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九年级上册15课 探寻新航路》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理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英语教育先驱张士一在引进“直接教学法”的基础上,创建出了“外语情境教学论”,提倡英语应当在应用情境中学习 [1] 。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苏南通小学语文教师李吉林在思考“外语教学中情境教学是否可移植到汉语的语文教学中来” [2] 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意境”思想,总结出具有“形真、情深、意远、理寓其中”四大特点的情境教学法 [3] ,该模式迅速为教学界接受。在各学科对情境教学法的进一步移植和同化的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含义和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就历史教学而言,情境教学的实践包括情境营造和问题解决两大方面。情境营造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走近自然、走进博物馆来营造情境,也可以通过史料、多媒体资料辅之以讲授来营造情境。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课标分析: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标规定“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2022版初中历史课标规定“通过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以及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物种交换与全球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认识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相较于旧课标,新课标一则目标更为具体,教学更具操作性,二则更加注重单元内各课程内容的联系,这就启示教师需要具备大单元的意识。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初中历史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从全书来看,本课所属单元“走向近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部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得以发展,但资产阶级尚未取得政权,处于“除旧布新”的过渡阶段。从单元来看,本课是单元的第三课,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文艺复兴,为新航路开辟奠定的基础,新航路开辟又导致了疯狂的殖民扩张运动,单元内部各课以时间为顺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课文来看,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分别讲述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游地球,但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语焉不详,因此教师应当站在大单元的角度对之进行拓展。学生情况分析知识结构: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下学期学生。他们通过两年的中国史学习,已经基本建立起中国史的知识框架,和论从史出的历史观念,但缺乏中外联系的意识。因此可以通过出示一手史料作为教学材料,并以言语解释等方式继续培养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历史比较的方式沟通中外历史。思维能力:根据皮亚杰等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初二学生基本处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形成阶段。因而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讲授具体的历史知识,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假设、讨论等活动。初二学生精力旺盛,表现欲强,但同时也容易对冗长的史料展示产生一定的倦怠感,需要用图像、视频资料来吸引注意力,并用问题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情感态度:初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对于国家、民族、责任、理想等概念比较模糊,容易受到小视频、电视剧等影响,需要学校对之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以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讨论,便于学生树立辩证思维。
教学目标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和阅读文字和图片史料,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知道一手史料的价值,知道探寻新航路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历史解释:通过结合本课及后文的具体实例,论证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近代中国衰落的原因,初步形成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通过地图绘制、中外对比等方式,了解近代西方航海家的历史贡献,理解15世纪的时空特征。
课魂立意
