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 八年级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1课。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西方列强为了开拓国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教材将这段内容放在第一课,具有开篇点题的作用。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三块内容之间联系紧密,鸦片走私与林则徐销烟是导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而《南京条约》则是这次战争带给中国的恶果。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的意志,而《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寻求国家独立和富强。以上可知,充分了解并掌握此课,有助于学生把握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特征的认识,这对学生接下来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意义十分重大。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我将本课重难点设为:教学重点: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优势:通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对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且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和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七年级下册第20课《君主专制的强化》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内外危机重重,这些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不足: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历史虽有初步认知,但认知水平仍然受到局限,抽象思维有待提高。通过多媒体视频、阅读、预习等,学生虽对鸦片战争有所了解,但对于战前的东西方世界以及战时中英作战的细节缺乏充分了解,教师可以运用史料、图文材料补充历史细节对战前的中西方和战时的中西方进行对比,学生从分析对比中,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鸦片战争必然失败的结局。此时的中国,已是落日余晖、腐朽落后,而英国则是旭日东升,发展迅速。针对《南京条约》的影响,学生可能很难从整体上进行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史料引导学生对条约进行逐条分析,在此过程中,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此外,本课涉及抽象概念较多,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需要教师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学习,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明白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性,正确把握近代史发展历程。核心目标:1.能够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图文材料,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史料实证)2.能够通过利用鸦片战争形势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时空观念)3.能够通过相关史料、图文材料,对鸦片战争的细节进行分析,明白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近代史发展历程。(唯物史观)4.能够通过分析《南京条约》的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历史解释)5.通过本课学习,能够认识到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勇气和决心,进而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家国情怀)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设计思路
19世纪中期,英、法等国已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西方列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加速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的步伐。而同时期的中国,闭关锁国,拒绝与外界交流,已是落日余晖,但仍沉浸在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美梦当中。殊不知,西方列强已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看似平静的中国,实际已经暗流涌动。基于此,根据课程标准,我将本课重新进行整合,将其分为:“天朝迷梦——余晖下的暗流”、天朝梦碎——炮火下的震撼”、“天朝梦醒——裂缝中的呐喊”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运用史料、图文材料补充历史细节,对战前的中西方和战时的中西方进行对比。学生从分析对比中,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鸦片战争必然失败的结局,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近代史发展历程。此时的中国,已是落日余晖、腐朽落后,而英国则是旭日东升,发展迅速,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坚船炮利下,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在第三部分“天朝梦醒——裂缝中的呐喊”中,通过一本书的两种境遇的对比,从两个不同侧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意识。学生意识到在鸦片战争后,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知道,出现难能可贵的觉醒,古老的中国已经出现裂缝,愿意学习西方的新东西。但一本书的两种命运又说明这种觉醒影响有限,此时的呐喊声是及其微弱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导入(2min) 播放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复兴之路·千年局变》片段视频。教师:1.视频中讲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大幕就此拉开,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潮流下拉开的? 2.当时清政府有感受到这样一股历史潮流吗?当时的清政府是一种什么状态? 3.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下,古老的中华民族又经历了什么?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教师问题 视频导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加强学习课堂投入度。
