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8-25 20:1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材分析
目标设置
重点难点
教法建议
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
评价方案
反思小结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题。作为是九年级学生的第二堂化学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与具体物质的学习比较,本节内容缺乏具体性和生动性,整节课内容单一,但又要达到理解运用的要求,所以对教师有一定挑战性。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的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设计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理解并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课教学目标的设置是紧扣课标,层次推进,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全面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重点难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其运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对物质种类是否变化的判断。
设计依据:
这是初中第二节化学课,对学生来说很多知识既是全新的又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例如:物质的变化为后面的物质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实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化训练,对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和正确描述存在困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逐步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弱化对物质类别的判断。
设计依据:
实验法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实现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记录能力。讨论法主要是培养学生思辨合作的精神。
四、教法建议
1.用1课时完成教学;
2.实验法;
3.讨论法。
五、学法指导
设计依据:
化学对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是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事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没有注意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够,开始不宜要求过高,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步记忆理解。
1.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求务实。
六、教学活动程序
【活动1】实施诊断性评价,导入新知识
镁条燃烧的实验现象:金属镁是______色,有_______光泽,有弹性,燃烧时放出_______的_______,同时生成一缕白烟。
设计意图:
实验现象明显,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初步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为通过后续实验总结重要概念作准备。
【活动2】物理变化
实验1:课本[实验1—1]水的沸腾和冷凝
现象:
1.试管中:
2.玻璃片上:
问题1:水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变化前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水的 发生了变化,变化前后 新物质生成。
实验2:课本[实验1—2]胆矾的研磨
现象:
问题2:胆矾研磨时什么发生了变化?变化前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胆矾的 发生了变化,变化前后 新物质生成。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1—1]、[实验1—2]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结合胆矾研磨实验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种类角度去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概念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而来,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问题3:物理变化有什么特征?
物理变化的特征:
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的变化。
问题4:课本[实验1—1]、[实验1—2]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 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活动3】物质的化学变化
实验3:课本[实验1—3]胆矾溶解在水中并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现象:
1.胆矾加入水:
2.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
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5:“胆矾加入水”的变化前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变化前后 物质生成,属于 变化。
问题6:“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变化前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变化前后 物质生成。
实验4:课本[实验1—4]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现象:
1.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灰水
文字表达式:
1.试管中
2.石灰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7:变化前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变化前后 物质生成。
问题8:课本[实验1—4]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 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 。
问题9:化学变化有什么特征?
1. 物质生成,常伴随如: 色、生成 或 等现象。
2.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 热、 热、发 等
【活动3】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1—3]、[实验1—4]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一步通过现象看本质。同时,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来讲,学生了解较少比较困难,在此处引入文字表达式,直观明了,便于总结化学反应的概念。
设计意图:
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活动4】物质的变化关系
问题10: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联系是什么?
在 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 变化,但在 变化过程中 发生 变化。
七、形成性评价
设计意图: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1.“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碾米 B.淘米 C.洗菜 D.酿酒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米饭变馊 B.火药爆炸
C.湿衣服晾干 D.铁锅生锈
八、总结与反思
设计意图:复习本课内容,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提炼本课的核心思想。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或结果
1.概括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2.诊断性评价完成情况评估 A.好 B.一般 C.不太理想
3.形成性评价完成情况评估 A.好 B.一般 C.不太理想
4.值得保持或改进的内容和方法
说课设计总结: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一直注意遵循新课程理念。所用事例均源自学生生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机会,重要的结论都由学生总结,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都尽可能让学生实践;在设计问题时基本上都采用开放式提问,没有束缚学生,可以说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通过学习学生能辨别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初步学会描述实验现象。开放性学习存在很多教师无法事先预料的问题,备课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构造轻松有效的课堂。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