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沁园春·雪 教学课件(共27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沁园春·雪 教学课件(共27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6 11:33:54

内容文字预览

1 沁园春·雪 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2.培养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3.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描写雪的美妙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 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 杜甫,《绝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 李白,《行路难》)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 李白,《北风行》)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 王安石,《梅花》)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 高适,《别董大》)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 韩愈,《春雪》)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 谢道蕴,《咏雪联句》)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 杨万里,《观雪》)
作者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四、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惟余莽莽( mǎng ) 顿失滔滔( tāo )
稍逊风骚( xùn sāo ) 成吉思汗( hán )
数风流人物( shǔ ) 今朝 ( zhāo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折腰:弯腰行礼,文中是倾倒的意思。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大地。
风流人物:文中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蜡象,白色的象。原,作者自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妖娆:娇艳美好。
俱往矣:都过去了。俱,都。
五、层次结构
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词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片描写北国壮丽雪景;
词的下片评价历史人物,抒发壮志豪情。
六、全文分析(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作答)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6.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7.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9.“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0.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并分析这个词的含义。
明确:(1)“惜”。
(2)“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11.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七、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小组推选一位学生作答。)
1.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2.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明确: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3.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八、本文主旨
这首词通过展现北国壮丽而娇艳的雪景,纵论秦皇汉武等古代英雄人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今朝的革命英雄,展现了作者超越历史英雄、创造伟业的坚定信心和伟大抱负。
九、文本特色
1.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词的上阕写景。有概括描写,有具体描写,还有想象描写。这些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北国雪景图,句句洋溢着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下阕议论兼抒情。作者先含蓄地评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最后热情歌颂了当代的风流人物,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句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封”写静,“雪飘”写动,一静一动,相映成趣;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则巧妙地化静为动,赋予景物以活泼之态,这些都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则是虚景。这样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具体形象地描写出北国壮丽动人的雪景。
3.用语凝练,贴切生动
凝练。上阕仅用56个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雪景图。“封”“飘”“莽莽”等词准确地描摹出雪后壮丽的景象。
贴切。如“略输”“稍逊”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杀,评论极有分寸。
形象生动。如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写雪景,登用“只识弯弓射大雕”评成吉思汗,富有表现力。
课后作业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笔下的雪景气势磅礴,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北国严冬雪景图。请发挥你的想象,模仿本文写作手法,写一段精彩的雪景画面。不少于100字。
答案:起初,下的是雪粒,就像半空中有人抓着白砂糖,一把一把地往下撒。后来,雪越下越大,雪粒变成了雪片,鹅毛似的,纷纷扬扬,像天女撒下的玉叶、银花。路边又细又长的柳枝,试图晃落身上的雪,可是刚刚抖掉一些,马上又落下许多。渐渐地,大雪给它穿上了一件洁白无瑕的外衣。夜里,万籁俱寂,只听得见簌簌的落雪声。可以想象,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茫茫的大雪之中了。(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雪
朱自清
教学目标



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培养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新课导入——描写雪的美妙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 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 杜甫,《绝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 李白,《行路难》)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 李白,《北风行》)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 王安石,《梅花》)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 高适,《别董大》)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 韩愈,《春雪》)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 谢道蕴,《咏雪联句》)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 杨万里,《观雪》)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惟余莽莽( ) 顿失滔滔( )
稍逊风骚( ) 成吉思汗( )
数风流人物( ) 今朝 ( )
xùn sāo
shǔ
zhāo
mǎng
tāo
hán
读清字音
解释词义
折腰:弯腰行礼,文中是倾倒的意思。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大地。
风流人物:文中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蜡象,白色的象。原,作者自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妖娆:娇艳美好。
俱往矣:都过去了。俱,都。
层次结构
词的上片描写北国壮丽雪景;
词的下片评价历史人物,抒发壮志豪情。
全文分析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全文分析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全文分析
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全文分析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全文分析
6.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全文分析
7.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全文分析
8.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全文分析
9.“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全文分析
10.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并分析这个词的含义。
(1)“惜”。
(2)“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全文分析
11.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合作探究
1.谁是真正的英雄?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合作探究
2.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合作探究
3.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本文主旨
这首词通过展现北国壮丽而娇艳的雪景,纵论秦皇汉武等古代英雄人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今朝的革命英雄,展现了作者超越历史英雄、创造伟业的坚定信心和伟大抱负。
文本特色
1.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词的上阕写景。有概括描写,有具体描写,还有想象描写。这些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北国雪景图,句句洋溢着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下阕议论兼抒情。作者先含蓄地评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最后热情歌颂了当代的风流人物,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文本特色
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句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封”写静,“雪飘”写动,一静一动,相映成趣;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则巧妙地化静为动,赋予景物以活泼之态,这些都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则是虚景。这样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具体形象地描写出北国壮丽动人的雪景。
文本特色
3.用语凝练,贴切生动
凝练。上阕仅用56个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雪景图。“封”“飘”“莽莽”等词准确地描摹出雪后壮丽的景象。
贴切。如“略输”“稍逊”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杀,评论极有分寸。
形象生动。如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写雪景,登用“只识弯弓射大雕”评成吉思汗,富有表现力。
课后作业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笔下的雪景气势磅礴,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北国严冬雪景图。请发挥你的想象,模仿本文写作手法,写一段精彩的雪景画面。不少于100字。
答案:起初,下的是雪粒,就像半空中有人抓着白砂糖,一把一把地往下撒。后来,雪越下越大,雪粒变成了雪片,鹅毛似的,纷纷扬扬,像天女撒下的玉叶、银花。路边又细又长的柳枝,试图晃落身上的雪,可是刚刚抖掉一些,马上又落下许多。渐渐地,大雪给它穿上了一件洁白无瑕的外衣。夜里,万籁俱寂,只听得见簌簌的落雪声。可以想象,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茫茫的大雪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