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6 14:1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三篇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一篇是略读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花的学校》是散文诗,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童真书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深厚的感情;《不懂就要问》通过孙中山小时候向私塾先生提问的故事,让学生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词句,注意文中的特殊表达,将自主学习与相互交流结合起来,从课内阅读往课外阅读拓展。对习作部分,教师要找准定位,重在让学生“体会习作的乐趣”,有兴趣写,有信心写,应尽量设计新颖有趣的课堂教学形式,引领学生以比较轻松的状态进入习作学习,实现与二年级写话的自然衔接、平稳过渡。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学校生活 2.单元知识结构: 本组教材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三篇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一篇是略读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花的学校》是散文诗,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童真书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深厚的感情;《不懂就要问》通过孙中山小时候向私塾先生提问的故事,让学生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背诵或默写诗文片段,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具有新鲜感的词句,融人情境,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能发挥自己的想象体会诗词意境,感受祖国文字的优美。 ②语言运用:让学生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唤醒其生活经验,积累并加工生活素材;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所学方法,写作并修改习作。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③思维能力: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积累活动体验。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 ④审美创造:让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间的团结友爱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并能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间的团结友爱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型:新授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②语言运用: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会写“早晨、穿戴”等16个词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③思维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进一步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 ④审美创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所小学的特别。
思政元素:学生自尊自重,自信自强,尊重他人
学习重点难点: 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单元导读,发现“新鲜” 聚焦“单元导语”。 2.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课件出示图片: 1.课件出示三年级教材封面(上册)、对应目录、某个单元的内容。 2.介绍篇章页:每个单元课文开始前多了一页,这一页叫“篇章页”。 3.说一说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4.交流:你认为什么是“新鲜感”? 5.揭示课题:让我们走进第1课,切实体验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有哪些,它们“新鲜”在哪里。(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1.学生对比三年级教材,说说自己的发现。 2.学生自由读篇章页的内容和谈体会。 3.默读篇章页上半部分的句子后说一说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4.画出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要求后,交流:什么是“新鲜感”。 5.齐读课题两遍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活动意图: 三年级开始,教材编排体例与一、二年级有很多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单元导语”的出现。关注篇章页的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生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 2.提问:同学们,文中哪些词语让你觉得有新鲜感? 3.说说你对傣族,景颇族,阿昌族,  德昂族这些民族的了解。请学生欣赏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 4.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5.请学生分类认读识记以下词语。 6.提问并小结:说说为什么大家都认为这些词语有新鲜感。 7.文中这些短语是否也能给你带来新鲜感? 8.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9.小结:除去没见过的词语,熟悉的词语进行新的组合,也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新鲜的感受。 10.请生再读课文,想一想:这所学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11.小结: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上学路上、上课、下课) 学生活动: 1.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 2.学生学习“新鲜”的字词,说说文中哪些词语让他觉得有新鲜感。 3.学生说说他们对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这些民族的了解。欣赏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 4.学生谈一谈他们还知道的少数民族。 5.学生分类认读识记词语,每个齐读两遍。 6.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认为这些词语有新鲜感。 7.学生认读词语: 说一说这些短语的新鲜感表现在哪里? 8.学生面向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9.生听教师小结后发表自己对具有新鲜感的词语的认识。 10.生再读课文,交流这所学校给他留下的印象,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11.生再次默读课文后明确课文是按照上学路上、上课、下课的顺序叙述的。
活动意图: 三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有意识地归类整合后,再进行教学。教学时鼓励学生运用一、二年级学到的识字方法,灵活识字,多元识字。此环节除随文识字外,着力于体现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明晰:有新鲜感的词语可以是以前没见过的词语,也可以是熟悉的词语因为新的组合,而带来的新鲜感受。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的生字 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册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