本课以“风”为线索。第一部分“万事俱备有东风”,叙述了探寻新航路的背景。第二部分“风萧萧兮易水寒”,主要是介绍麦哲伦、哥伦布等航海家。第三部分“山雨欲来风满楼”,主要论及探寻新航路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寻新航路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教学难点探寻新航路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视频(二)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引领法、情境教学法、史料教学法学法:合作讨论法、自主学习法、史料探究法
板书设计
万事俱备有东风:探寻新航路的背景风萧萧兮易水寒:探寻新航路的过程山雨欲来风满楼:探寻新航路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2分钟 材料:在文化上,它从外界得到的多于它所能给予的;在经济上,它极想求得南亚的香料和中国的丝绸,自己却没有什么可用以交换;在军事上,可以肯定地说,东方对西方的入侵远远多于西方对东方的入侵。——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情境:教师举例中世纪西方孱弱的表现,例如文化受到希腊、希伯来影响,军事上多次败于游牧民族等。问题:为何中世纪孱弱的西方,在近代一跃成为了世界霸主?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与欧洲现状形成对比反差,引起学生思考
一、万事俱备有东风:探寻新航路的背景(15分钟)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回顾所学第13课所学知识,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需要向外寻找资金、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探寻新航路的根本动力。经济社会:黄金、香料热与土耳其控制商路1、黄金热材料1:日本国是一岛……金多无量,而不知何用……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158章《日本国岛》,上海古籍2014年版材料2: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郭守田编《世界通史资料选集·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情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资金,哥伦布探寻新航路是为了找寻黄金,然而欧洲本身并不生产黄金,因此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海外。亚洲,那个马可波罗笔下的黄金之国,深深吸引了欧洲人的视线。问题:材料体现了探寻新航路的什么原因 ?香料热材料:这些香料或来自印度尼西亚群岛(丁香生长于摩鹿加群岛,肉豆寇末和肉豆寇皮生长于班达群岛,胡椒则主要产自苏门答腊)或来自以前被称为锡兰的斯里兰卡(桂皮)和印度的西南部(胡椒)。——(英)戴维·阿诺德《地理大发现》,上海译文2003年版情境: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第一产业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提升,欧洲的捕鱼业和畜牧业产量有所增加,百姓收入的提高对肉类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但肉类的保鲜和烹饪成为了一大问题。于是对香料的强烈需求让香料贸易有利可图。根据材料可知,香料只生产在亚洲地区,于是众多航海家纷纷扬帆起航。问题:材料体现了探寻新航路的什么原因 ?土耳其“控制”旧商路材料:情境:东西方有一条丝绸之路,既然东方有黄金和香料,为何不能通过丝绸之路到东方呢?观察地图可知土耳其取代了拜占庭。曾经的拜占庭也就是东罗马帝国,文化和欧洲是一脉相承。土耳其以及中亚的阿拉伯国家信仰伊斯兰教,甚至在中世纪时期因为十字军东征而激烈对抗。他们控制了旧商路,对西欧商人课以重税,致使贸易无利可图。问题:思考在15世纪前后,西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文化精神:传播福音与人文精神传播基督教材料1:他又对他们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和合本《新约·马可福音》16:15材料2:作为炽爱神圣基督教并努力推动其发展的天主教徒,作为穆罕默德教及所有偶象和异教之敌人,国王与王后二陛下决意派臣……使其人民皈依吾神圣宗教。——(意)哥伦布《哥伦布航海日记》,上海外教1987年版情境:根据材料可知,对外扩张是《新约》的教导,所以哥伦布也说自己是为传教。前文说到,西亚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耶稣出生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的伯利恒。现在的西亚是伊斯兰教的范围。所以无论是遵循耶稣教导,还是恢复基督教诞生地的荣光,他们需要对外扩张,或者让更多人加入基督教,或者找到信仰基督教的兄弟(约翰王的传说),共同征伐伊斯兰教。问题:材料中体现探寻新航路的原因?人文精神材料:回顾14课问题:第14课所学的文艺复兴,对探寻新航路有何作用?(三)政治支持: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材料:1487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王室备受鼓舞……1497年,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1492年,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统编九上15课《探寻新航路》,72页情境:开辟新航路最早的是哪两个国家?西班牙葡萄牙正是处于两个宗教对抗的前沿,收复失地运动持续到了1492年才结束,他们需要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那为什么航海家也要政府支持呢?经济上耗费惊人,政治上需要国家承认其新发现的土地权利。为什么不是英法?英法当时有百年战争,还有红白玫瑰内战。德国意大利也是分裂状态。问题:材料体现了探索新航路的什么条件?(四)技术条件:造船、导航等技术的进步材料:教材71页地圆说、船只插图情境:想不想和能不能是两个问题,公元十世纪,大西洋海域活跃着一支令人闻风丧胆的海盗,那就是维京海盗。维京人也“想”发财和扩大地盘,为什么维京人没有“能”完成地理大发现?