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是继上一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进行的一场生死存亡的较量。本课通过四个子目(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过程,关系到国共两党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并且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近代中国近百年来屈辱史的终结,又迎来了新中国的全新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一时期的基本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从此新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本节课把“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带领人民走向胜利作为”为课题主题进行设计,通过学习同学能较为全面、完整地认识到国民党最终失败的原因,对比理解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加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理解,明白人心的向背在政治局势的演变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道理,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并基本掌握了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第二条战线、土地改革、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等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基本认识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但是,要从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分析、探究国共两党败与胜的原因,并阐释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对高一学生来说仍是一个较大的挑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必要的史料补充和合理的问题设计。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1)时空观念:研读教材文字、图片史料,结合运用时间轴,分析重庆谈判的成果,在特定历史时空下了解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知道国民党军事溃败而中国共产党军事胜利的史实;(2)史料实证: 阅读梳理教材结合史料研读,认识中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政策以及面临的经济崩溃、政治困局等史实,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3) 历史解释:梳理史料,结合时代。对比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以及在解放区作出的举措,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及意义;(4)唯物史观:突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是革命胜利的关键所在,对比国共间的不同,感受国民党统治覆灭的必然性和中共代表人民利益的阶级性质。(5) 家国情怀:感悟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看到其政策和战略决策的果断和英明,理解人间正道的艰难曲折,坚定中国未来的光明前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主要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教学难点 国民党政权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通过天平双方具象的力量对比,引出抗战胜利后国内局势迷茫,中国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人们期盼的和平能否实现,引发思考。 同学观察图片,依据教师讲述并思考,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建国之路将如何选择,和平建国有无可能。 联系前面已经学习的内容,承上启下,
研读材料提升素养史料扩充,构建知识框架,落实唯物史观探究合作论从史出 一、战与和的变奏:重庆谈判设问一:和平建国能否实现? 1、出示图片及文字材料,引导同学思考和平建国的物质、精神条件有哪些?2、依据材料分析国共两党对于建国方案的理解是否一致?教师总结和平建国似乎占据天时、地利和“人和”。讲述毛泽东应邀出席谈判。教师出示时间轴,并讲述谈判过程和初步成果,突出后期局势急转直下,全面内战爆发,启发学生思考原因,引出重庆谈判的历史细节:教师展示对比类材料:细节一:谈判目的——为了啥?材料一:“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智囊陶希圣材料二:“去。我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也不用怕,……现在苏联红军不入关,美国不登陆,形式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三国都不愿中国打内战,国际压力不利于蒋介石……所以重庆可以去也是必须去。”——-1945年8 月26日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发言教师点拨:国民党:设陷阱;共产党:争主动细节二:谈判对手——怎么看?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1945年9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材料四:“有些同志问,为什么要让出八个解放区?……我们的方针是保护人民的利益。在不损害人民的基本原则下,容许作一些让步,用这些让步去换取全国人民需要的和平民主。”——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教师点拨:国民党:敌视;共产党:合作细节三:建国蓝图——怎么想?材料五“要完成国家的统一,惟一的前提,是要全国军队国家化,在我国家领土之内,不可有私人的军队,亦不再有任何一党军队……而后国家的统一,乃有真正确实的基础。”——1945年9月4日蒋介石《抗战胜利告全国同胞书——指出战后和平建国方针》材料六“需要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教师点拨:国民党:专政独裁;共产党:民主联合总结:国共双方道不同不相为谋,貌合神离二、攻与守的易位:战争经过 设问二:双方的底气从何而来?用蒋介石的话引出材料,引导认识国共两党实力的差距。 用毛泽东的话引出战争经过,突出战略的智慧和人民的支持。(一)战略防御与战略反攻战略智慧:挺进大别山。引出决战阶段。(二)战略决战:三大战役教师展示材料,指导感悟人民精神的伟大。材料七:“解放区的人民自己吃糠咽菜,踊跃交公粮,共筹集粮食9.6亿斤。没有飞机、卡车和轮船,支前民工就用小推车推着粮食送往前线。”教师讲述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胜利:渡江战役教师讲述北平和谈的历史和渡江战役的决心,展示结局 :教师点拨,人间正道的“沧桑”意味着艰难与曲折,这条正道又是否能为我们揭示沙场之上,胜与败的历史必然呢?探究并分析国民党为何失败,而中国沧桑的路又为何能通向成功?三、胜与败的必然:探究原因教师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国民党的失败原因?教师提问:依据视频思考“委任状”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相关原因: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感受并对比,共产党是如何赢得人民的信任的。教师点拨:解放战争的胜利除了共产党的高超军事战略战术,更为关键的在于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 同学研读材料教学思考,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进行认识的比较。同学研读史料,提取观点同学观看文献片视频,并结合材料进行研读,回答问题同学研读史料,提取观点查找书上内容要点完成学案上的解放战争进程时间轴,观察图片,听 老师讲述分析,思考为什么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 同学听老师的讲述与分析,在研读史料中思考分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革命胜利?同学小组探究,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采用图片和文字材料相结合,帮助同学更直观具体地认识抗战胜利后对和平建国之路的期盼,同时也为下面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支持作好铺垫从中国共产党为了追求国家和平与发展的使命担当中,去感悟共产党的初心使命。通过两党对谈判态度和表现的不同,展现中国共产党和领导人不顾个人安危,置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民幸福为第一位的目标与决心,为下一步分析中共胜利的原因做铺垫。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因此,老师用文献片视频和阅读教材内容梳理和巩固知识。引导同学通过材料研读掌握相对应的历史事实,并锻炼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经济上、政治上国共两党的作为,引导学生对比理解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通过国共双方材料和图片信息的解读与对比。进一步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引导同学更深刻的认识到“民心”是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课堂小结重申唯物史观,加深时空定位,感悟家国情怀。 教师总结:决胜的力量并不是天平上的一个个砝码,而是承载这个天平的社会和民众如何选择。转折年代中说“人心的向背,时左右一切的决定新力量”,解放战争像我们印证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得民心者的天下。尽管正道沧桑,但前途繁花似锦,光明万丈。 同学思考后进行归纳总结 课题小结,深化课题设计主题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