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依据学情、课标、课程内容、主题等,确定了“提炼主题——模块教学——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的启发性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标为导向,将教学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以多种手段,如图片史料、文字史料、影像史料等创设情境。围绕主题,通过基础性问题——关系性问题——评价性问题的启发与引导,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逐步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历史感悟、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而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本课上承北伐战争,下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曾效仿俄国十月革命在城市进行武装暴动,却没有达成预想目标。此后,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南昌起义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并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工农红军,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启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创举。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革命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为燎原之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革命先烈为探索救国道路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付出的艰辛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发其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努力读书的家国情怀。 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同时,日常生活中大量影视片段和媒体资源的接触,会使学生对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有初步的了解。而八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中有《红星照耀中国》,所以绝大多数同学多少有一些历史知识的储备。 但本课主要为政治史的内容,略微枯燥,主要的难点在于向学生解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学生理解较难,因此,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该适当补充,多加引导。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及视频,帮助学生知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两次起义的领导人、时间、地点和结果。(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视频和文字史料,帮助学生掌握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内涵和意义。(素养目标:历史解释) 3.通过图表对比以及教师讲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原因及必然性。(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4.认识到中国革命人为探索救国道路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付出的艰辛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等基本史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教学难点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历程,工农武装割据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历史视频、文字材料、多媒体等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研读、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引领等
板书设计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播放相关历史视频,引入话题。 问题:视频中展示电影《建军大业》中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著名场景,那么关于革命圣地井冈山,大家了解多少?毛泽东开辟的井冈山革命道路是怎样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过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共同学习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我们将围绕“道路”这个主题,从四个方面学习本课内容。 展现本课课题以及四个子目。 观看视频,认真思考,完成导入。 播放视频,进行相关介绍,提出相关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新课教学
路之寻 武装斗争绝地生 播放历史视频,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内容,点明南昌起义的历史背景。 问题:阅读课本75页,总结“南昌起义”的大致过程。(清晰展示) 结合材料,点明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总结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的历史经过。 补充:引入材料,补充介绍文家市决策以及三湾改编的相关知识点,点明在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领队伍来到井冈山,最终在此处,他寻找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唯一正确的答案。 精读教材,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等基本史实,重点理解革命先烈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过程。 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表达论述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归纳能力。
路之明 井冈星火映天红 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有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以及井冈山会师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解读,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阅读课本77页,总结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大致过程。讲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毛泽东率领革命队伍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重点讲述并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的内涵和意义。 补充:重点介绍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学生思考并进行分小组讨论探究“有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以及井冈山会师的相关知识点 结合教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归纳总结能力。落实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要求。
路之行 星火燎原耀神州 过渡:工农武装割据点燃了中国革命希望的星星之火,点亮了中国革命路途的希望之灯。千里之行,路在脚下,星星之火又是如何成就燎原之势? 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有关古田会议、根据地建设以及中华苏维埃一大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解读,引发学生思考。 重点解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内涵,解读井冈山革命道路的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回归课本,点明基础知识。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讲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与归纳总结的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路之兴 铸魂归心迎复兴 过渡:从寻路到明路,从明路到行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证明中国革命已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现在我们依然在路上。 通过历史史实,论述星火燃起、岁月长河,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她的人民一直走在民族复兴的大路上!联系现实,我们终于可以骄傲的说一声“伟大的革命先烈们,山河无恙,国富兵强,这盛世,如您所愿!”而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承载着太多的梦想和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的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生而逢盛世,青年当有为!我们必须刻苦读书,沿着先辈们开辟的伟大道路,怀揣着民族振兴的伟大理想,不负青春,砥砺前行!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生。恰是百年风华,奋斗正当其时!愿同学们将振兴中华、实现复兴之责任,置于自身之肩上!做更好的自己!建更强的国家! 联系现实,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认真感受,深化理解。 体会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付出的伟大努力和巨大贡献。 知道,了解,感悟,思考。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为振兴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读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联系现实,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培养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培养为振兴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读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堂小结 以思维导图入手,再次点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加深学生理解。 跟随教师思路进行课堂小结。 总结提高,巩固新知。
随堂检测 完成相关题目,巩固提高。 认真完成相关题目。 习题演练,巩固新知。
教学反思
课堂容量精简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课程逻辑的同时,也要注重删繁就简,突出重点。 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始终是历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