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球和地球仪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2.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用相关的证据说明地球的形状,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掌握地球仪上经纬线以及经纬度的划分,能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地点的位置。
4.知道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能正确判断某一地点所属的半球位置。
基础知识
知识模块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过程 → 推测 →确证 →确证 __________ 地球是球体 地球是球体 地球是球体
图示
说明 古代人凭直觉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__________,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0世纪的地球卫星图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__________。
3.地球平均半径__________千米,最大周长约__________千米,表面积约__________亿平方千米。
知识模块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__________。
2.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代表__________。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亮点,叫__________。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__________,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__________,是地球上的最难点。
3.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__________。
4.人们规定,全球0°—30°为__________地区,30°—60°为__________地区,60°—90°为__________地区。
5.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经线与__________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知识模块三:经线和纬线
纬线 经线
形状 ______。除极点外每一条纬线都自成圆圈 半圆形。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
长度 不相等。从赤道向两极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缩成一点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关系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
知识模块四:经度和纬度
纬度 经度
起始线 赤道(0°纬线) __________(0°经线)
度数划分 从赤道向南和向北,各分90°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
表示符号 南纬(S),北纬(N) 东经(E),西经(W)
分布规律 北纬的度数越向北越大,北极点为90°N;南纬的度数越向南越大,南极点为90°S 东经的度数越向东越大,西经的度数越向西越大
知识模块五:经纬网
1.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__________。
2.在茫茫人海上航行的轮船,在辽阔天空中翱翔的飞机,都可以利用__________来确定位置,方便导航。
三、随堂检测
1.在中学生科普知识交流会上,小向这样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地球是个赤道稍扁两极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C.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D.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2.关于地球仪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仪用不同颜色表示陆地、海洋、山脉等
B.地球仪能直观地表示地理事物
C.地球仪用文字来表示地理事物名称
D.地球仪上地理事物的比例尺可能不一样
读经纬网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①地的坐标是( )
A.(70°N,170°E) B.(70°N,170°W) C.(70°S,170°E) D.(70°S,170°W)
4.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地位于西半球 B.②地位于中、高纬度地区的分界线上
C.③地位于南半球 D.④地位于西半球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因此地球是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A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由此推算出,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2.答案:D
解析: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文字、符号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及特征,形象直观,一目了然,A、B、C正确,不符合题意;地球仪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地球缩小的,所以比例尺是一样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3.答案:C
解析:此图的“S”代表南极,所以①地的纬度是南纬70°。然后旋转地图,使S竖直向下,可以④地→①地,经度向东增大,所以①地的经度是东经170°。因此,图中①地的坐标是(70°S,170°E),C正确。故选C。
4.答案:D
解析:①②③④四地都位于南半球,①②③三地位于西半球,④地位于东半球。②地是南纬60°,位于中、高纬度地区的分界线上,D正确。故选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