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08 09:5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1861-65年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起德国统一与宪法
1871年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世界之潮流:
变革旧制度
发展资本主义中国之困窘:封建专制
经济落后
思想禁锢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我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挽救危机!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仅仅依靠新式枪炮舰船和洋务企业,并不能使中国富强!君主立宪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必须进行政治改革!中国人学习西方进入了制度层次(1)加强国防,抵制列强侵略
(2)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进行“商战”
(3)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发展君主立宪制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向西方学习”新思潮影响;洋务运动弊
端使人们寻求新出路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主张: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商进行“商战”;政治,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文教,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评价: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作用;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郑观应(塑像)日舰击沉“高升”轮 悲壮一幕 致远撞击吉野 邓世昌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   想一想:甲午战败,列强的瓜分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政治:
  清政府更加腐败无能,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
  外国资本入侵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思想:
  国人觉醒,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据当事人回忆——
甲午震撼主要有三点: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必须变革政治制度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杀!!”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制度变革需要必要的条件,19世纪末的中国是否具备了变革的条件?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政治(阶级)基础经济基础  联系必修Ⅱ知识点,并结合P.121相关内容,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初步发展的原因?⑴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成为有识之士挽救民族危亡共识,掀起“实业救国”高潮;
⑵甲午战败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某些客观条件;
⑶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新思想的演进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位于广州东山大塘街长兴里《新学伪经考》、《孔子改
制考》 —维新变法理论基础材料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 ——康有为 根据上则材料回答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如何看待其思想特色?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或(托古改制)
说明: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原因:⑴儒学传统思想对中国影响深刻;
⑵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保守性,不能打出鲜明旗帜;(根本)
⑶由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决定,特别由其所处时代决定;
⑷康有为为减少改革阻力,采取此策略。评价:
利:减少改革阻力,有利于宣传维新思想;
弊: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那一理论的评价: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B康有为改造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主要是因为
A.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与封建思想斗争的策略
C.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D.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A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维新思想材料 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
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
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
由弱变强。”严 复谭

同《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借孔子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 相结合(托古改制)
在晚清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火”《变法通议》阐述变法图存道理,宣扬““民权论””。 民权思想动摇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 翻译赫胥黎《天演论》  
亚当·斯密《原富》用进化论和资经济学说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借西方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  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1)内容:①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
②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  
③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2)性质: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
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3)作用: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
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国际形势(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潮流)
(1)经济上:
欧美列强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向电气时代过渡,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2)政治上: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
2、国内形势
(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争的失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A、19世纪60年代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
B、19世纪晚期产生了康梁思想
总结: 正当维新思想给全国人民带来思想的冲击的同时,1895年之事,给全国人民心灵上巨大的打击…… 签订《马关条约》
将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一.戊戌变法的过程:1.开始:---1898年4月“公车上书”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国闻报强学会中外纪闻保国会时务学堂时务报强学会强学报万木草堂作用:启发了民智;
制造了舆论;
组织了力量 。  1895年,强学会成立。当时有名的官员翁同龢、孙家鼐、李鸿藻都列了名,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以及直隶总督王文韶都捐了5000两银子入会。李鸿章认为强学会宣讲自强之学很合他的心意,自愿捐3000两银子入会,没想到遭“同会诸子摈斥”,被拒之门外。想一想: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变法运动的兴起开启了民智;维新变法思想进一步扩大,包括地主阶级在内的很多阶层都受其影响。 吴玉章回忆说:“当我读到康、梁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兴趣了。”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1.开始:---1898年4月“公车上书”2.发展:(办报刊、学堂、建学会)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C273.高潮---百日新政(1)直接原因:
德国强占胶州湾,俄、法、英不甘落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2)开始: 仿照俄国日本改革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目的:直接:救亡图存。根本:发展资本主义 思考:光绪帝在戊戌变法的三个月中,政令频出,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 (1)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2)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 延伸: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维新变法?①不甘作亡国之君;
②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发展等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实行征兵制等文教方面:举荐人才,取消旗人特权,裁汰冗员精简机构废除八股,设立学堂,出国留学,翻译 如何评价以上改革措施?请你们推测一下,变法中哪些措施会引起很大的反对?(3)“百日维新”的内容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4)百日维新的特点:
“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汉学家费正清《剑桥晚清史(1800~1911)》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改革中国的旧制度。 2)从宗旨上看:是要给资产阶级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并建立资产阶级国家,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1.“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材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中哪一措施
A.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B.命各省推荐人才
C.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D.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2.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课堂练习 1.失败标志: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取消新政——囚禁光绪帝——屠杀“戊戌六君子”)五.戊戌变法的失败-戊戌政变屠杀“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28号,慈禧太后下诏,将谭嗣同等6人押赴菜市口开刀问斩,这6人即后人所说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面不改色,从容就义,这一年他年仅33岁。清朝政府随即又罢免数十名支持维新派的官员,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新政均被废除,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材料:“宁可亡国,不可变法”,“祖宗之法不可变“,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顽固派材料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谕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的就有175件。材料 变法之初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材料 戊戌变法把裁官视为首要措施,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导致失职失业者近万人之多。朝野为之震惊,颇有民不聊生之感。
——以上选自《危机中的变革》萧功秦著 材料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2.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具体原因:
①采取改良的办法
②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③顽固派的反对与破坏
④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
⑤脱离人民群众
教训(启示):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1.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
加困难。 ——雷颐
2.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
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
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
变法战略。 ——萧功秦请你说出以下四种反思的角度分别是什么?3.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
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
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4.康梁等一班爱国书生初涉政治舞台所抖出的豪情
万丈连同其与幼稚不仅属于他们个人,而且属于一个时
代甚至属于一个可望连绵的社会群体。 ——郭世佑进步性: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政治:具有爱国性,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3、经济:具有进步性,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潮流;
4、思想:具有启蒙性,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局限性: A.没有采纳维新派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B.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C. 没有深入发动广大民众.六.评价:探讨维新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化中地位揭露瓜分救亡图存——唤醒近代民族意识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开启制度变革尝试
传播西方政治制度—促进革命时代到来
政治 思想 经济设农工商局,鼓励发展工商业
提倡私人办厂,奖励创新发明
鼓励商办铁路、矿业,办银行宣传进化论思想
传播民权学说
西方科学思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猛烈抨击封建专制
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改变旧习俗
创办《时务报》等报刊—传播思想的武器
创办保国会等组织—为革命政党提供借鉴 文化 军事 教育废八股,设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
设铁路、矿务、医学等专门学堂
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留学等建立新式军队
按新法练兵、装备新武器
增强海军实力,添造兵船近代教育发展追赶现代军事
增强国防力量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点⒈相同点:
⑴外部环境:
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民族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
⑵改革内容: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
⑶性质: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⑷历史趋势:
都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点⒉不同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点⒉不同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点⒉不同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点⒉不同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点⒉不同点:世界各国近代化的多样性1.英国、 法国、 美国通过革命的途径比较早的走上近代化道路
2.德、意、通过统一战争;俄国、日本通过改革的途径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发展部充分)。并且这些国家内部资源,市场有限,走了一条对外扩张的发展之路,军国主义十分明显
3.中国走了改革与革命并举的近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