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5 23:2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我主要运用的是“问题探究”模式。通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创设最合适的情境,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引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困惑不断寻求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利用史料(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分组讨论,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创设有利学习的环境,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利用材料和设问,构建接收支架用来帮助学习者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它们被用来导引学习者关注重要的东西,帮助学习者组织和记录他们认识到的东西。利用转换支架(材料分析)帮助学习者将他们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转化。在接收支架已经帮助学习者觉察到信息中所含结构的同时,转换支架将学习所涉及到的信息结构化。利用输出支架(教师引导)协助学生在本课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并且陈述介绍出来。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第一课,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了局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本课主要内容有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一二 九运动、西安事变。为厘清各部分内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课以张学良的选择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地区,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面对日本的步步侵略,中国共产党、爱国学生、部分国民党将领掀起了空前的反日浪潮。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抗日抗日游击队,爱国学生发动了一二 九运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斡旋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教育部审定2017版本中,已经将蒋介石致张学良的铣电删去,用“东北军不战而溃”来代替。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张学良本人的回忆视频阐述“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第二天就占领沈阳的原因。通过当事人阐述让学生置身历史情境中,理解当时的局势。以历史人物为线索来解读本课。学生情况分析广东省中山市松苑中学是一所公办普通中学各,生源以周边社区学生为主。学校没有分班教学,学生学习础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知识面较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本次教学活动所在的八年级(3)班,有学生46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2人,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历史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思比较活跃。学生对抗日战争有一定了解。他们对本课的几个历史事件基本都有听说,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具体情况及人物关系并不清楚,在当时的形势下,东北军为什么不战而溃,西安事变为什么要和平解决,张学良为什么要护送蒋介石回宁?这些问题对感性思维还比较强的初中生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新课标要求: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利用张学良的生平时间轴为切口,将本课九一八事变、一二 九运动、西安事变在时间和空间上展示给学生,初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张学良面对“民族情、袍泽义”的选择将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在面对国家利益和个人感情的时候,如何取舍。并初步培养对历史人物的多元化认识和评价。通过《告全国民众书》和学生在一二·九运动中的表现,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到华北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民族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为整个民族肩负的重任,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力(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通过历史地图,当事人回忆录、文章、口号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学难点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1、史料分析法:如对九一八事变爆发的背景、不抵抗政策就原因、西安事变后的形势等进行分析。 2、讨论法:对西安事变后如何处理蒋介石进行讨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3、启发式教学:针对学生对于“是什么”了解的比较多,对于“为什么”思考的少。本课通过提供史料和提问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为什么,深化理解历史脉络。
板书设计
第18课 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马克布洛赫说优秀的史学家犹如神话中的巨人,他们善于捕捉人肉的气味,人才是他们追寻的目标。唯有在对人的不断追寻中,史学家才能完成将过去与现在连接的伟业。本节课我们就来寻找一下人的气味。张学良在他的回忆录里写到:“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36岁。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为什么101岁高龄的他,却说自己的生命只有36岁? 学生思考为什么明明101岁的张学良说自己的生命只有36岁? 激发学生兴趣。
