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春(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5 22:1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春 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并且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培养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并且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描写春天的名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 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 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 杜甫《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忆江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 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作者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三、写作背景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酝酿( niàng ) 窠巢( kē )
繁花嫩叶( nèn ) 抖擞( sǒu )
披着蓑( suō ) 戴着笠( lì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
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五、层次结构
如果将文章分为“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层次应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部分(1):(盼春)
第二部分(2-7):(绘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
六、全文分析(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作答)
1.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来写小草的?调动哪些感官?
明确:从情态,质地,色泽,长势四个方面来写,并调动了视觉和触觉两方面来写小草。“嫩嫩的,绿绿的。”一直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都是从视觉上来写的,仿佛我们的眼前也是那大片大片有嫩又绿的小草一般。“草软绵绵的”是从触觉来写的,就像是我们吃的棉花糖一般。
2.第七段为大家描画出了怎样的一幅图画?颂扬了人们的什么精神?
明确:一幅迎春图。孩子们忙着放风筝,老老少少纷纷出门,或是舒活筋骨,或是去上班,或是下地做农活。一片欣欣向荣。颂扬人们抓住春天的美好时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引用,意思是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是尽早安排好。作者用这句话激励人们把握时机、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3.朗读课文,说说文中描绘的五幅春景图分别美在哪里?
明确:(1)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
(2)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
(3)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
(4)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
(5)迎春图:这是一幅令人精神抖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画面。
七、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小组推选一位学生作答。)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能各举一例并说说它的作用吗?
明确:(1)反复。如“盼望着,盼望着”叠用“盼望着”,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2)拟人。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3)比喻。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眼睛”“星星”作比,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
(4)排比。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的特点。
2.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还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使作者笔下的春更加鲜明生动了。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与同桌交流,尝试鉴赏。
明确:(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赏析: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赏析:“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
(3)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赏析:一个“逼”字,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特别的青。
3.春天是娃娃,是小姑娘,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请说出理由。
明确:(1)喜欢娃娃。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③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④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喜欢春姑娘。喜欢春姑娘的美: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喜欢健壮的青年。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④一个“抚摸”,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便使人生发了万般感觉,万般想象,万般喜说。
4.结尾的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三个比喻,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调换。结尾的三个比喻句有先后顺序。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这三个句子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八、本文主旨
本文抓住春天的特点,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
九、文本特色
1.结构严谨,构思精巧。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开头先总写对春天的殷切盼望,中间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春景进行具体描绘,字里行间流溢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最后以激昂的感情赞美春天,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作者构思的新颖精巧,不落窠白,创造了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诗画合璧的艺术境界。
2.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通过对春景的描绘来表现的,并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彩。如“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写鸟儿的“高兴”,既写出了春风中的乐感,又写出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课后作业
本文是一篇春意盎然的写景美文,怎样描写景物,本文第四自然段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既有实写,又有虚写,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仿照课文,自选景物,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几天前的一个清晨,早早起床的我推开窗户,忽然间闻到清新的空气中飘溢着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哦,牵牛花开了!这些小花啊,一个个就像张扬的小喇叭,朝着天空,毫无顾忌地高喊着自己的豪言壮语;又像是满盛着琼浆玉液的高脚杯,等待着凯旋的将士们一同开怀痛饮。它们的形体虽然很小,但我此刻却分明感受到它们从来就没有过自贱和自卑,它们有的只是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要不然,这么细小的牵牛花茎藤上怎么能不时地伸出一根更细的长芽儿呢!看这些长芽儿,像一只只柔嫩却韧性十足的小手,牢牢抓住旁边的花架,茎头则勇敢而坚决地向着花架的最高处攀登!数不清的小喇叭齐声喊出“努力拼搏,再微小的生命也能结出累累硕果”的震撼人心的生命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