一是地圆说传播,14世纪的文艺复兴发现古希腊时期的托勒密的著作。二是战船的进步。三是罗盘的广泛使用。问题:从教材可以得知,探索新航路有哪些技术条件保障?总结背景根本动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资金、市场、原料经济社会:到东方寻找黄金和香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商路文化精神:传播基督教的精神动力,人文精神提倡开拓进取政治支持:完成统一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专制政府的支持技术条件:造船技术进步,罗盘的使用,地圆说的传播等 翻译材料,回答问题。参考回答:黄金热根据专著片段,提取信息。参考回答:香料热观看图片,回答问题参考回答:土耳其帝国控制了旧商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参考回答:传播基督教回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参考回答:认识人文主义重视现实生活和物质满足,催生了航海家不畏艰险的冒险精神。同时文艺复兴让托勒密的著作得以重新发现。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参考回答:完成统一的专制政府支持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参考回答:造船技术进步,罗盘的使用,地圆说的传播等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建构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整体大单元观念。出示一手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阅读史料的能力。同时认识到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并不产黄金,纠正某些错误认知。通过图片的对比,可以较为容易地得出结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培养时空观念。出示一手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用教材教”,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用教材教”,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帮助学生总结和记忆
二、风萧萧兮易水寒:探寻新航路的过程(16分)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材料:迪亚士航线图、托勒密《地理学指南》图情境:文艺复兴发现了托勒密的地圆说,欧洲人对此深信不疑,对于能否发现新航路并无把握。迪亚士只有三只船,在非洲南遇到了风暴,被吹入了深海,往东走去找陆地,意外地发现大西洋和太平洋是连通的,这就和托勒密地图不同。但由于船员劝阻和补给船失散,迪亚士只能返航,他将非洲最南方海角命名为风暴角,但国王将之改名好望角(good hope cape),意思是找到了通往印度的希望。问题:迪亚士远航的时间和贡献?哥伦布发现美洲材料1:《海洋元帅哥伦布传》中哥伦布对地球周长的错误估计。材料2:《1492:哥伦布征服天堂》电影片段材料3:10月11日。品达号水手发现一根芦苇和一根棍棒……目睹如许迹象,人人感到宽慰,个个欣喜万分。10月12日。吾把红色四角帽赠于他们中一些人,把玻璃念珠挂在另一些人脖子上,还送给他们一些小玩意儿……尔后,他们还游到吾等小艇旁,带来鹦鹉、棉线团、投枪以及其它很多东西,以此换取我们的小玻璃念珠、小铃铛。——据《哥伦布航海日记》上海外教1987年版情境:哥伦布来自文艺复兴的中心意大利,西班牙受到了葡萄牙的刺激,决心远航,向西走找到一条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出于错误认识,他对路程的估计远远低于正常路程,所以信心满满地去拉赞助。女王伊莎贝拉地理学得不好,听信了哥伦布的忽悠,把王冠都变卖了,结果歪打正着发现了新大陆。哥伦布此后多次往返美洲,但始终没有找到去印度的海峡。问题:哥伦布远航时间和贡献?达伽马到达印度材料1:1497年7月8日从葡萄牙起锚,4船170人1497年11月中旬,到达好望角。1498年4月到达马林迪港,聘请了伊斯兰航海家马季德 (Ibn Majid) 。1498年5月到达印度卡里库特。1498年8月返航,缺少马季德指引,因坏血病伤亡惨重。1499年1月到达马林迪港。1499年3月到达好望角。1499年8月回到葡萄牙。人船伤亡过半,达·伽马哥哥也死于途中。——据张箭《开辟欧亚新航路的若干问题和历史作用》,《海交史研究》2021年01期材料2:我们逗留在海上,总共差3天就是3个月,因为常常碰到无风和逆风而无法航行。我们大家生着重病,牙床肿得很厉害,以致全部牙齿被包住,因而不能吃东西。脚也浮肿起来,身上又长了大脓疮。——《关于达·伽马航行的佚名笔记》,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集·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情境:葡萄牙受到了哥伦布的刺激,继续资助新航路开辟。达·伽马与迪亚士同行到了加纳,迪亚士此时。由于从迪亚士处知道了好望角纬度,直接南下到了好望角,比迪亚士快了1个多月。东非马林迪地区是郑和船队走得最远的地方,也是传统地中海航路可能经过的地方。马继德在喝酒的时候告诉他们直接向印度航行,不要靠近海岸,节省了时间。印度卡里卡特很繁荣,看不上达伽马的礼品,且要征收关税,达伽马被迫离开。然后漂泊三个月,伤亡惨重。问题:达伽马远航时间和贡献?麦哲伦环球航行材料1:1492-1493年,哥伦布发现美洲。1513年,巴尔波亚通过巴拿马地峡看到太平洋。1519年5月20日,从西班牙出发,共5船268人1520年4月,3船叛乱,11月再度叛乱1520年11月底,进入今麦哲伦海峡火地岛(Tierra del Fuego)1521年3月,麦哲伦在菲律宾被杀。11月手下漂流到马六甲。1522年9月,维多利亚号18人回到西班牙材料2:一个土著居民用标枪刺中了总司令的前额,总司令夺过了标枪,把他刺死。总司令想拔出剑来继续应战,可是因为右手已受了重伤,只拔出了半截。土著人看清了这种情况,就立刻向他猛攻。其中一个砍伤了总司令的左脚,总司令一头栽倒在地上。这时立刻有许多铁枪和竹标枪向他投来,土著人还用大斧砍他……——《皮加费塔日记》,转引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253页情境:麦哲伦是葡萄牙国王的男侍,大概相当于御前侍卫。