在山西。山西可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那里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比如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等等(出示图片)。在山西省永济市,有一座历史名楼,(出示图片)听说以前啊,经常有成群结队的鹳雀在这里停留,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鹳雀楼。 2.指导朗读课题 鹳雀楼依山傍水,是个欣赏风景的好地方。有一天,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登上了这座楼,看着夕阳映照下的远山和奔腾汹涌的黄河,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在这里,“登”是一个动词,读得时候可以稍稍停顿。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课题。 谈话激趣。 2.读题。
活动意图:了解古诗的背景、诗人等相关信息是学习古诗的重要一步。同时,读好诗题、理解诗题有助于学生了解古诗主要内容,帮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
环节三:读古诗,解诗意。
一、初读古诗(注音) (1)学生自由读 1.出示注音古诗,学生自由读 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把见到的壮丽景观都融入了诗句中,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先来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范读音频+注音古诗)同学们读的通顺流利,字音准确,非常好! 2.指导读准“层”、“尽”。 出示“层”、“尽”。 要注意,这首诗中的“层”是后鼻音,也是平舌音,请跟老师读:层。 “尽”是前鼻音,请跟老师读。 (2)指导朗读,掌握读诗的节奏 其实,想要把这首五言古诗的韵律读出来,我们还要掌握一定的节奏。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吧!(配乐)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五言古诗自有它的节奏,这首诗按“二、三”字数进行节奏划分,读起来是不是增添了不少韵律感啊。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吧。(配乐) 方法指导:要记住哦,读准诗的节奏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请同学们按这样的节奏读一读这首诗吧! 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同学们,读了几遍诗,大家了解诗的内容吗?来,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一起登上鹳雀楼,欣赏楼上所见的美景吧! (1)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人都提到了哪些景物呢?请你用笔圈出来。 (白日,山,黄河,海 ) (2)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1. 借助图片,理解“白日” 小朋友们,看这幅图,你能猜到“白日”是什么意思吗? 在这里,白日指的可不是字面上的“白天的太阳”,而是特指“快要落山时的太阳”,也就是“夕阳”。(ppt画面圈出,方便明确“白日”与“远山”的关系) 2. 借助图片,理解“依”字 同学们,诗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大家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理解? 是的,从字的结构来看,“依”是一个形声字,声旁是“衣”,形旁是“亻”,表示与人有关,就像图片中的孩子依靠着妈妈一样。就是“依靠”的意思。 (PPT出示图片和诗句,标红“依”字。) 3.指导理解“尽”字 那么太阳,就是这样挨着大山、靠着大山,慢慢地落下,直到消失,看不见了。所以,“尽”的意思就是消失、看不见。 4.感受情境,指导朗读 同学们,通过看图片,我们理解了这句诗中关键字词的意思,那现在,你们能想象一下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吗? ① 看视频,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播放太阳依山而落的视频) 看完了视频,请同学们再现一下诗句中的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学生描绘画面:傍晚时分,晚霞满天,分外灿烂,红红的太阳依傍着远山,慢慢地落下去、落下去……直到看不见了,消失了。 ② 指导朗读 同学们描绘的画面可真美啊,你们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太阳缓缓下山,直到消失的意境吗? 在读的时候,同学们可以重读“依”,“尽”则要稍稍延长,并慢慢地、轻声地结束。请听老师怎么读。 现在,请你想象着画面,像张老师这样读一读吧! (3) 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1. 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同学们,在诗句中,诗人除了看到“白日依山尽”,还看到了什么? 是的,还看到了“黄河入海流”。 ① 播放黄河奔腾视频。 老师带你们去黄河边看一看。 ② 感受情境,想象画面 a.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会想到什么词?是的,有滔滔不绝、奔流不息等等。 张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描写黄河的成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气势雄伟、波涛滚滚、浩浩荡荡、翻涌奔腾 b.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词语,自己把句子补充完整吧。 ________的黄河向大海流去。 ③ 指导朗读 同学们,巨浪滔天、气势雄伟、波涛滚滚的黄河流入了大海!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请大家跟着老师,读出黄河奔腾的气势来——“黄河入海流”。 请同学们跟着音乐,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上一句要读的轻柔、缓慢一些,下一句则要读出黄河奔腾的气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山河壮丽雄伟,见此情景,诗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后两句。 ① 随文认读“欲” a.我们来看“欲”这个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吗? 是的,我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欲”字。稻谷的“谷”加“欠”就是“欲”。“欠”字我们都知道,它的意思是缺少,欠缺。