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天朝”的倾斜—从近代大运河看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晴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机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专题《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第一课,上承第四单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强化,下启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开始融入工业文明,形成“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和“中华儿女的救亡图存”为两条主线,近代史由此展开。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第一目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外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状况对比,即战争爆发的深刻历史大背景(根本原因);第二目意在说明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大致经过、战败的结果与影响;最后一目则体现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诸多努力。 设计意图 传统《两次鸦片战争》按照两种文明的碰撞或者从开放—闭关—开放的时间线索来讲解,本课设计打破传统,以“大运河”为线索,窜连两次鸦片战争,通过讲述“马嘎尔尼和阿美士德访华”,让中学生深刻认识到英国对中国发动侵略的前因后果,理解英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历史的必然。借助展示两次鸦片战争中大运河的布防图,使学生认识到清朝不仅军事落后,统治者更是愚昧不知。通过一系列形象直观的地图和表格,使学生能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发展状态的宏大时空背景角度把握战争爆发的根源、战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反应、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认识到面对全球化新一轮大变局时代,中学生要明白“顺应世界潮流者昌,逆世界潮流者亡”的道理,做“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
教学目标
通过图片解读、列表比较方法,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通过对《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解读,辩证地看待不平等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危害及深远的影响。 归纳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分析理解其影响。 反思鸦片战争对后世的启示, “顺世界潮流者昌,逆世界潮流者亡”。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方能崛起,启迪新时代中学生做“由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失败根源 教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6课 “天朝”的倾斜 --从近代大运河看两次鸦片战争 一、觊觎天朝—析鸦片战争之因 1.根本原因: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更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二、风雨天朝—历鸦片战争之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抵制 根本目的:进一步扩大市场 三、天朝梦碎—感鸦片战争之殇 1.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 2.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政治: 经济: 外交: 思想: 社会: 3.先进的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 (1)代表:林则徐、 魏源、 徐继畲 (2)影响: 四、百年回响—历史的启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中国古代大运河的介绍视频切入主题,并分析材料,引出大运河的军事战略价值,认识到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是经济文化的桥梁。再观察近代大运河地图,起点杭州,终点北京,中途经过南京,展示:南京静海寺“警示钟”铭文。 1.观看大运河视频; 2.观察地图,并分析材料找出大运河的军事战略价值。 3.朗读“警示钟”铭文,找出铭文记载的主要事件。 让学生初步了解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价值,激发学生本课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觊觎天朝—析鸦片战争之因 一、觊觎天朝—析鸦片战争之因 二、风雨天朝—历鸦片战争之程 二、风雨天朝—历鸦片战争之程 三、天朝梦碎—感鸦片战争之殇 三、天朝梦碎—感鸦片战争之殇 三、天朝梦碎—感鸦片战争之殇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师以“近代大运河”为线索串联史实,进行讲解。 首先从“马嘎尔尼访华”开始引入 材料:1793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目的是通过与清朝最高当局谈判,扩大对外贸易,同时搜集中国情报,评估中国的国力。返回时从大运河出广州离境,英国人全程考察了大运河…… ——摘编自王健《近代大运河的军事国防价值》 设计问题:马嘎尔尼访华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探清清朝虚实,为发动战争做准备。表明英国对中国觊觎已久。 教师活动:通过阿美士德第二次访华的故事进行讲解。 材料:第二次时间为1816-1817年,在嘉庆年间英国又派了阿美士德使团来华……阿美士德使团从大运河南下,这一次从瓜洲出长江,再到南京,溯长江而上,历时四个月到达广州,穿越了南北中国,测绘了中国沿海以及城市防卫情况。 英国使团上述两次的路线考察,为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王健《近代大运河的军事国防价值》 设计问题:英国派出阿美士德使团第二次访华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进一步搜集中国情报,反映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设计问题: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为什么蓄谋已久? 教师活动:设计问题:19世纪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处境发生了什么变化? 19世纪以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对外殖民与扩张,其中英国占主导地位。中国作为亚洲最富裕的传统的独立国家,自然就成为英国的目标。世界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代,而中国仍然封建保守,对外界的变化浑然不觉。 用示意图的方式呈现资本主义国家将矛头对准中国,顺势转入第二部分。 教师活动:梳理对比17-19世纪中期世界(英国)与中国的对比。 思考:中英国力的对比反映了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 传统的农耕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的对抗。 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与英国分别处于怎样的地位?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求更为广大的商品倾销市场,面对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中国,英国会怎样改变贸易的不利地位? 教师总结: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即出口大于进口,又叫贸易顺差。英国处于入超,即出口小于进口,又叫贸易逆差。 为了改变贸易逆差的地位,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设计问题: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道光皇帝会怎么做? 经济: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军事:降低军队的战斗力; 政治:政治腐败; 师总结:尤其是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道光皇帝为了巩固统治,采纳大臣林则徐的建议,厉行禁烟。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 设计问题:林则徐到广州后,采取什么措施禁烟? 总结:林则徐禁烟传回英国,英国政府会有什么反应? 材料一:中国禁烟运动 “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摘编自《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根本原因: 借口:中国的禁烟斗争: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1840-1842) 教师活动:展示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 设计问题:为什么英国打到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选择了投降? 