6.板书设计: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坪坝  绒球花  绚丽多彩  孔雀舞  摔跤  边疆  凤尾竹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型:新授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边疆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 ②语言运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③思维能力: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进一步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 ④审美创造: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思政元素: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学习重点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 复习巩固,以旧引“新” 1.回顾旧知:认读上节课学习的有新鲜感的词语。 2.说说上节课里的收获。 3.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旧知。 2.组织学生说说上节课里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得,可以是词句,也可以是排比的表达方式,更可以是对这所学校的特色的认知等。) 3.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在作者眼中,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它的可爱体现在上学路上景色的美丽,体现在孩子们虽然穿戴不同,但是都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祖国。“当,当当!当,当当!”听,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这节课里,让我们跟着这些孩子的脚步,到这所学校里走一走,看一看吧! 学生活动: 1.学生认读上节课学习的有新鲜感的词语。 2.学生说说上节课里的收获。 3.再读课文,学习新课。
活动意图: 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回顾旧知,不仅能很好地强化训练点,更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夯实知识,训练能力。
环节二: 精讲细品,读悟得法 1.整体感知全段。 2.学习“上课时”。 3.学习“下课后”。 4.指导朗读。
教师活动: 1.请生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分了几个方面来叙述这所小学的“可爱”?(板书:上课时,下课后) 2.学习“上课时”。文中从哪里到哪里都是讲上课时的情景的呢?课件相机出示“上课时”的句子: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3.指名读这一部分,其他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 4.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习生字“读”,“静”,“停”。(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后,练习书写) 5.作者是怎么体现这种可爱的呢?自由读一读,小组合作讨论讨论,在相关的句子下画上记号。 6.小组汇报交流,说说哪些地方让你发现了“安静”也很可爱? 7.课件出示句子,学习表达:“山林里的朋友”指谁?对比读下面这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朗读后,悟出表达的新鲜:可以用拟人的手法举例子写出上课时的特点——安静,这样写也能给人带来新鲜感,让大家感受更深刻。 8.学习“下课后”。文中从哪里到哪里讲的是下课后的情景的呢?课件相机出示句子: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 9.相机学习“孔”“雀”,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后,练习书写。随文识记生字“摔”“跤”。 10.指导学生回忆学习“上课时”的方法,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这一部分。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你所想的画面的特点。 11.检查自学效果。点名汇报自学情况,相机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紧紧抓住下课后的“热闹”这一特点,然后结合山林里的动物来表达,生动又有趣。 12.小结: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作者叙述时都抓住了事物的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表达方法来叙述,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3.指导男女生合作读好这一个自然段。 学生活动: 1.生默读第3自然段,交流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分了几个方面来叙述这所小学的“可爱”。 2.学习“上课时”。用笔画一画,文中从哪里到哪里都是讲上课时的情景的。 3.请个别学生读这一部分,其他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 4.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学习生字“读”,“静”,“停”学生多种方法识记后,练习书写。 5.生说一说作者是怎么体现这种“安静”的可爱的。自由读一读,小组合作讨论讨论,在相关的句子下画上记号。 6.小组汇报交流。 7.学生学习表达:“山林里的朋友”。说说对这两段话的发现。 8.学习“下课后”。生读句子: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理解下课后的开心和热闹。 9.学习“孔”“雀”,用多种方法识记后,练习书写。随文识记生字“摔”“跤”。注意“摔”的写法。 10.学生用学习“上课时”的方法,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这一部分。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11.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2.听教师小结。学习写作方法。 13.男女生合作读好这一个自然段。
活动意图: 精读课文重视以读代讲,以读促悟,通过默读、比较读,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一次次的不同层面的建构,展开合理的想象,从中悟出表达的方法,可谓“得言、得意、得法”。同时,随文识字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识字要求,此处结合文本合理地穿插识字教学,让识字教学落到了实处。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的生字 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
6.板书设计: 1.大青树下的小学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 花的学校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能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等情景。 ②语言运用:认识“荒、笛”等4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假”,会写“落、荒”等13个字,会写“阵雨、荒野”等12个词语。。 ③思维能力: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④审美创造:借助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思政元素:爱祖国就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
