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6 11:5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沁园春 长沙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词,了解作者及词的常识,同时能熟练朗读整首词。
2、通过学习全词,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感受词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词的常识,熟练朗读整首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便学过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另一首大气磅礴的词——《沁园春·长沙》,一起来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通过学习本词,了解作者及词的常识,同时能熟练朗读整首词。
2、通过学习全词,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感受词中的情感。
三、阅读教材,找出三点(2分钟)
阅读课本P2——P3页中内容,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怎样的情感基调?
四、紧扣教材,自学指导(6分钟)
(一)1、(1)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中国现代伟大的( )、( )家、( )家、( )家、( )家、( )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2)词源于( ),盛于( ),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 ”)。可以分上下两段,叫(“ ”)或(“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 )。
读准字音字词,划分节奏并有感情的朗诵。
提示:1.用红笔将注释中的拼音在原文中标出 2.将难写、易错的字词用红笔圈出来。
(二)(6分钟)
1、本词以词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2、这首词上下两阕各描写了两幅画面,你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3、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五、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一)1、(1)作者简介: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中国现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者,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背景资料: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
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军阀赵恒锡再次通缉毛泽东。在长沙停留期间,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文体知识:词源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按结构来分,有得分一段,称为 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划分节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二)
1、 立、看、怅、问、忆
2、上阕:“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下阕:“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下阙“忆”字领起八句。
六、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本节课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了解了毛泽东和词的相关知识,并且熟读了文章,明确了本首次共描绘了“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幅图,接下来,大家将本节课知识点构建成思维导图。
独 湘 橘
看 层 漫 百 鹰 鱼 万
怅 问 谁
携 忆
恰 风 书 挥 指 激 粪
曾 到 浪
七、整理知识,理解记忆。
画面: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湘江秋景图”
情感: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八、当堂训练,巩固应用。(12分)
1、《沁园春 长沙》中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的诗句:
2、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3、“恰”字,统领的诗句:
明确答案:(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九、教学反思
1沁园春 长沙(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全词,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通过鉴赏词的内容,能感受词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词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这首词共描绘了几幅图?
上节课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内容,这节课来探究词中所蕴涵的深层次内涵。(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三、紧扣教材,自学指导一(8分钟)
1.在上阕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用词中的三个字概括其特点。
2.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的“湘江秋景图”的?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的表格。
写景语句 观察角度 写景分析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远景、静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3、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上阕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并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按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相关语句 关键词 效果分析
万山红遍 万、遍 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 竞自由
上阕最后三句以“大地”为意象,写出其“苍茫”“寥廓”“沉浮”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5分钟)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词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2.“同学少年”有着什么样的形象?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相关语句 形象特点
“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回答了什么问题?)
4、这首词的上、下阕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四、展示交流,精讲点拨一
1、(1)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2)特点:“竞自由”
2、
写景语句 观察角度 写景分析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远景、静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近景、动景
鹰击长空 仰视 高景、动景
鱼翔浅底 俯视 低景、动景
3、
相关语句 关键词 效果分析
万山红遍 万、遍 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 遍——红之广,写出了红得广阔,红得彻底
层林尽染 层、染 层——林之密; 染——拟人手法,写出了秋景红色之深
漫江碧透 碧、透 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 透——写出了湘江之水清澈见底的特征
百舸争流 争 争——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鹰击长空 击 击——飞之矫健,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展翅翱翔,迅猛有力的矫健身姿
鱼翔浅底 翔 翔——游之轻快,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万类霜天 竞自由 竞 竞——有力地突显出万物蓬勃的生命力
4.
诗人发出了谁来主宰这沉浮未定的苍茫大地(即世界)的追问,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二)
1.在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自然过渡到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自然,衔接也精妙。
2.
相关语句 形象特点
风华正茂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4.系:情与景、问与答
(1)情与景:上阕写景;下阕写情。情景交融
(2)问与答:上阕中面对蓬勃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
下阕回答上阙问题,即革命青年主宰世界。
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通过这两节课对《沁园春.长沙》的学习,我们明白了理解诗词要从意象着手,再通过寻找意象的特点明确其运用的手法,最后再总结本诗情感特点。
七、整理知识,理解记忆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和早读,两分钟时间熟悉,抽人背诵。
八、当堂训练,巩固运用(25分)
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下面七句,描绘了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下文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解析:A “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错误,开头三句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
2、比较鉴赏《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10分)
相同点:
1、情与景:二者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描绘景色,下阕抒发雄心壮志。《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湘江秋景图”,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沁园春·雪》上阕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2、结构上:格式相同,都很豪放,意气风发
3、表现手法:对比手法。《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角度的比较(俯仰、远近、动静)。《沁园春·雪》中古今人物的对比,秦皇汉武、唐总宋祖、成吉思汗与当代革命青年。
不同点:
1、表现手法:《沁园春·长沙》用对比手法来写长沙深秋景色;《沁园春·雪》用拟人手法来写北国的雪景。
2、内容主旨:《沁园春·长沙》写了橘子洲广阔壮美的秋景,表现了毛泽东的远大志向;《沁园春·雪》赞美了北方壮美的雪景,表现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虽然各地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形势大好,但毕竟共产党刚成立不久,反动势力北洋军阀乃至国民党的力量十分强大,毛泽东在党内的影响力还比较小,所以这时候写出来的词相对于1936年写的《沁园春·雪》而言,显得没有那么的大气磅礴,感情也没有那么波澜壮阔。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