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关注汉字结构特点和关键笔画,正确读写“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诸”“折枝”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了解古文语言特点。
3、借助《精卫填海》中学习的方法,结合注释,读懂古文大意,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好故事。
4、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知王戎理智聪明的人物特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了解古文语言特点。
2、借助《精卫填海》中学习的方法,结合注释,读懂古文大意,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好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知王戎理智聪明的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课题,走进古文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代的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中国古人的智慧有时候就藏在那寥寥几笔之间,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齐读课题。
(二)学习“戎”字
出示“戎”字,交流带有“戎”字的成语。理解“戎”字表示军队、武器。出示甲骨文“戎”字,讲解该字是有表示古兵器的戈和表示铠甲的十字组构成,演变而来。教师范写,提示十字的竖要变成小撇。学生仿写。
(三)交流王戎个人资料。
通过预习,你对王戎有了哪些了解?学生交流。
预设
(1)王戎生平:王戎,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2)王戎的故事:王戎卖李、王戎观虎
(四)理解课题。
今天要学习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讲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重点理解“取”是拿的意思,“道”是路的意思。
学生完整说完课题意思。教师提示:将每个字词的意思串联在一起就是整句话的意思。
总结:读懂古文要从读懂题目开始,里面就会告诉我们关于文章的重要信息。
二、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通全文
(一)回顾读好古文的方法。
预设:读的慢、要有节奏、要读出人物的心情
(二)教师范读
(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出示带有停顿符号的课文,学生自由朗读;开火车读,逐句指导;去掉停顿符号读。
三、结合注释,读懂古文,学讲故事
(一)提示注释的重要性
出示注释,提示学生注释读懂古文的好助手,提醒学生在预习时将注释内容在文中进行标注。
(二)小组合作理解大意
合作学习:一人读原句,一人说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一人说整句话的意思,最后一人补充,逐句说古文大意。
重点指导“折枝”的含义,出示字典中“折”的两种读音和不同解释,学生结合情境进行选择,理解本句中“折”表示压弯的意思。
学生练习完整说古文大意。
四、品读语句,感知形象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王蓉不取道旁李了吗?
预设:“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指导“必”是一定的意思,朗读时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一)理解“树在道边儿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1、学生交流。
2、理解“多子折枝”。出示课件
3、创设情境理解原因
此时你就是王戎,面对路边这么的李子的李树,你会想什么?学生交流
假如是甜李子又会是怎样的景象?此时,你又会说什么?学生交流
4、感受不同
同样的看到一树李子,王戎和小伙伴的发现却截然不同,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戎?
(二)总结:正是因为王戎仔细观察,冷静理智的推理。这才让他有了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表现。
出示句子“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师范读,生练习,个别朗读。
五、当堂达标检测,感知语言特点
(一)谁来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迁移方法讲故事
回顾《普罗米修斯》中学到的讲故事的方法——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要求学生书上用双竖线进行分层,并在书上进行批注。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故事。(小组内讲故事)
(二)理解之字的不同含义
有一个字在本文中出现了3遍,发现了吗?--之。在古文中“之乎者也”经常出现,虽然是同一个字,但它们的意思却各不相同。联系上文思考“之”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交流
总结:在古文中,面对相同的字也要练习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
(三)感受语言的省略
古文语言简洁的特点不仅体现在一些内容可以用“之”字来代替,也表现在部分内容的省略,出示“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读读这句话省略什么内容?
如果加一个字,你会加什么?
加上好不好?原文语言更简洁
文中还有一处省略,自己找找。“取之,信然。”少了孩子们。
总结:内容看似简单,但是含义却不减,仍然很丰富,这就是古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四)谁来背一背这首小古文。
六、总结
“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今天我们认识了自幼聪明过人的“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今晚把这个故事背给爸爸妈妈听吧!人都是多面的,推荐大家回家阅读《世说新语》中有关于王戎的三篇小古文,《王戎卖李》、《王戎观虎》、《王戎死孝》了解不一样的王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