学习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课文的意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象。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单元导读,发现“新鲜感的词句” 1.聚焦“新鲜感的词句”。 2.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课件出示图片: 1.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2.你们知道吗?我们有学校,花儿也有学校,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花的学校》 课件出示: 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及新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析多音字“假”;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3.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4.学会和同伴交流学习收获,在相互检测、交流、评价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并能将获得的经验应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去,逐步学会学习。 5.揭示课题:让我们走进第2课,切实体验课文中新鲜感的词语(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让学生聊聊自己最熟悉的校园,引出花的学校,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使用“  ”标画生字新词;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用“  ”画出有新鲜感的语句;尝试读懂课文内容,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用“?”把没弄懂的内容作上标记。 4.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下面我们就把自己对本课预习的感悟用特定的符号标记出来,在书本上留下思考的痕迹。 5.齐读课题两遍 2.《花的学校》
活动意图: 三年级开始,教材编排体例与一、二年级有很多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单元导语”的出现。关注篇章页的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环节二:初读课文,感知“新鲜感的词语”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紧扣“新鲜感的词语”,分类学习生字新词。 3.再读课文,想一想:这所花的学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教师活动: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 2.提问:同学们,文中哪些词语让你觉得有新鲜感? 3.说说你对荒野 口笛 跳舞 狂欢 罚 衣裳 扬起 双臂 能够 放假 落下 互相的理解 4.你还知道哪些识字方法? 5.请学生分类认读识记以下词语。 6.提问并小结:说说为什么大家都认为这些词语有新鲜感。 7.文中这些短语是否也能给你带来新鲜感? 2.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诗歌的语言好美,花儿好可爱!) 8.小结:除去没见过的词语,熟悉的词语进行新的组合,也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新鲜的感受。 9.请生再读课文,想一想:这所花的学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10.小结: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学生活动: 1.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 2.学生学习“新鲜”的字词,说说文中哪些词语让他觉得有新鲜感。 3.学生说说他们对荒野 口笛 跳舞 狂欢 罚 衣裳 扬起 双臂 能够 放假 落下 互相的理解以及如何认识这些字? 4.①加一加。如“艹+洛=落”“犭+王=狂”。 (2)反馈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同桌互评自己练写的生字。 要求:一看写正确了吗,二看写规范了吗,如有写得不正确或者不规范的字,要圈出来。 5.学生分类认读识记词语,每个齐读两遍。 6.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认为这些词语有新鲜感 7.学生读一读句子 8.学生面向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9.生听教师小结后发表自己对具有新鲜感的词语的认识。 10.生再读课文,交流这所花的学校给他留下的印象。
活动意图: 三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有意识地归类整合后,再进行教学。教学时鼓励学生运用一、二年级学到的识字方法,灵活识字,多元识字。此环节除随文识字外,着力于体现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明晰:有新鲜感的词语可以是以前没见过的词语,也可以是熟悉的词语因为新的组合,而带来的新鲜感受。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的生字 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册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
6.板书设计: 2 花的学校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花的学校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等情景。 ②语言运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③思维能力: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进一步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理解“花的学校”的特别。 ④审美创造: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春夏秋冬的变化}。思政元素:民族团结一家亲学习重点难点: 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 复习巩固,以旧引“新” 1.回顾旧知:认读上节课学习的有新鲜感的词语。 2.说说上节课里的收获。 3.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旧知。 2.组织学生说说上节课里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得,可以是词句,也可以是拟人的表达方式) 3.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掌握了生字词,那么能读好课文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要求: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正确、流利,练练难读的地方,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 1.学生认读上节课学习的有新鲜感的词语。 2.学生说说上节课里的收获。 3.再读课文,学习新课。活动意图: 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回顾旧知,不仅能很好地强化训练点,更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夯实知识,训练能力。 环节二: 精讲细品,读悟得法 1.整体感知全段。 2.指导朗读。教师活动: 1.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它们的学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花的学校》。 2.默读课文,读文质疑 3.指名读这一部分,其他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 4.你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会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逐步解决。