天朝迷梦——余晖下的暗流(15min) 教师过渡:沉浸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美梦中的人们,全然不知,此时的中国,危机四伏,暗流汹涌。【教师提问】: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英国的基本情况如何?(一)暗流——农耕文明VS工业文明1. 展示两组图片,比较鸦片战争前中英的政治、经济情况。说明此时的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文明时期,发展迅速,中国已远远落后于英国。(二)暗流——闭关锁国VS殖民扩张2.展示一张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地图与亚当·斯密《国富论》里的一则材料,说明18世纪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机器大规模生产,生产效率提高,而本土购买力及原材料有限,本土市场饱和和原材料短缺,英国急需寻求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材料市场,而中国幅员辽阔,是其重要的目标。【教师提问】:当时的英国若要来华经商,扩大中国的市场,会面临着什么问题?3.展示乾隆时期马戛尔尼访华的图片和要求,说明英国企图通过外交手段来冲击闭关锁国政策,打开中国市场的途径失败;展示乾隆皇帝拒绝英国要求的一段话。【引导学生思考】:从乾隆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展现初当时的清政府是什么样的心态?紧接着【教师提问】:当时的清政府真的有傲慢的资本吗?中国真的如乾隆所说那般强大吗?4. 通过对比中英礼单、双方商品以及分析马戛尔尼对当时中国的记载,了解清朝时期的中国现状:清朝已是落日余晖,中国已经停滞、落后于世界。教师过渡:进入19世纪,英国对外贸易的逆差一直在扩大。5. 展示一则材料。材料:“中国有世界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 ——赫德:《中国见闻录》【教师提问】:为什么英国的商品会严重滞销?教师补充: 1816年,英国又派出以阿美士德为首的使团来到北京,要求觐见嘉庆帝。皇帝答应接见,同时申明英使须行跪拜礼。阿美士德不从,嘉庆帝即令将其遣送回国。。【教师提问】:通过建立外交关系打开中国市场,进行正当贸易这条路已经失败,英国将如何扭转不利局面?(三)骄横的鸦片贩子VS严厉的禁烟运动7.展示东印度公司鸦片仓库以及中、印、英三角贸易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页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明确英国鸦片走私的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8.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材料研读,并展示一则材料,两组吸食鸦片的官兵和民众的图片。【教师提问】:鸦片的泛滥,对中国有何危害?【教师提问】:面对鸦片泛滥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清朝政府是何种态度?9.引导学生看第3页林则徐的人物扫描,并展示林则徐虎门销烟相关内容的表格。10.教师补充林则徐虎门销烟细节。教师:林则徐到达广州后要求外国人把已到中国而尚未出卖的鸦片交给中国官府,并要他们声明“永不夹带鸦片”,否则就按中国的法律进行惩处,外国人不知道林则徐的品格,以为他就是个普通官僚,以为这些措施是林则徐用来抬高他们(外国人)贿赂的价码罢了,因此这些外国人一开始都处在观望状态,殊不知林则徐不是这种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过了十几天后,外人尚不肯交烟,林则徐就下命令,断绝广州出海的交通,派兵把十三行围起来,禁止一切的出入。最终,英、美等国商贩被迫陆续缴出鸦片110多万千克。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教师补充】:为什么虎门销烟是用销而不是烧?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第4页相关史史是。并展示当时外国人参观虎门销烟后的回忆的一则材料。“许多人曾断言中国人不会焚毁一两鸦片。……我们曾反复考察过销烟的每一个过程,他们在整个工作进行时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出于我们的臆想,我不能想象再有任何事情会比执行这一工作更加忠实的了” 。——【美】俾治文教师:外国人尚不完全相信林则徐是要禁烟,他们想林则徐这次是发大财了,直到看到虎门销烟,当时观望的外国人做了详细记载,深赞林则徐之坦然无私。11.展示林则徐虎门销烟后,中英双方的不同态度的相关史料。1840年6月,英国军舰40多艘驶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鸦片战争开始。12.教师展示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教师提问】: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英国是否还会发动战争?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引导学生思考】: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只是单单为了教训清政府吗?英政府最终的诉求是什么?(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导火索:虎门销烟)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鸦片战争前中英的政治、经济情况。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2页,了解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情况。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学生阅读课本学生阅读课本,分析讨鸦片的危害性。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学生阅读材料研读学生小组讨论问题,派代表回答问题 通过运用史料、图文材料补充历史细节,对战前的中西方进行对比。学生从分析对比中,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近代史发展历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以及教师的补充,感受虎门销烟过程中,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能力
