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延安,我把你追寻》 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等形式,想一想诗中多次提到追寻,作者到底在追寻什么?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等形式,拓展阅读丛书,说一说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诗中饱含了怎样的情感。
评价任务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诗中多次提到追寻,作者到底在追寻什么?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同学们自由阅读丛书《梨花盛开的时候》,说一说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所需条件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河 枣园 延安精神 南泥湾 杨家岭
学习过程 修订栏
学习活动一:探索“追寻”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生对话。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什么令你最难忘? 学生自由回答。 师:一个人,一件事,一道美味,一片美景……都可能给我们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有时,甚至让我们苦苦去追寻!有人对陕北延安魂牵梦萦,因此写下了《延安,我把你追寻》。 2.导入《延安,我把你追寻》。 板书课题,读题。(指导朗读,读好停顿和语气) (二)朗读课文,探索“追寻”的含义 1.出示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诗中多次提到追寻,作者到底在追寻什么? 2.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评价标准 3.学生根据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自主学习,教师采用巡视的方法了解学情。 4.学生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统一组内答案。 5.教师组织学生班内交流。 预设:(1)学习第一节。 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2)学习第二节。 ①自读第二节,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板书:延河 枣园 南泥湾 杨家岭)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②分组讨论、交流。 ③出示有关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资料,师点拨,这些都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④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板书:延安精神) (3)学习三、四两节。 ①“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②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4)学习五、六两节。 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①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②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小结: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第一、二小节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对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三、四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五、六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诗歌主要写了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更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和延安精神的重要,艰苦的年代需要延安精神,现代化的建设更需要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人不能丢掉的精神信念。 学习活动二:拓展丛书 过渡:延安精神让人怀念和赞美,在中国,我们的开国总理周恩来,他也会永远被我们追寻! 1.出示导学提纲和评价标准: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丛书《梨花盛开的时候》,说一说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评价标准 3.学生根据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自主学习,教师采用巡视的方法了解学情。 4.学生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统一组内答案。 5.教师组织学生班内交流。 (1)诗歌第一小节讲了每逢这一天,我家每个人都和平常不一样;第二、三、四小节写了我们一家人这一天和往常不一样的原因就是因为周总理曾经在这一天来过我家;第五、六小节写了从那以后,我们一家人总觉得总理没有走,和我们聊天,和我一起唱歌,看着我戴红领巾;最后一个小节写我盼望着周总理还会来我家。 (2)诗歌主要讲了自从周总理百忙之中来过我家以后,我们一家人好像就觉得他从没有走,盼望着周总理还能来我家。 (3)我们一家人对总理的爱,总理对我们一家人的关怀。
当堂检测
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等形式,拓展阅读丛书,说一说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诗中饱含了怎样的情感。
作业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图书《守卫精神家园》第20页《周总理,你在哪里?》,感受诗歌中饱含的深情。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