第一部分 忍气吞声的选择 学生观看张学良晚年采访视频后,回答为什么东北沦亡如此之快?1990年张学良在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时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张学良觉得自己判断错误是因为日方的蓄谋已久,蓄谋已久的表现是?3. 引导学生阅读三段材料,归纳“九一八事变”的背景。【阅读材料】材料一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获胜后,控制了南满铁路和辽东半岛,并在此驻扎军队。1919年,关东军司令部正式组建,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最高指挥机关。 材料二 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 材料三 日本国内市场本来就小,自然资源更是匮乏,日本经济的正常运转都是依靠进出口贸易来维持的。因为金融风暴,日本大多数工厂都关门了,将近400万人失去了工作,没了生活来源;农民的生活也不好过,500万户农民也因此彻底破产。【日本侵略扩大】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问题探究】 问: 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抗日军民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答: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组织的抗日游击队抵抗日军侵略。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日本侵略扩大】材料一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问题探究】面对日本的侵略,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态度如何 有何危害 共产党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1.观看视频后,回答为什么东北沦亡如此之快?张学良觉得自己判断错误是因为日方的蓄谋已久,蓄谋已久的表现是?阅读和分析材料,归纳总结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3.抛出问题:“张学良的东北军选择不抵抗,没有撤走的东北军民的选择是?” 利用视频资料和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件”后,共产党的选择,选择抵抗日军。感受杨靖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第二部分 忍无可忍的选择 【中国抗战】 (学生)宣传队不断地像沿街的群众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许多人争相抢阅游行队伍散发的传单。军警用水龙头冲击队伍,抓住女同学的头发往下压,用大刀背砍。九日拂晓,清华、燕京两校同学千余人,冲破军警阻拦,被阻于西直门外,午夜始步行返校。———陈其五《关于一二 九运动的一些情况》在十二月九日的示威游行中,东北大学是游行伍的先锋,担任开路纠察之责。一二 九学生运动引起了身兼东北大学校长职的张学良的重视。他派人携款慰问受伤和被捕的学生,同时电邀东北学生代表去西安晤谈。 ——《对一二 九运动与西安事变相互关系的两点认识》 【问题探究】与国民党政府相比,张学良对待学生的态度如何?去西安晤谈的学生会怎样跟张学良介绍一二 九运动? 让学生朗读《告全国民众书》部分内容“在危机日见严重的关头,不能为时代负起应负的使命,轻信了领导着现社会的一些名流、学者……现在,一切幻想,都给铁的事实粉碎了!“安心读书”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最近胡适之先生曾慨然说:“他过去为‘九一八’的不抵抗辩护,为‘一二八’的上海协定辩护,为热河失陷后的塘沽协定辩护,现在却再不能为华北的自治政府辩护了”。他已觉悟了过去主张 “委曲求全”的完全错误,相信唯一的道路,只有抵抗!” 通过学生集体朗读,感受一二 九运动中,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三部分“以下犯上”的选择 【材料】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却遭到蒋拒谏。蒋介石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1936年12月9日,西安学生纪念“一二 九”运动一周年。蒋介石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西安事变发生后,局势远超张、杨的预期,利用合作探究来分析如何解决西安事变?【材料】材料一中共中央的认识变化 (12月13日,张国焘提出)把蒋除掉,无论在哪方面,都有好处。 —— 张培森《张闻天与西安事变》 “审将、除蒋”方针只会导致内战的发生,帮助日本侵华野心的实现。周恩来认为,杀蒋泄恨事小,釀成内乱放日本长驱直入是大。 ——《对一二 九运动与西安事变 相互关系的两点认识》 【问题探究】西安事变后,中共内部有什么分歧,为什么有分歧,最后的态度是什么?材料二 戏中有戏的南京政府 (12月13日)在何应钦(亲日派)的支持下,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率12600人,完全徳国装备从南京浦口登车,16日进到潼关以西的华县,18日挺进渭南。22日桂永清派2个团向赤水河西岸的东北军发起进攻,造成百余人伤亡。 ——康泽《西安事变后南京情况》 请各自检東与忍耐,勿使和平绝望;更请于军事讨伐前,先尽力求委员长之出险。战争之后,(蒋介石)不为其亲自统帅之陆空军轰炸所误中而丧生,亦将被张、杨军队所杀害。 ——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问题探究】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内部有什么分歧,为什么有分歧,最后的态度是什么? 材料三 日本方面的态度从速准备强化在华警备兵力,适当利用此兵变以推进对华政策。——日本《军务极密第675电》【问题探究】日本对西安事变的态度是什么,这种态度的出发点是什么?【学生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后,可以得出西安事变为什么可以得到和平解决。【问题探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抗战格局有何新的变化?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归纳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 学生分组,从中共、国民党、日本方面来分析如何解析西安事变。 利用史料证据,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了解西安事变爆发后复杂局势。再集体讨论,让学生明白当时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学生容易理解。
