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进行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运用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进行片断练习。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堂练笔单
学生准备:根据预习单提示,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许地山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课,激发兴趣。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出示课件)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学生猜谜语:花生
2、(花生)花生又名落花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落花生》。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求知的动力。谜语导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课前,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你有哪些收获?谁能来汇报一下?
2、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进行板书。
许地山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详 略 并圈出议花生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习收获真不少,作者重点描写一家人议花生,这节课我们就直奔中心,研读议花生部分,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单有效的引导学生课前开展预习活动,把能解决的问题放手给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
(三)研读议花生,学习借物喻人。
1、(出示一家人议花生部分)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许地山一家是从哪个方面谈论花生的?
2、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评价朗读。
3、交流一家人是从哪些方面议论花生的好处的。教师板书:用处 样子 品格
4、(出示孩子们的话)讨论:孩子们在和父亲谈话时,心情怎样?
5、学生交流。
预设:
生1:孩子们应该是高兴的、兴奋的,因为父亲难得回来,今天回来了,所以高兴。
生2:孩子们应该是自豪的、幸福的,因为父亲提到的问题比较容易回答,所以孩子们积极回答,是快乐自豪的。
6、思考,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高兴、幸福、兴奋、激动
7、谁能再来读一读?请三位同学朗读。哪个词重读?师生评价学生的朗读:大家读出了孩子们心中的快乐、自豪、兴奋。
8、出示课件:同学们,孩子那么快乐,父亲此时的心情怎样?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谁能读一读?
师生评价:你的朗读重读了红色字的内容,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谈话时的和蔼和沉思。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以读为本。这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读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所以,我在这个版块教学过程中,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始终。让学生切切实实地读书,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上,通过不断变换读的形式,自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复读等多种形式交替进行,真正做到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有利于突破难点。]
9、听着父亲的谈话,孩子们脑海中出现这样的画面。
出示课件:苹果、桃子、石榴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花生则矮矮的长在地上。
10、配乐朗读父亲的话。
11、交流思考:听着父亲的谈话,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汇报。
预设生:我想到了,我也要要做落花生精神的人。
预设生:我要做一个像落花生一样默默奉献、有用的人。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者善于启发、诱导,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彩虹,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
12、孩子们一边听一边思考。许地山和大家想的一样。(出示课件)学生齐读我想到了什么?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3、交流:怎样做才是像花生一样?
学生围绕如何不求外表,如何能做有用的人进行交流。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许地山的心中,再次齐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4、许地山是这样说的,出示许地山说的一段话。教师朗读: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许地山
15、许地山也是这样做的。出示资料。学生朗读: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许地山的心上,对许地山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长大后许地山埋头苦干,默默奉献,在抗日战争中,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
16、许地山是具有落花生精神的人。学生齐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7、教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围绕落花生,重点讲了一家人对花生的议论,父亲用桃子石榴苹果高高挂着果实,和花生默默埋下果实的特点,作比较,让孩子们从常见的事物中,领悟到了深刻的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方法叫作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有法,贵在授法。教者充分得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巧妙地把课文的阅读与写作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四)课内拓展,片段练习。
1、出示《粉笔赞》,教师诵读,分析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出示课件、思考交流:生活中,哪种事物的品格,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交流。
4、(出示课件)课堂小练笔: 颂
请同学们拿起笔, 颂为题,写一篇借物喻人小片段。
温馨提示:
样子 用处 品格 精神
5、课堂交流:三名同学汇报。师生共同点评。
出示课件:点评温馨提示:通过对 的品质的描写,赞颂了 的的精神。
6、同桌交流读写结合小片段,互相评价学习。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不仅要弄清“写什么”,更重要的、也是更难的弄清“怎么写的”,这样学生学语言才能从内化吸收达到外化表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本课的写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学要个性化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五)写法总结、课外延伸。
1、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有了更多的收获,明白了做人的道路,学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以后的写文章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尝试运用,这样可以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2、布置课后作业:
修改完善自己的课堂小练笔,并读给同学、家长听,请大家提提意见。
登陆书香班级,把自己的习作发到自己的书斋中。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中倡导: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本环节将课内所学向课文拓展,鼓励学生展示交流,体验分享的乐趣,提高习作的自信心。]
十、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 略
尝花生 用处
议花生 详 样子
品格
[设计意图:本课的板书设计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抓住了课文的脉络,指向借物喻人的写法指导,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记忆。]
借
物
喻
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