你们知道吗? 5.作者是怎么体现这种拟人的呢? 6.小组汇报交流 7.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8.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急急忙忙) 9.小结:想一想在花的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生动。 10.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 1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学生活动: 1.花儿真“漂亮”,想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他们。 2.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3.请个别学生读这一部分,其他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 4.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 5.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 6.学生学习表达:“山林里的朋友”。说说对这两段话的发现。 7.刷刷,沙沙,呼呼。。。。。。 8.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9.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10.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1.听教师小结。学习写作方法。 活动意图:  小练笔是在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了解本课的学习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借助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的生字 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册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6.板书设计: 花的学校 花的孩子
坪 荒野 口笛 跳舞 狂欢 罚 衣裳 扬起 双臂 能够 放假 落下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3*不懂就要问 课型:新授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②语言运用:认识“诵、例”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③思维能力: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④审美创造: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思政元素:思政元素:对社会主义的认同
学习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课文前学习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把“不懂就要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和重要的学习方式。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单元导读,发现“新鲜感的词句” 1.聚焦“新鲜感的词句”。 2.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图片: 2.简介伟人,导入课文。 3.出示课件(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4.大家认识这位伟人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5.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学习生活的课文。 6.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齐读课题) 课件出示: 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及新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析多音字“假”;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学生活动: 1.由伟人画像和生平事迹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直接对课文的主人公有初步的了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他的事迹。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使用“  ”标画生字新词;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用“  ”画出有新鲜感的语句;尝试读懂课文内容,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用“?”把没弄懂的内容作上标记。 4.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下面我们就把自己对本课预习的感悟用特定的符号标记出来 5.在书本上留下思考的痕迹。 6齐读课题两遍 不懂就要问
活动意图: 三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有意识地归类整合后,再进行教学。教学时鼓励学生运用一、二年级学到的识字方法,灵活识字,多元识字。此环节除随文识字外,着力于体现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明晰:有新鲜感的词语可以是以前没见过的词语,也可以是熟悉的词语因为新的组合,而带来的新鲜感受。
环节二:初读课文,感知“新鲜感的词语”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紧扣“新鲜感的词语”,分类学习生字新词。
教师活动: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 2.提问:同学们,文中哪些词语让你觉得有新鲜感? 指名回答。课件相机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3.说说你对的理解 4.你还知道哪些识字方法? 5.请学生分类认读识记以下词语。 6.提问并小结:说说为什么大家都认为这些词语有新鲜感。 7.文中这些短语是否也能给你带来新鲜感? 8.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鼓励学生提问呢? 9.孙中山在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表现出他的什么精神?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课文是怎样来写的? 10.小结: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学生活动: 1.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 2.学生学习“新鲜”的字词,说说文中哪些词语让他觉得有新鲜感。 3.学生说说他们对 的理解以及如何认识这些字? 4.①加一加。②换一换。 ③猜谜语。 ④扩展组词(2)反馈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同桌互评自己练写的生字。 要求:一看写正确了吗,二看写规范了吗,如有写得不正确或者不规范的字,要圈出来。 5.学生分类认读识记词语,每个齐读两遍。 6.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认为这些词语有新鲜感。 7.学生读一读句 8.学生面向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9.生听教师小结后发表自己对具有的认识。 10.生再读课文,交流不懂就问给他留下什么启发。
活动意图: 有新鲜感的词语可以是以前没见过的词语,也可以是熟悉的词语因为新的组合,而带来的新鲜感受。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的生字 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