引出材料: 1841年6月13日,英国军舰长驱直入,占领镇江,完全控制了扬州与镇江之间的长江航线,封锁了江漕及江南运河镇江段的主要入江口,截断了漕粮运输,扣留了700多条漕船,大运河漕运被迫中断。 大运河控扼两条主要航线,是当时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是清朝的经济生命线,也是一条南来北往的政治、军事大通道。其被切断,使清朝南北水路交通无法畅通,“天庾之供”的漕粮无法输送到北京,这在政治、经济上对清廷影响极大。加之,海道被封闭,整个南北交通完全中断。 — — 摘编自王健《近代大运河的军事国防价值》 师总结:英军通过阿美士德对大运河军事情报的搜集,占领镇江,截断了漕粮运输,切断了清朝的经济生命线,整个南北交通完全中断,清政府不得不降。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教师活动: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英国举国上下欢庆,商人们尤其兴奋,引出材料: 英国人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 ——摘编自1852年3月《密切尔报告书》 设计问题:英国的产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抵制 根本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英国把产品滞销归结于清政府口岸开放太少,伙同法国于1856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师活动: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对比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设计问题: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教师展示讲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英国封锁了大运河,清政府有没有反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对大运河调整布防。 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大运河布防图: 材料: 战前运河河道被清军破坏了,所谓的防线,就是在河道上打进许多木桩。并在内河设置数条拦江铁链,使船只无法通过,以此防止英国军舰由运河直接航行到北京。 北京到天津的河流沿岸,特别是大运河上的军事防线,最著名的就是八里桥,有所谓的“僧格林沁防线”。清军当时在…… ---摘编自王健《近代大运河的军事国防价值》 设计问题: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忽略了大运河的军事布防,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大运河设计了军事防线,为什么还是败了? 引出本课第三部分 天朝梦碎—感鸦片战争之殇 教师活动: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后大运河沿线图片。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1.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根本原因: 得出结论:中西国力悬殊,鸦片战争作为中英之间的首次冲突实质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制碰撞。当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代,而中国依然封建保守,当西方来华寻求市场时,清政府一直拒斥。 2,两次鸦片战争对影响 教师活动:战败后,清政府签订了那些条约?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归纳并讲解两次鸦片战争所签订的主要条约及其危害。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再进行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权利是当时中国人争不当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放弃:治外法权,协定关税,租界 反对:道光年间反对是五口通商和香港割让 咸丰年间反对长江通商和北京驻外公使 得出结论:清政府及其官员不懂得利用国际法,看不清 真正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所在。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总结: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政治: 经济: 外交: 思想: 社会: 教师活动: 得出结论: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着重强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采用两个示意图,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的,也不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的。而是指“半殖民地”指丧失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成分又发展了资本主义成分,中国性质的变化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 3.先进的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 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了新思想的萌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了解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有识之士提出的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作。 材料一:《四洲志》和《海国图志》出版后,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他们将之称为“不龟(皲)手药”。日本幕府末期,不少人因为阅读了这本书而走向了倒幕图强之路。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炮声中沉寂后又昏昏睡去。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清咸丰年末,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然后有了少数人觉悟,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设计问题: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的成效如何? 教师解读:先进的中国人在当时的条件下提出向西方学习是值得肯定的,但没有形成主流,而且没有使中国人真正苏醒,体现了时代的局限性。 师总结: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天朝上国”观念,但未能形成社会主流。 2.显然,两次鸦片战争并没有使得中国人真正的苏醒。 中国人该何去何从? 引出第四部分:百年回响—历史的启示 分析阅读理解材料,找出马嘎尔尼访华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理解材料,思考英国派出阿美士德使团第二次访华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思考回答: 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求更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结合教材思考,总结出清政府对外部的变化一无所知。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清朝与英国的国力对比,完成表格。 2.了解清朝国内封闭、人民愚昧、科技落后于世界的现状。 。 根据图片联系所学知识思考:中英贸易中英分别处于怎样的地位? 理解出超和入超的概念。 根据图片和表格,联系所学知识,全面分析理解鸦片走私的影响。 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通过虎门销烟等史实,认识民族英雄林则徐。 了解6.26国际禁毒日的来历。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教材,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尤其是其中涌现出关天培.陈化成.定海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英勇抗敌的故事。 学生活动:阅读史料,思考清政府投降的原因。 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产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了解战争经过。 通过对比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 观察地图,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如何调整布防? 认真阅读材料,提取关键词,思考清政府在大运河改变布防后失败的原因。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感悟战败后给大运河沿岸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提取关键词,分析归纳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学生活动:深刻理解两次鸦片战争所签订的主要条约及其危害。