天朝梦碎——炮火下的震撼(20min) 教师过渡:英国最终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从此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一)震撼——英国之船坚炮利1.教师展示鸦片战争形势图自主学习结合地图,教师提醒学生阅读中注意关键的时间、地点、时间和人物,找两位同学讲述,一个讲述鸦片战争的第一、二阶段,另一位第三阶段。2.教师展示两组数据的表格,即中英战时兵力对比,中英战时经费投入对比。并展示一则材料: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教师提问】:如何理解这句话?鸦片战争中,兵力、经费都占优势的中国为什么会战败?教师接下来展示三组PPT,分别是中英双方的过程中,武器装备的对比图片,调兵速度的对比(两则材料),中英双方政府决策的情况对比。(工业革命下的英国,拥有先进的机械化的机器生产工艺,这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优势)(工业革命下的英国,拥有更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这依旧是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巨大优势)(这是近代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巨大优势)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武器装备的落后陈旧;天朝上国的傲慢狂妄;闭关锁国的落后愚昧;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教师过渡: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二)震撼——条约之丧权辱国1.教师展示表格。【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南京条约》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为什么是选定这五个通商口岸 (2)为什么是选定香港岛? (3)赔款、协定关税有何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教师: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列强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南京条约》开创了列强通过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蚕食中国的恶例,此后,又出现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展示表格。教师:结合教材第7页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抽象概念,并明确这些主权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三)震撼——影响之历史深远3.教师展示一则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并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抽象概念。“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从今天的角度去探讨这次战争的意义。我们会首先看到,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教师过渡:鸦片战争以中国惨败而告终,中国的天朝体系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之下开始瓦解。这场战争以血淋淋的教训告诉当时的中国政府我们已经落后,必须实现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思想的近代化。但当时的中国意识到了吗?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有关鸦片战争过程的文字,自主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分析PPT图文材料,讨论问题,小组派代表回答。 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完成表格,思考其影响。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完成表格,思考《南京条约》影响。学生阅读课本第7页,完成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运用史料、图文材料补充历史细节对战时的中西方进行对比,学生从分析对比中,理解鸦片战争必然失败的结局。此时的中国,已是落日余晖、腐朽落后,而英国则是旭日东升,发展迅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近代史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能力
天朝梦醒——裂缝中的呐喊(3min) 1.教师展示林则徐、魏源及《海国图志》图片,并简要介绍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以及《海国图志》此本著作。2.展示《海国图志》在中日不同境遇的对比,从两个不同侧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意识。学生意识到在鸦片战争后,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知道,出现难能可贵的觉醒,古老的中国已经出现裂缝,愿意学习西方的新东西。但一本书的两种命运又说明这种觉醒影响有限,此时的呐喊声是及其微弱的。 感悟、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19世纪中期,英、法等国已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西方列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加速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的步伐。而同时期的中国,闭关锁国,拒绝与外界交流,已是落日余晖,但仍沉浸在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美梦当中。殊不知,西方列强已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看似平静的中国,实际已经暗流涌动。在西方的坚船炮利下,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的意志,而《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鸦片战争后,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知道,出现难能可贵的觉醒,古老的中国已经出现裂缝,愿意学习西方的新东西。但一本书的两种命运又说明这种觉醒影响有限,此时的呐喊声是及其微弱的。正如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复兴之路·千年局变》中所讲到: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有产生就已结束。大清王朝对于近代世界的仅有的一些认识,无声无息得消亡了。历史的悲剧在第一次降临时,人们往往漠然盲目,只有在悲剧重演时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课后作业 周末参观虎门销烟遗址,鸦片战争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鸦片战争中哪一部分的内容?为什么?围绕此,写不少于500字的小文章。 完成作业 所任教学生大多生活在东莞地区,周末参观虎门销烟遗址,鸦片战争博物馆,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课历史概念涉及较多,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教师还需要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2.本课运用史料、图文材料较多,还需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3.课堂上对于时间的把控能力还需加强,要注意提醒学生做笔记,注意规范用语。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