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芣苢》《插秧歌》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6 12:3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经 芣苢》《插秧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3、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复习导入,出示课题。
提问:新闻评论的特点。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陶铸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劳动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又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劳动之美,劳动之于人类的特殊意义,已经散见于世界各民族的不同表达中。今天,让我们走进中华古诗词库,领略古人劳作的场景。(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3、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三、阅读教材,找出三点 (2分钟)
阅读教材书P53-54页中的内容。整体感知:
展开想象,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紧扣教材,自学指导一
阅读《导学案》,了解《诗经》名称的由来、分类、艺术风格,并完成题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篇。《诗经》编定是在春秋时期。在先秦时代,称作“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始称为《诗经》。按照音乐分为( ),( ),( )。表现方法为( ),( ),( )。语言以( ),杂用三、五、七、八言。
2.诵读《芣苢》,疏通字词,读出节奏感。
3.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芣苢》。
(二)(4分钟)
1、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字( ),号( ),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乡椪塘村)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 )"。
因宋光宗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 、 、 )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2、借助课下拼音和注释,诵读诗歌并翻译。
五、展示交流,精讲点拨一。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编定是在春秋时期。在先秦时代,称作“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始称为《诗经》。《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艺术特点:(1).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以四言句式为主,杂用三、五、七、八言。
2.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一把一把采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采”“有”,是对采集的一般性描述。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小芣苢,“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两个简单的字不仅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还使人想象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具体描写用裙襟兜取芣苢的动作。“袺”和“襭”两个字写出了人们采摘动作的敏捷灵巧。人们采摘芣苢越来越欢,越来越多,于是用裙襟来兜。
(二)
1、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乡椪塘村)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课堂小结,构建思维导图。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 芣苢》,从中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相关知识,明确了诗经的分类和艺术特点,以及有关杨万里的基本常识。
整理知识,理解记忆。
1、背诵《芣苢》《插秧歌》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编定是在春秋时期。在先秦时代,称作“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始称为《诗经》。《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艺术特点:(1).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以四言句式为主,杂用三、五、七、八言。
八、当堂训练,巩固运用。
《 芣苢》中,写采芣苢时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
《 芣苢》中,写采芣苢时提起衣襟兜住的两句是---------,-----------。
《插秧歌》中,描写农夫忙着插秧,顾不上休息的两句是---------,-----------。
答案:1、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2、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3、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九、课后反思
《芣苢》《插秧歌》2
教学目标:
1.分析诗歌运用的手法。
2.通过鉴赏诗歌,了解古代劳动场面,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价值。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关注身边平凡的劳动者,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诗歌运用的手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提问:诗经的分类有哪些?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了两首诗歌,这节课深入了解两首诗歌的深层内涵。(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分析诗歌运用的手法。
2.通过鉴赏诗歌,了解古代劳动场面,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价值。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关注身边平凡的劳动者,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三、紧扣教材,自学指导一
1.阅读两首诗,完成下面的表格
诗歌 《芣苢》 《插秧歌》
表现手法
劳动场景
表达情感
思想主旨 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第一首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二)(3分钟)
《芣苢》《插秧歌》描写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他们劳动的欢乐和情趣。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而来。
四、展示交流,精讲点拨一。
诗歌 《芣苢》 《插秧歌》
表现手法 重章叠句 比喻、白描、对话
劳动场景 直接描写,展现了劳动妇女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展现了农忙时节插秧劳作的紧张与艰辛
表达情感 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形象表达了劳动的紧张和辛苦,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思想主旨 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及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人的生活理想: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 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当时作者辞官在家。这首诗展现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通过一家人插秧劳作的场面描写,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3.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二)
(1)采撷之乐。读《芣苢》,仿佛看到在春光中美丽姑娘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漫山遍野的芣苢,姑娘们兴致勃勃一边摘一边唱歌,歌声在田野里回荡。
(2)劳作之乐。《插秧歌》选取日常劳动场景,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在这首诗歌中运用了重章叠唱和民歌的艺术手法,并且知道了鉴赏诗歌学会从炼字炼句的角度思考。
六、整理知识,理解记忆。
背诵两首诗歌
七、当堂训练,巩固运用。
研究显示,中国的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的确,当下的劳动教育是弱化,软化,淡化的。学生“明知劳动而不愿意劳动”,家长“明知该让孩子劳动而舍不得要求”,学校“不敢让学生劳动,不会让学生劳动”。针对此事,你有什么思考,不少于三百字。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