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方案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三、教学策略
本节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根据我国近十年来区域的发展状况和地理热点地区,教材选择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南方地区的代表区域。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河湖纵横,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产区和淡水鱼产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物产丰富,一直是我国的富庶之地。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交通和文化的发展,这里又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最快、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又处在我国东部的“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对内、对外联系都十分便利。良好的农业、工业和人文基础,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进入21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更为迅猛,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其经济和城市发展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而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未来将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其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从而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本节教材侧重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文地理内容,选取了区域发展的相关主题,设计了“江海交汇之地”“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和“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三个标题来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
本节内容为2个课时。此为第1课时,教学策略上,以长江三角洲地区视频作为导入,接下来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以及对农业的影响。之后通过展示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特点及其重要性,最后通过对比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的不同影响,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差异。
四、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课程引入 【视频展示】播放“长江三角洲”视频资源,该视频展示南方地区的风土人情,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视频中的位置特征和景观特点。 【教师引导提问】看完视频,说一说你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 【视频截图】展示能表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特点的视频截图。 观看视频,比较和思考。 引用视频资源,使学生,直观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貌,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程。
过渡: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哪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观?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地区。
环节二 鱼米之乡 1.范围
【地图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 要求:描出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并说出所包含的省级行政单位。 (提示: 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读图、总结 贴合教材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读图,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2.地形
【地图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 对照图例,读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海拔,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总结地形特征。 (提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 读图、识记、归纳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气候
【地图展示】 1.读地图“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上海气温曲线和等降水量柱状图”,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的气候特征。 (提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长江三角洲地形图”了解长江三角洲降水特征及其对水文的影响。 (提示:年降水量大于800mm,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读图、分析、归纳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过渡:这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富庶的鱼米之乡。
4.农业
【地图展示】南方地区的作物分布图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粮棉和鱼类分布,了解鱼米之乡的含义。 读图、对比、归纳 了解地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环节三 江海交汇之地 过渡:了解了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以及对农业的影响,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何特别之处。
1.位置
【地图展示】观察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其与长江干流和我国的海岸线的关系,总结其地理位置特点。 (提示: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濒临黄海与东海, 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读图、分析、讨论、总结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2.重要性
【地图展示】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说一说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提示:①向西依托长江发达的水运条件,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②这里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③向北、向南通过海运分别与京津唐、辽中南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联系。④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汇聚了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各地的力量,同时也带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腾飞。) 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总结 从不同方面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环节四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图展示】读长江流域图,指出长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并提问: 1.同是长江水哺育的两个地区,分别受到了河流的哪些影响? 2.当地的人们又是如何因地制宜利用河流的?
1.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
【读图回答】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51) (提示: 农业供水:提供灌溉水源,利于农业发展。 航运: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利于对外联系。 提供生活、工业用水。 改善局地气候。 提供淡水产品,利于渔业发展。 提供优质旅游资源,利于旅游业发展。) 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总结 从不同方面了解河流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2.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读图提问】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提示: (1)有利方面:岷江为成都平原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有利于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岷江携带泥沙冲积而成的成都平原,形成肥沃土壤,为农业提供发展空间。 不利方面:岷江水量不稳定,容易形成旱涝灾害。 (2)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得灌溉水源便利且稳定。使成都平原免受旱涝灾害。 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总结 从不同方面了解河流对上游地区的影响。
【概括明确】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上游:河流主要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区域农业的发展。 对下游:河流主要提供便利的通航条件,有利于区域的交通发展和对外联系。
五、当堂练习
1.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下列哪些部分组成 ( )
A.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B.广州市、江苏省北部、浙江省南部
C.天津市、河北省北部、山东省南部
D.武汉市、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
看图,回答2~4题。
2.图中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是( )
A.种水稻 B.种小麦 C.种油菜 D.种牧草
3.这种生产方式多见于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黄土高原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青藏高原
4.长江中下游平原能成为“鱼米之乡”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江水的灌溉
B.雨热同期且地势低平
C.纬度位置好
D.地势平坦
答案:A;A;C;B
六、课程小结
七、板书设计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2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一、鱼米之乡
范围:沪、苏南、浙北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河湖密布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江海交汇之地
位置:长江下游;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重要性:依长江联内陆;南北沿海航运中枢;通过远洋联世界
三、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下游:提供通航,利于区域的交通发展和对外联系
对上游: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区域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