当时葡萄牙已经发现了到印度的航路,麦哲伦因此到过马六甲海峡附近。现在环球航行就只有亚洲到美洲的航路没有打通了。后来因为失宠于葡萄牙国王,国王拒绝了麦哲伦加薪一个半银币的请求,麦哲伦转而投奔西班牙。巴尔波亚发现巴拿马地峡后,确信还有另一片海洋,美洲并非印度。麦哲伦认为像(迪亚士发现)非洲有尽头一样,美洲必定也有他的尽头。和哥伦布一样,他也认为太平洋很小,和地中海一样大,因此他没有在美洲补给直接横渡太平洋,损伤惨重。麦哲伦帮助印度尼西亚地区的土酋胡马博纳防守另一土酋的进攻,但自己身殒,手下又被胡马博纳倒戈杀害。剩下两艘船惊慌逃出,漂流数月才到达了马六甲,随后维多利亚号在跨越印度洋的旅程中因为坏血病伤亡了三分之二,特立尼达号在数月漂流中受损严重,稍晚出发,被葡萄牙俘虏。埃尔卡诺是第一次叛乱中的头领,但带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纹章上有肉豆蔻、丁香、肉桂蜀,地球上写着拉丁文“你第一次环绕我航行”。问题:麦哲伦远航的时间和贡献?研讨总结材料1:材料2:问题1:说说航海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能感受到航海家怎样的精神?问题2:你能完成航海图的绘制吗?问题3:根据所学内容,完成“探寻新航路的过程”表格。思考两国路线有何特点? 观察地图,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参考回答:1487-1488,发现好望角倾听讲解,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参考答案: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阅读史料,感受航海家遇到的艰难险阻,回答问题。参考答案:1497-1499,找到直达印度的新航路。聆听故事,回答问题。参考回答:1519-1522,完成环球航行。通过研讨和小组合作,回答问题。参考回答:困难:叛乱、缺水、孤独、坏血病等等。精神:勇于开拓等(请学生到电子白板上绘制)参考教材73页特点:葡东西西。 左图右书,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根据注意力曲线理论,学生此时已经出现了学习倦怠,因此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片段和故事讲解,吸引学生注意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处的史料并无驱动任务,主要让学生感受航海家的精神,养成史料实证的意识。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感受航海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三、山雨欲来风满楼:探寻新航路的影响(8分) (一)山雨欲来:探寻新航路的意义结合本课及下一节课,思考探寻新航路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二)反求诸己:中国存在的不足材料:每一大船役使千人,其中海员600,战士400……——《伊本·白图泰游记》,宁夏人民2000年版,486页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明史·郑和传》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郑和哥伦布对比表格问题2:思考为何技术领先的中国船队,并未完成开辟新航路的壮举? 分组,从欧洲、亚非拉、全球等角度,回答问题。参考答案:对欧洲:商贸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亚非拉: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当地的近代化;西欧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给亚非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对全球:加强了各大洲的联系,促进物种及人口交流,世界走向整体,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形成创造条件阅读史料,回答问题。参考回答:1.宣扬国威、发展贸易。2.略 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得出结论,培养历史解释能力。能够调动和运用史料,佐证历史观点。
课堂小结 一、背景:根本动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资金、市场、原料经济社会:到东方寻找黄金和香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商路文化精神:传播基督教的精神动力,人文精神提倡开拓进取政治支持:完成统一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专制政府的支持技术条件:造船技术进步,罗盘的使用,地圆说的传播等过程:影响:对欧洲:商贸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亚非拉: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当地的近代化;西欧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给亚非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对全球:加强了各大洲的联系,促进物种及人口交流,世界走向整体,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形成创造条件扩展 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做笔记。 总结所学内容,建立思维体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尽量采用一手史料,严格遵守论从史出的原则,但可能存在着史料过多的情况,因此需要根据学情来调整教授方式。某些文言文史料可以由教师来进行解释,再如哥伦布日记、达伽马航海记等材料则重在“阅读”,无需“解读”,主要目的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内容存在“冗余”,例如讲述航海家故事、学生绘图、讨论背景、播放视频等过程,需要根据学情和课堂进行适当摘选。
PAGE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