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针对性训练 第一章B
一、选择题
1.(2023 衡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下列诗句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冰 B、白玉为堂金作马
C、沉舟侧畔千帆过 D、山寺桃花始盛开
2.配制10%的稀硫酸并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部分操作如下,其中操作规范的是( )
A、倾倒液体 B、滴加液体 C、测定溶液的pH D、加热液体
3.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如图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的颜色变化。下列所加物质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A、①酚酞试剂 B、②铁 C、③氧化锌 D、④氢氧化镁
4.(2023 荆州)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
A、加氢氧化铜固体生成蓝色溶液
B、加入镁粉,没有气体生成
C、测得该溶液的pH=7
D、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5. 稀盐酸、稀硫酸以及其他的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就是酸的通性。下列有关稀盐酸的实验中,不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 )
A、NaOH B、AgNO3 C、Fe粉 D、CuO
6. 鱼胆弄破后,会使鱼肉粘上一种叫胆汁酸(是难溶于水的酸),使鱼肉变苦、要消除这种苦味,下列溶液最适宜用于冲洗的是( )
A、食盐水 B、醋酸 C、纯碱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7. 常温下,下列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CaO→Ca(OH)2 B、CO2→Na2CO3
C、BaSO4→BaCl2 D、HNO3→KNO3
8. (2023 黑龙江)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号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脱离空间站 B、自由下落 C、外壳烧蚀 D、打开降落伞
9. 在①硫酸②氯化铁③碳酸钾三种物质中,跟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能表现出不同碱之间相似性质的组合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0.如图甲某同学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生反应,图乙是该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下列关于酸和碱反应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图中酸碱反应结束后,溶液pH=0 B、酸碱反应的实质是H++OH﹣=H2O
C、酸和碱的质量需相等才能发生反应 D、酸碱反应的实质是Na++Cl﹣=NaCl
11.向装有一定量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至过量,如图所示图象表示烧杯中各物质质量的变化与所加入的稀盐酸质量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12.小金同学从实验室中找出了如下五种化肥:硫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硝酸钾、尿素[CO(NH2)2],他选其中的两种氮肥,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硝酸钾是复合肥
B、Ba(OH)2溶液能够把硫酸铵、氯化铵、硫酸钾鉴别开来
C、小金选择的两种氮肥是硫酸铵和碳酸氢铵
D、适量施用硫酸铵或碳酸氢铵后都能够使植物茎叶茂盛、叶色浓绿
13.滴有酚酞的Ca(OH)2溶液与下列各物质恰好完全反应仍显红色的是( )
A、稀H2SO4 B、CuCl2溶液 C、CO2 D、Na2CO3溶液
14.稀盐酸、稀硫酸以及其他的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就是酸的通性。为了验证酸的通性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①无明显现象
B、试管②能验证酸的通性
C、将试管③中的铁粉换成铜粉也能验证酸的通性
D、试管④中的溶液变红
15.(2023 广安)某溶液中的溶质可能含有HCl、Na2CO3、H2SO4、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样品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稀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的质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已知: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溶液中一定没有H2SO4,可能有Na2CO3
B、b点产生的沉淀为BaCO3和Mg(OH)2
C、a、b两点之间对应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D、c点对应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
二、填空题
16.(2023 河南)为了探究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发生化学反应,某化学小组向滴有几滴酚酞溶液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他们通过溶液颜色的变化,得出了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溶液颜色的变化过程为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7.松花蛋(俗称“皮蛋”)是温州人爱吃的美食,项目小组利用生石灰(CaO)、纯碱(Na2CO3)、食盐(NaCl)、黄土等粉末材料将鸭蛋加工成松花蛋。
(1)从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自制的粉末材料属于______。
(2)将水和粉末材料搅拌,隔着手套感觉到热,这是因为生石灰遇水生成熟石灰为放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
(3)小组同学将搅拌后的材料涂抹在鸭蛋表面,静置三周后成功制得皮蛋。查阅资料发现:皮蛋加工主要利用了氢氧化钠使鸭蛋中的蛋白质变性凝固。请写出制作过程中生成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18.小科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硝酸钡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Ba(NO3)2=BaSO4↓+2HNO3
(1)此时溶液的pH______ 7(选填“<”或“=”或“>”)
(2)此反应为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3)如图“●”“o”“△”表示烧杯内溶液中的不同离子,其中的“△”表示____离子。
19.“天宫课堂”上航天员做的泡腾片实验,让同学们再次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泡腾片中含有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科学兴趣小组决定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度及性质进行探究。
(1)用pH试纸测得等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pH为9,碳酸钠溶液pH为11。请写出pH试纸的正确使用方法:________。
(2)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试液变成_____色。
(3)向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并充分搅拌,测得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d点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
20.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白色固体的组成,小科取适量样品按如图流程进行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原白色固体样品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
(2)形成的白色沉淀为______。
21.某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氧化钙、碳酸钠、氢氧化钠、硫酸钠和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多种,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对该固体成分进行研究,如下图所示:
(1)由上述实验过程,可确定一定存在的物质是_______。
(2)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程中放出大量热,能确定存在哪种物质吗?若能,请写出具体物质; 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2.为了验证碱的性质,小科同学做了如图的三个实验。请分析:
(1)实验 1中酸与碱发生反应的证据是_______。
(2)实验结束后,小科将三只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一个烧杯中,静置后得到了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他取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白色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气泡,则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____。
23.某混合物可能由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过滤操作中除了需带铁圈的铁架台、滤纸、玻璃棒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_____。
(2)本实验中加硝酸钡的目的是______。
(3)小龙认为,上述实验设计还存在不足,为了确定原混合物的成分,建议需换用上述实验中的其中一种试剂。试分析该如何换用试剂,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
三、探究题
24.为了除去粗盐中CaCl2、MgCl2、Na2SO4等可溶性杂质,需进行如下操作:①溶解;②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③过滤:④加适量盐酸;⑤蒸发、结晶。【提示:Mg(OH)2、BaSO4、BaCO3难溶于水;微溶物不形成沉淀;Na2CO3溶液呈碱性】
(1)以上操作中所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共有_____个。
(2)操作①、③、⑤要用到同一种玻璃仪器,该仪器在操作⑤中的作用是________。
(3)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操作③所得溶液中含有NaOH。(写出实验步骤和现象)
25.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俗称为“苏打”的碳酸钠后,得知它还有一个俗称为“小苏打”的“兄弟”——碳酸氢钠(化学式NaHCO3),这个“兄弟”的性质是否和它相似?同学们进行了相关探究。
[提出问题]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是否相同?