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权利是当时中国人争不当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学生活动: 全面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生活动:深刻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 理解两次鸦片战争战败,一部分有识之士新思想的主要观点。 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料,提取关键词,全面分析开眼看世界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利用材料,直观形象的体会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觊觎已久。 。 通过史料分析,深刻体会到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出示表格,利用同时期对比的方式,进行中西人口对照,分析探讨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为什么蓄谋已久? 启迪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分析原因,要联系世界形势的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为后面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埋下伏笔。 通过对表格和图表的分析,提升学生的史学解释等史学素养能力。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因与清政府禁烟的原因。 感悟思考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是历史的必然,使学生认识到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能力。 通过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通过对民族英雄英雄抗敌故事,激发青少年学生对爱国情怀。 通过阅读分析史料,提升学生的史料分析理解能力。 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地图对比,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展示并讲解火烧圆明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直观形象的感知战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等素养。 结合材料和图表,培养学生史料分析,理解等高阶能力。 借助史料,对条约内容、鸦片战争影响再认识,进一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面对现实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对比分析,表格及材料分析,客观、辩证地看待鸦片战争的影响。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料实证意识。分析鸦片战争之后,知识分子救国之路首先学习西方的器物,但是有其时代局限性,中国人没有真正苏醒。
四、百年回响---历史的启示 教师活动:播放自制视频: 1894年----1949年,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1.鸦片战争的启示: 设计问题:面对新一轮全球大变局,鸦片战争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引用国家主席习主席在十八届大会所做报告…… 在全球化大变局背景下, 得出结论:顺世界潮流者昌, 逆世界潮流者亡。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领会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做出的努力,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摆脱屈辱,走向民族复兴。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 鸦片战争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从时空角度宏观把握先进的中国人100多年为了民族存亡,前仆后继做出的努力。
本课总结 1.带领学生回顾所学,通过时空轴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线索。 播放视频:展示今天的大运河 历经2000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泄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方式。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回顾历史,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方能崛起,做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 回顾所学知识,动手 绘制时空轴展现两次鸦片战争的讲过。 感悟,思考,今天的中学应该怎么做?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等核心素养。 突出近代化的教育意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民族意识,增进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具备真正的国际理解与国际视野,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教学反思
本篇教学设计在设计时,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两次鸦片战争》的讲解时,发现《两次鸦片战争》的讲解,传统讲法是按照两种文明的碰撞,或者从小斯当东和林则徐的碰撞,又或者按照开放—闭关—开放的时间线索讲解。我想打破传统讲法,让学生清晰的了解并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起因,经过,影响。随后查阅大量历史资料,以“大运河”为线索,窜连两次鸦片战争,通过“马嘎尔尼和阿美士德访华”,让中学生深刻认识到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历史的必然。通过一系列形象直观的地图和表格,使学生能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发展状态的宏大时空背景角度把握战争爆发的根源、战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反应、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认识到在全球化新一轮大变局时代,明白“顺应世界潮流者昌,逆世界潮流者亡”的道理,做“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 本课是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的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就设计的整体来看,第十六课的内容是融合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重点在于强调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及影响,逻辑比较清晰明了,但需通过足够详实的史料加以分析,提升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因此我首先仔细阅读课本,把课本上的学习聚焦栏目,思考题以及历史纵横部分研究透彻,把握课本的重难点。在对课本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及对于知识的把握之后,我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以及教参相关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以及分析课本上所运用的图片和文字史料作用,探究知识点背后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对照课标和课本,进行组织和备课。 在备课时,我以对“大运河”为线索,参考王健《近代大运河的军事国防价值》,去设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就这一课而言,导入部分选择直接展示视频:古代大运河,引发学生学习本课兴趣。而结课也是展示视频:现代大运河,首尾呼应,其中穿插从1894-1949年,无数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不懈的努力,最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启迪中学生,在当今全球化大变局背景下,新时期的中国人应该顺应世界潮流。 通过大量地图和史料分析,学生既能够从宏观角度认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也能从微观角度读懂中国人民及社会的状况,深刻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本质上是两种制度的冲突,其影响深远,先进的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走上救国救亡的道路。通过史料解读与课堂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能够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同时涵养家国情怀。 除此之外,就教学资源的选择来看,本课设计时选用文字、图片等多种材料相互印证,共同描绘鸦片战争时期的世界发展局势,学生能够深入历史情境,体会时代变迁中的抉择。 总的来说,我在备课方面还是做了充分准备。但是这其中也必然有很多不足,比如我采用的这些材料学生是否能理解,课堂上史料实证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等。以上是我撰写教学设计的相关反思,还有很多不足,恳请老师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