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阅读材料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苏联迅速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国力更加强大。在东亚和欧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出现了日益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得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东欧、亚洲人民民主国家以及民族独立国家的承认、同情和支持,也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欢迎。
为了实现其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同英法等国结成以它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阵营,到处插手干涉别国内政,制造紧张局势,甚至发动侵略战争。这个侵略阵营在欧洲对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实行“冷战”,在亚洲则顽固的与中国人民为敌,拒绝承认新中国,并企图以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张恺之 杨先材《中国历史新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析与思考新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国际形势?这个时期的国际形势有什么特点?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最突出特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共同纲领》材料二: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的声明 思考:从上述两则材料中你能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吗?独立、自主、自由、和平共处、世界和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政治外交领域:取消领事裁判权
军事领域:取消外国在华的驻军等
经济领域:取消内河航运权、自由贸易、收回海关主权
文化领域:停止西方在华新闻、出版等机构的活动等材料二:“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材料三:“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必要性?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分析与思考 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其所处时代的客观国内外环境以及国家自身条件。必要性: 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美帝敌视、封锁、包围中国;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苏联的帮助。
不矛盾,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理由略。1949年10月2日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
一个月后外交部长周恩来到莫斯科,1950年2月14日代表中国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条约中规定,缔约一方如果受到第三方侵略,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苏联政府给中国三亿美元的贷款。 中国首先与苏联建交,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与苏联结成同盟。这对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有重要意义。
与苏联的建交引发了建交热潮,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包括苏联在内的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中缅印时三国发表联合声明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用、和平共处材料三: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家璇外长在2004年6月28日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谈话。材料二1988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印度总理及拉夫.甘地时谈到世界上现在有两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我认为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经得住考验的,这五项原则非常明确,干净利落,清清楚楚。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6页(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2)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3)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4)在世界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瑞士日内瓦印尼万隆亚非29国中、苏、美、英、法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美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日内瓦公约》“求同存异”方针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参加1954年4月至7月举行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会议分两个阶段举行。第一阶段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大国参加。周恩来支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关于恢复朝鲜国家统一的方案。由于美国的阻挠,会议未能达成协议。会议的第二阶段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当会议陷入僵局的时候,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议,推动了会议的发展,终于达成《关于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日内瓦会议(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材料五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周总理说的“异”和“同”分别是什么呢?材料四:(万隆会议)会议发言中,大多数代表都谴责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但由于受到美国的挑拨,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诬蔑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还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会议最终达成了经济与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等七项共识,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十项原则,成为亚非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会议一年后,中埃正式建交,埃及由此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人们把万隆会议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平等协商,保卫世界和平、增强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意义:
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议论:个人因素与国家外交的关系决策者、外交代表等的品德、阅历、教养、动机心理决定、主导、影响时代背景(战争、和平)确立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苏等17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