[设计与实验]
(1)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实验时,两注射器中的稀盐酸同时全部注入试管中,观察_________来判断反应的速率。
(2)将稀盐酸加入碳酸钠溶液时,并没有立即产生气泡,为了寻找原因,小组同学重新设计了实验。分别取等体积、等浓度的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各滴入2滴酚酞,然后逐滴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实验现象如表。
滴入酚酞 逐滴滴入稀盐酸,溶液中的变化
碳酸钠溶液 红色 滴入稀盐酸没有立即产生气泡,溶液颜色:红色→浅红色→无色
碳酸氢钠溶液 浅红色 滴入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气泡,溶液颜色:浅红色→无色
[交流反思]
①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当把稀盐酸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中,没有立即产生气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②分析实验,小组同学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微观示意图,请在图乙②中的虚线框内补全相应微粒符号。
四、简答题
26.(2023·绍兴)在探究酸、碱性质时,小敏的操作过程如图甲所示,烧杯中固体质量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稀盐酸后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
(2)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_________。
(3)c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
(4)通过计算得出d点坐标。
27.管道疏通剂的主要成分是NaOH和Na2CO3,小温为了测定其中NaOH和Na2CO3的含量,所用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取20克样品放入锥形瓶,将400克9.8%的稀硫酸平均分4次加入锥形瓶中,实验过程中称得装置总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其它成分不与硫酸反应)、Na2CO3与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 Na2CO3+H2SO4 = Na2SO4+H2O+CO2↑
加稀硫酸前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稀硫酸质量/g 0 100 100 100 100
装置总质量/g 70 170 268.9 367.8 467.8
(1)稀硫酸分4次加入到锥形瓶中,判断样品反应完全的依据是_________。
(2)第二次加入稀硫酸后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3)计算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C B C C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D A C
二、填空题
16.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HCl+NaOH=NaCl+H2O;变小
17.(1)混合物
(2)化合反应
(3)Ca(OH)2+Na2CO3=CaCO3↓+2NaOH
18.(1)< (2)复分解 (3)NO3-(硝酸根)
19.(1)用洁净的玻璃棒沾取待测试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2)红
(3)NaCl、HCl
20.(1)硫酸铜 (2)碳酸钡
21.(1)碳酸钠 (2)不能,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于水都会放出大量热。
22.(1)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Mg2+、Ba2+
23.(1)漏斗和烧杯
(2)检验原混合物中是否含有硫酸钠
(3)把稀盐酸换成稀硝酸,防止盐酸中的氯离子对检验氯化钠产生干扰
三、探究题
24.(1)6
(2)搅拌,使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滴飞溅
(3)取少量操作③所得溶液,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或(CaCl2 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③所得溶液中含有NaOH。
25.(1)气球膨胀快慢
(2)①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
②
四、简答题
26.(1)固体逐渐消失,溶液显蓝色
(2)HCl+NaOH=NaCl+H2O
(3)NaCl、CuCl2
(4)d点的纵坐标为生成Cu(OH)2沉淀的质量,横坐标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最大沉淀量产生时所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之和。设d点坐标为(P,Q),ab段消耗盐酸溶液质量为x,生成氯化铜质量为y;bc段消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cd段消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n,生成沉淀质量为Q。
CuO+2HCl=CuCl2+H2O
80 73 135
12克x×7.3% y
==
x=150克 y=20.25克
HCl + NaOH=NaCl + H2O
36.5 40
50克×7.3% m×16%
=
m=25克
CuCl2 + 2NaOH=Cu(OH)2↓+ 2NaCl
135 80 98
20.25克 n×16% Q
==
n=75克 Q=14.7克
P=m盐酸+m =200克+25克+75克=300克
答:d的坐标为(300,14.7)
27.(1)再次加入稀硫酸,电子天平读数不再减小(再次加入稀硫酸,溶液中不再冒气泡。)
(2)刚开始无现象,过一会产生气泡。
(3)解:分析数据可知,第二次实验时NaOH反应完全,Na2CO3还没反应完。
第二次反应产生的CO2质量为(170g+100g)-268.9g=1.1g
设第二次与Na2CO3反应的硫酸质量为x。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98 44
x 1.1g
=
x=2.45g
设样品中含NaOH质量为y。
2NaOH+H2SO4=Na2SO4+H2O
80 98
y (200g×9.8%)-2.45g
=
y=14g
×100%=7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