第四部分袍泽情国家义的 选择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回答,张学良护送蒋回宁的原因及对东北军的影响?张学良本来是前途无量,因为这个选择,等他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是耄耋老人了。对他这个选择,你的看法是? 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假设我自个要地位、利益,我就没有西安事变。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打了。 ---《张学良回忆录》 引导学生思考张学良护送蒋回宁的原因及对东北军的影响? 紧扣本课开始的提问,让学生再次思考张学良的选择。
课堂小结 马克布洛赫的那段话还有有半句:“历史记录中充溢的是那些运气足够好,力量足够强,因此站在人堆之上者的名字。但是数十亿的人根本没有机会露头。他们被遗忘,被忽略,被当成宏大历史叙事中的废旧螺丝钉。”中国抗战胜利,要感谢像张学良这样的伟人,更要致敬那些无数的参与抗战,在抗战中牺牲的小人物,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艰苦卓绝的抗战才取得胜利。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再来思考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的这段话,让学生有新的感受。 完整解读马克布洛赫的这段话,对学生理解,张学良选择的伟大之处,更要明白历史也是无数小人物铸造的。
教学反思
本次备课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过程。教材是非常精简的,如果落实知识点?我比较偏向采用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在备教材的时候发现本课的编排已经出现了变化,去掉了蒋介石写给张学良的铣电,对于之前教材上的“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教材也没有呈现。教材编写的转变是否也要求我们备课上也要有所改进?我着手查阅资料,发现在对于“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政策”史学界已经有许多新的看法。如何从众多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在观看张学良先生生前采访视频,阅读张学良先生回忆录,查阅历史学者们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给出的最新的史料。结合中学生重视知识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最后我选取了人物访谈的视频,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在授课中,我先提问学生为什么东北那么快沦陷?并把张学良的采访视频片段作为史料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回答。学生一下子就明了沦陷的主要原因。搜集资料也是一个不断自省的过程,在张学良第四个选择——袍泽情国家义的选择,本来这段知识点是对教材的引申,怎么能做到既能立足于教材又能够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以内?利用搜集的资料能够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明白。我本来收集的资料来自于王春林《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的蜕变级原因》,在研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王先生的材料解读太片面也不适合用于本课,最终选择了刘翠芳《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宁原因之我见》这份资料。再进一步分析李铁《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原因探析》中可以了解到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原因是因为维护蒋介石的威信是为了抗日。我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什么是实证精神。在新授课结束后,回访学生本堂课你们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大家一致回答张学良。所以我加入一个副标题“张学良的选择”。在讲授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这些史实怎么能够让张学良融入,怎么才能让本课连贯不会是为了讲授张学良的选择而生拉硬扯。我又开始查阅史料,在查阅的过程中发现一条线索那就是东北大学。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迁址到北平,一二·九运动中,东北大学的学生起到了先锋的作用。一二·九运动之后,张学良派人慰问学生,请学生代表去西安洽谈。在1936年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中,张学良受命劝学生不要请愿,学生的爱国情怀感动了张学良,张学良答应在一周之内给学生答复,三天后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形成历史时空观,把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帮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一定的历史时空观。 在本课中,无论是“九一八事变”后不愿意当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还是“一二·九运动”中的莘莘学子以及“西安事变”中力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东北将领。他们的家国情怀深深感动着我。清华大学救国会的《告全国民众书》我读了无数遍,随着备课的深入,读这篇文章的感情更深。里面好多句子,已经能背出来。在课堂教学中,讲到“一二·九运动”就不自觉地用到了里面的话——““安心读书”只是一帖安眠药,我们决再不盲然地服下这剂毒药:为了民族,我们愿意暂时丢开书本,尽力之所及,为国家民族做一点实际工作。”作为讲解学生爱国运动的教学用语。当我自己被这种家国情怀感染了,在课堂上这种感情会自然流露,我想我的学生也能感觉到! 本课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在细节的处理上仍然有待提高。在日本对东北觊觎上用的材料还不是最新的,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数据不够权威。学生探究的问题关于日本方面的态度提供的材料过于简略。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