有不足就会有“欲”,所以啊,“欲”就是“想要”的意思。 b.小朋友们看到好吃的食物,很想吃的时候,就会有“食欲”。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很想要的东西,就会产生“欲望”。 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个词语:食欲、欲望。 ② 随文认读“穷” 本句当中的“穷”又是什么意思呢?“穷”可以和我们刚刚学习的“尽”字组成词语——“穷尽”。意思是“到尽头”。“穷尽”还可以构成一个四字词语“山穷水尽”。 山穷水尽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来看这幅图。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无路可走了,这就叫做“山穷水尽”。 跟着老师来读一读两个词语:穷尽、山穷水尽。 ③ 理解“千里”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欲穷千里目。 在这句诗中, “千里”是一个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欲穷千里目”——你知道诗人想要做什么了吗?是的,诗人想要看到更远的美景。那他想要怎么做呢?没错,更上一层楼。 ④ 随文认读“层” a.出示课本插图。 “层”在古代指的是两层以上的房屋,意思与“叠”相近,因此这两个意思相近的字也可以组成词语“层叠”,他们还可以构成四字词语“层林叠翠”,意思是树木青翠重叠,非常茂密。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再读这两个词语:层叠、层林叠翠。 b.理解“一层” 这句诗中的“一层”与“千里”一样,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高”。指的是诗人要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那就要登上更高的楼层。 c.指导朗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眼前景已经让诗人振奋不已,他想若能看的更远,景色应该会更加迷人、更加磅礴吧!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插入音频)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诗人的期待,非常棒! ⑤拓展想象,练习说话 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诗人“更上一层楼”,又会看到什么景象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43页插图,大胆想象一下,并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出示课本插图) 如果诗人更上一层楼,他可能会看到____________。 (生录音:如果诗人更上一层楼,他可能会看到江上渔船和捕鱼的鸟儿。 如果诗人更上一层楼,他可能会看到江岸的田地和房屋。)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是啊,如果能“更上一层楼”,便可以看到江上渔船,可以看到捕鱼的鸟儿在江面翻腾,可以看到江岸的房屋升起袅袅炊烟!让我们带着想象的画面,再来读读诗的后两句。 (5)看图背诵古诗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了,那你能看着这幅图片,试着背诵这首诗吗? 同学们背的非常流利,真棒!发现了吗?只要我们理解了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学生自由读古诗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活动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白日、远山、黄河”等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在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字词意思、想象画面的基础上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到“登高望远”的魅力。
环节四:指导写字
一、指导书写“楼、黄、层”。 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会书写三个不同结构的字。 (1)楼:左右结构,偏旁是木字旁,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米”的“撇”伸向“木”,捺收笔在横中线,“女”的末笔长,横笔略宽。 (2)黄:上下结构,上部扁宽,中下部长、窄,第四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由”竖在竖中线,下部的撇点上合下开,底部持平。 (3)层:半包围结构,“尸”从上、左包围“云”,全字上窄下宽,“云”上横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己描红一遍,写一遍,要注意书写姿势哦! 现在,同学们可以对照评价标准,给自己的书写打个星吧! 学会书写生字。
活动意图:写字教学的设计从关注写字的整体要求到注重个体字的写法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学会自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对比,把握关键笔画,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环节五:作业拓展
一、小练习 同学们,学完了整首诗,张老师还想考考你们! 你能将下面的这些诗句与左侧的句子对应起来吗?试着连一连吧! 同学们,你们连对了吗? 那张老师来读左边的句子,你们读对应的诗句好吗? 二、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更明白了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最后,给同学们布置几个小作业。 1.请同学们把《登鹳雀楼》这首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登鹳雀楼》诗句的意思。 3.熟读《望庐山瀑布》。 完成练习。
活动意图:通过对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魅力。
板书设计:
教学简评: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我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诗意。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诵读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整堂课下来,效果极佳!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从课上我们也发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很强。这次尝试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