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习作--猜猜他是谁 课型:新授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能选择一两点特别的地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 ②语言运用:能注意写一段话时开头空两格 ③思维能力:结构要求完整 ④审美创造:认真听别人讲话,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同时把要讲的话说清楚、明白,然后写下来。
思政元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2.学习重点难点: 能够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学会抓住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对人物进行描写。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单元导读,写一写“猜猜他是谁” 1.知道怎么选择同学最有特点的地方进行介绍,尝试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 2..能注意格式,写一段话时开头要空两格。
教师活动: 1.游戏导入,情境互动。 出示课件1: 2.出示课件2: 3.出示课件 4.例文:她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儿。小巧玲珑的瓜子脸,明亮的大眼睛,又浓又黑的眉毛自然率性,俏皮的樱桃小嘴微微上扬。她就是我们班的“表演明星”。 她的表演技术可谓一流,她跳舞时婀娜多姿,主持时妙语连珠,演小品时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演讲时镇定自若。她是当之无愧的“表演明星”。同学们一定已经猜出她是谁了吧! 5、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 荷花。 2.猪八戒。 3.生:因为这句话里没有描述出人物的特点...... 4.学生继续观察被介绍的同学,也可以请本人说一说自己的外貌特点。 5.请每组推荐的一位同学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活动意图: 通过四人小组猜一猜、全班猜一猜的游戏活动,学生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表达、欣赏、完善习作,在真实的体验中体会习作的乐趣,消除习作的畏惧情绪,明白修改的意义,培养自主修改的意识。
环节二:推荐一篇习作参加班级“猜一猜”的游戏
教师活动: 1.游戏导入,情境互动。 做猜谜语游戏。 出示课件1:   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 师: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读读下面的句子,猜猜所描写的人物是谁。 3.出示课件4:   4.她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儿。小巧玲珑的瓜子脸,明亮的大眼睛,又浓又黑的眉毛自然率性,俏皮的樱桃小嘴微微上扬。她就是我们班的“表演明星”。 她的表演技术可谓一流,她跳舞时婀娜多姿,主持时妙语连珠,演小品时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演讲时镇定自若。她是当之无愧的“表演明星”。同学们一定已经猜出她是谁了吧! 5、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 1.荷花。 荷花是粉色的,就像一个穿粉红衫的小姑娘,荷叶就像一条绿色的小船。所以,谜底是“荷花”。 2.生:因为这句话里有“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他还“提一柄九齿钉耙”。猪八戒就是这样的。 3.生:猜不到。 生:因为这句话里没有描述出人物的特点。 ...... 4.学生继续观察被介绍的同学,也可以请本人说一说自己的外貌特点,师生共同修改。 5.请每组推荐的一位同学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活动意图: 通过讨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发表见解、倾听发言、收集资料和口语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用游戏 “热身”,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倾听、思考和表达,消除学生对习作课的畏惧感,并产生表达的愿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的生字 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册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
6.板书设计: 习作-猜猜他是谁 题目 格式 内容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新授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边疆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 ②语言运用:“词句段运用”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发现成语特点、朗读句子、给兴趣小组取名字。“发现成语特点”部分编排了两行具有新鲜感的形容人的并列式成语。“朗读句子”部分列举了课文中的3个句子,通过朗读练习和交流,学会抓住关键词读好句子,学习运用恰当的语气朗读。 ③思维能力: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特点。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④审美创造: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思政元素:三个白皮书
学习重点难点: 梳理本单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内外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其感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 1.交流平台 2.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学生交流汇报。 4.词句段运用。 课件出示成语: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 口干舌燥 5.指名读,齐读。 6.理解词语大概意思。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中的句子,学生自读。 课件出示: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2)教师出示“交流平台”的句子,学生朗读并各抒己见(教师及时点评,并给予指导。) (3)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学生摘抄、欣赏句子。 (4)课件出示成语: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 口干舌燥 (5)指名读,齐读。 (6)说说自己对哪些成语不理解,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7)说说这些成语都有什么特点,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8)学生再次齐读成语,想象成语所描写的人物形态。 (9)想一想自己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教师补充,课件出示: 眉飞色舞、垂头丧气、手舞足蹈…… (10)练习句子的朗读。 (11)平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句子的意思呢 (边读边想象画面、把部分字词的读音加重。) (12)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这三段话。 (13)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第一段话中的“真的”“地下”、第二段话中的“一点儿”、第三句中的“不懂就要问”分别是朗读时要强调的重音。 (1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话。注意强调句子中的几个词语的朗读重音。学生齐读句子。 学生活动: (1)教师可出示几组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的句子,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行欣赏。 (2)学生说出这两个句子的“新鲜感”在何处?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与例句进行比较归类,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4)学生读词(边读边想象画面、把部分字词的读音加重。) (5)指名读,齐读。(学生读准字音,注意易错字) (6)说说自己对哪些成语不理解,全班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学生加深印象。 (7)学生能说出这些成语都有什么特点,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每个人都要参与。 (8)学生再次齐读成语,根据自身理解以及教师点拨能想象成语所描写的人物形态。 (9)根据平时课下积累,想一想自己还知道描写人物形态的成语,并结合 理解能运用到平常生活中与写作。 (10)练习句子的朗读。(在练习时根据我们平时朗读的方法来读这些句子。) (11)边读边想象画面、把部分字词的读音加重。 (12)想想怎样朗读才能准确表达出句子的意思。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读。 (13)第一段话中的“真的”“地下”、第二段话中的“一点儿”、第三句中的“不懂就要问”分别是朗读时要强调的重音。 (14)注意强调句子中的几个词语的朗读重音。学生齐读句,读出感情。
活动意图: 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观察思考与交流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初步感悟了词语的特点以及句子朗读情感的处理技巧,并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地体会了词句的特点,进而提升了语言积累的有效性,也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的生字 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册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
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字词学习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新授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边疆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 ②语言运用:“词句段运用”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发现成语特点、朗读句子、给兴趣小组取名字。 ③思维能力: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特点。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④审美创造: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思政元素:24字方针
学习重点难点: 梳理本单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内外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其感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 1.课件出示课本上几个兴趣小组的名字,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归纳取名字的要点。
教师活动: 篮球侠 巧手剪纸组 鲲鹏航模队 探索者小队 黑白棋社 (1)自由朗读这些兴趣小组的名字。 (2)分别说一说这些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是什么。 (3)你觉得这些名字取得好不好?你最喜欢哪个名字,为什么? (4)观察这些范例,我们就知道了: 要包含该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如“篮球”“剪纸”“航模”“探索”等。 (5)个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出活动的特点,如“巧手剪纸组”“鲲鹏航模队”“黑白棋社”,“巧手”“鲲鹏”“黑白”三个词就抓住了活动特点,又有寓意。如“篮球侠”中,一个“侠”字给篮球活动加入了一些武侠元素,更能让人热血沸腾;“探索者小队”中的“探索者”将天文爱好者的本质写了出来,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6)示例:天籁之音合唱团、飞燕舞蹈社、烛光诗社、丹青雅阁…… (7)交流平时积累的古诗,引出《所见》 (8)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教师正音并指导识字方法。 (9)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注意读好重音、停顿。 (10)汇报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指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 牧童坐在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11)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古诗描绘的情境,引导学生用牧童的口吻说一说事情的经过。 (12)袁枚(1716—1797) 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13)在理解和想象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和同桌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活动: (1)自由朗读这些兴趣小组的名字,读准字音,可同桌互读。 (2)分别说一说这些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是什么,根据小组名字来猜出这些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 (3)你觉得这些名字取得好不好?你最喜欢哪个名字,为什么?(学生说出这些名字好在何处,说出自己喜欢的小组名字,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4)观察这些范例,我们就知道了:要包含该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如“篮球”“剪纸”“航模”“探索”等。(学生能通过老师所总结的发现名字特点,明白取兴趣小组的名字时别人也能一眼看出小组的活动内容) (5)学生抓住特点,取一个兴趣小组名字,概括其中寓意,能让别人一听就知道这个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并能激发别人的兴趣。 (6)学生取好自己兴趣小组名字后,进行全班交流,告诉同学自己取这个名字原因,并能在老师的示例中找到自身灵感并加以修改,修改之后和同桌继续进行交流。 (7)交流平时积累的古诗时,能准确说出该古诗名字、作者等内容,进行一个巩固练习。 (8)学生在自由读古诗时,借助拼音,把难读的字读准确,读流利。 (9)根据老师的范读之后再次纠正自己易读错的音,并根据老师划分好的节奏,读好其中重音与停顿。 (10)根据文中注释再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大概内容,并和同桌交流,再根据老师的点拨之后再次梳理自己所说的诗歌大意。(11)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古诗描绘的情境,用牧童(第一人称)的口吻说一说事情的经过,说出内容大致与诗意相差不大,加强对这首古诗的印象。 (12)学生通过老师的简介,大概去了解诗人,加深对本首古诗印象。 (13)在理解和想象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该古诗的作业。
活动意图: 学语文,用语文。利用学生身边常见的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辩证思考得出结论,这就是语文课堂上必要的、语文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发现:语文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的生字 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册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