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中世纪城市与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中世纪城市与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6 06:1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中世纪城市与大学的兴起孕育了欧洲近代文明,通过本课学习,要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二)学生情况分析中世纪距今较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不容易理解,但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学科学习,已具备基本的历史分析和理解能力。课前让学生借助网络来对本课内容进行相关了解。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认识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发展情况。2.素养目标:①能通过史料分析中世纪城市与大学兴起的背景(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②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的概况(素养目标:史料实证)。③能通过阅读史料及合作探究,对中世纪城市与大学的兴起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学习目标: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的概况。教学难点西欧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9课 中世纪城市与大学的兴起一、中世纪城市 二、中世纪大学1.城市兴起概况 1.中世纪大学兴起概况2.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2.中世纪大学的特征3.城市居民 3.中世纪大学的课程设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12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规模大、人口百万),而差不多同一时期的伦敦规模小、人口少,环境差,可是中世纪有一句民谚:“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中世纪城市(在封建沙海中争取自由、自治) 1、城市兴起概况①时间:从10世纪起;12~13世纪达到高潮。Q1.阅读材料,概述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的原因?②兴起原因:生产力的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开始活跃。(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Q2.观看视频,结合P42相关史事,说一说西欧新的城市大多在哪些地方兴起?有何特点?说说当时的著名城市有哪些?③兴起地点: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如道路的交汇处、港口、海湾、主教驻地等。④新兴城市的特点:商人和手工业者聚集;规模小,人口少。⑤著名城市:英格兰——伦敦、法兰西——巴黎、意大利——威尼斯。像法兰西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拥有超过5万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数。这些新兴城市的交通便利,更容易获得廉价原料,也方便产品的销售。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如同“中世纪的花朵”到处开放。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争取自治权的斗争。2.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3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①--④)①争取自由、自治的原因:封建领主对城市的控制侵害了城市工商业者的利益,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是争取自由、自治的主力军,行会在城市争取自由自治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②争取自由、自治的手段: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采取何种手段取决于领主的态度。争取自治的典型:法国琅城。反映了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和封建主之间的阶级冲突日益尖锐)③获取自由、自治权的形式: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④斗争的结果:出现自由城市、自治城市。有了特许状,城市就取得了自由和自治权。那么,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有什么区别呢?自由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自治城市: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力,成为自治城市。自治城市一定是自由城市,自由城市不一定是自治城市。中世纪城市的自治=可以不受束缚地自由发展?(13世纪,西欧王权增强,王权为了寻找对抗大封建主的依靠力量,就采取给城市颁发“特许状”的办法换取城市的支持。城市需要进一步摆脱领主的控制,则向王权靠拢,从国王那里获得“特许状”成为现实政治的需要。)⑤城市自治的影响: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但是,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局限性)3.城市居民①构成:手工业者和商人②居民来源: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或农奴)转变而来。③生产生活: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城市对农奴尤具吸引力,因为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们重新变成农奴。 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获得新的身份,开始了新的生产和生活,带动了工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④阶级分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但是在工商业发展中,竞争不可避免。由于各行各业之间,作坊与作坊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行会内部发生了两极分化。在竞争中取胜的成为行会的上层,竞争失败的变成雇佣劳动者。市民阶级出现了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普通工匠、学徒、帮工成为早期工人。(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过渡:城市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而人的自由发展不仅包括经济自由,也包括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观看视频,完成表格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中世纪大学(在神学迷雾下追求自由、自治) “大学”的含义“大学”一词本义是指一个团体或行会。大学最初和中世纪城市中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行会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大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保护自身权益的团体,后来逐渐用来指专门的教育机构。1.中世纪大学兴起概况12世纪,大学兴起。西欧早期的大学有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类型。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的称为“学生大学”,巴黎大学为代表的称为“先生大学”。Q3.阅读材料,归纳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特征。(从大学支持者、特权两方面归纳)2.中世纪大学的特征:①得到了教会或国王的支持;②有自治权,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司法特权指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是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中世纪大学的自治=可以不受束缚地自由发展?国王和教皇对待教育的态度: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3.中世纪大学的课程设置基础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专业课程法学、医学、神学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才能进入到神学、法学和医学这些专科院系进修,毕业后,就成为神学、法学和医学的专业人才。大学课程的设置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也能自主地设置一些课程,如法学、医学,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大学成为城市中自治程度较高的地方。大学的兴起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如何理解“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句谚语?(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来阐述)经济:商品经济活跃,贸易繁荣,十分开放。政治:市民具有很大自由(享有财产权等)。思想:有一定的思想文化自由,大学具有一定自治权。小结: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封君封臣制,城市的发展具有分离性,有利于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同一时期的中国城市受到封建专制的压制,呈现与西欧城市截然不同的轨迹。请同学们在课后对同一时期的中西城市发展进行简单的比较,并形成文字,不超过300字。 小组讨论感悟,思考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注意历史的横纵向联系,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学以致用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知识点较多较杂,时空上都距离学生较远,但中世纪城市与大学的兴起是中世纪欧洲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也为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采取了抓重点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为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的学习进行了衔接与铺垫,分为“中世纪城市”和“中世纪大学”两大块,突出城市与大学兴起过程中对“自由、自治”的追求,通过图文材料、问题情境等引导学生明晰城市与大学的兴起对近代欧洲文明的作用。注意知识的横纵向联系,如与庄园、封君封臣制、文艺复兴等的联系,同时在开头与结尾都提到了同时期中西城市发展的不同特征,并在预留了课后思考的空间。总体而言,这堂课的设计注重知识与素养的双落实,但是课堂的容量稍大,节奏可能有点快。怎样更好地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做到知识方法与素养能力的双落地,这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也期待同仁的宝贵意见。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