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万水千山总是情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文言知识单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万水千山总是情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文言知识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8 10:42: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万水千山总是情 大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次 九年级上册 单元 第二单元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同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 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在语言的形式上契合“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在表达的内容上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并“欣赏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同时,“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并“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时,应关注文言梳理、语言特色、思想情感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分析】
1.诊断测试
请从本单元的文言文中选取一篇,为同学通读全文,梳理大意,并讲解其语言特色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88位学生)
(1)文言梳理:93%的学生能结合注释对本文内容进行翻译,但在存在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地方,翻译不太顺畅。
(2)语言特色:84%的学生讲解仅停留在内容讲解上,缺少语言特色的细致赏析。
(3)思想情感:72%的学生缺少对文言文所表达思想及情感的细致分析。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积累,基本能准确理解文章大意,只对极个别特殊的文言现象缺乏敏锐的感知,但在分析文言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思想感情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具体情况如下:82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93%)能够准确梳理大意,但74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84%)停留在内容讲解上,无法赏析文章的写作手法,63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72%)缺少对文章的深入理解,缺少对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联以及文言文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细致分析。
三、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有文言文学习的积累,但是对文言文阅读的深入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提炼。因此,积累文言知识、赏析写作手法和探究创作情感,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设计说明】
本单元选编了三篇写景记情文言散文,作者借亭台楼阁,抒发了自己的家国情怀、故国之思,其思想和内涵至今仍是中国文化的一座高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进行班级“经典咏流传”活动节目录制为情境,在咏唱经典的过程中诵读、理解和鉴赏本单元《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和《湖心亭看雪》三篇文学经典,感受这三篇写景记游散文的自然之美和人文底蕴,体会作者在写景记游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情感,在传承经典的咏唱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人格和精神品质。
核心任务是举办“经典咏流传”的班级活动,含开场白、设计咏唱脚本、撰写传唱感受。要完成此任务,学生需在理解文义、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对本单元三篇作品熟读成诵,同时,还需阅读相关背景和鉴赏资料,以了解作品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作者借眼前之景、身边之事抒发情感的写法。只有在个人扎实学习,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团队之间积极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经典传唱的任务,成为经典传唱人。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分为三个课段,三个课段之间为递进关系。第一课段为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部分,旨在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义,初步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词汇,熟读成诵,为第二课段奠定基础。第二课段为主体部分,在充分阅读相关背景和评析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撰写开场白、设计海报、诵读脚本、传唱感受等任务,加深对课文内容、主旨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为第三课段以小组为单位的“经典咏流传”核心任务的完成做充分的准备。第三课段为成果展示部分,也是完成核心任务的最终课段。在前两个课段的学习和准备下,学习小组完整呈现包含开场白、咏唱、传唱感受等内容的经典传唱表演,感受《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和《湖心亭看雪》的经典魅力。与此同时,现场评委及观众对表演进行反馈和点评,总结和反思,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经典的感受和理解,提升学生对经典的学习和鉴赏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审美能力。
【单元目标】
一、语言目标
1.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制作个性化文言小卡片,积累三篇课文中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成语、经典名句等,并在写作中能够正确、恰当地使用它们。
2. 学生通过研读,选择三篇文章中的某些句段,感受并分析其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特点。
3. 学生通过对比研读三篇文章,总结写景记情散文的文体特点,并撰写200字的小文段进行分析。
二、思维目标
1.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至少概括2条本单元写景记情散文的文体特点,理解并概括作者寄寓文中的政治理想和志趣。
2. 学生通过设计海报和诵读脚本,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3. 学生通过撰写“经典咏流传”节目评论和感想,提升分析和鉴赏一般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价值目标
通过阅读、改编并演唱古文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传统名篇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理解,思考经典名篇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现代意义,反思自己作为传唱人的使命和担当。
【情景主题任务】
自主研读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举办班级“经典咏流传”活动(含开场白、海报、咏唱、传唱感受),撰写一篇向学弟学妹介绍文言文学习经验的小短文。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共14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 学生自主学习
第一课段 知人论世,探文体之异(1课时)
第二课段:自主研读理文意(4课时)
第三课段 山水作证,品景象之异(2课时)
第四课段 同赏忧乐,品情感之异(2课时)
第五课段 设计诵读悟主题(3课时)
第六课段:演绎经典汇方法(2课时)
教学实施
第一课段 知人论世,探文体之异
核心任务:通读六篇诗文,梳理作品创作的时间、地点、背景,体会古代诗文不同的体式和风格。
一、学习任务
1.按时间顺序梳理诗文创作的时间、地点、创作缘由。
2.分类积累诗文中的实词、成语及名言警句。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学习资源:
(一)课文资源
1.教材资料:包括单元说明、课文、注释、预习提示及课后习题等。
(二)知识链接
1.记、亭台楼阁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间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亭台楼阁记”是“古人在修筑亭台、楼观,以及观览某处名胜古迹时,撰写叙文,以记叙建造修葺的过程,历史的沿革,以及作者伤今悼古的感慨等。”
2.小品文
“小品”一词,原指佛经的节略本。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后来小品文多指篇幅短小的散文。
四、学习活动
1.了解作者作品,填写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文言文)
篇目 作者 时间 地点 创作缘由
岳阳楼记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宋(1046年) 湖南岳阳 本文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所作的记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宋(1046年) 安徽滁州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所记之事为崇祯五年(1632年) 杭州西湖
学习任务单(诗词三首)
篇目 作者 作者简介 体裁 创作背景
行路难 乐府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水调歌头 双调词 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任上,政治失意,与其弟苏辙也已有七年不相见。中秋月下,心情思念中不乏惆怅,写下该词。
第二课段:自主研读理文意(4课时)
核心任务:疏通文义,对比研读,制作个性化的文言词句积累卡片;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撰写“经典咏流传”的开场白。
一、学习任务
1. 通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制作个性化文言词句知识卡,积累自己个性化的文言词汇。
2. 通过配乐诵读,熟读成诵,体会语言美。
3. 通过对比研读,至少概括2条本单元写景记情散文的文体特点,撰写200字的小文段,分析你概括出来的两条特点。
二、课时安排:4课时
三、学习资源
1. 基础阅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
2. 其他资源: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视频
四、完成任务
(一)诵读亭台楼阁
1. 初读感知:依序诵读四篇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难读/难写的字词,翻阅注释和工具书,可仿照表1的格式,自主设计并制作一个重点、难点字词积累表。
表1:字词积累表
篇目:
序号 难读/难写的字词 音与义 备注(可以在这多写几遍哦)
1 例:滁 Chú;滁州,在安徽
2
……

2. 再读知意:再次朗读或默读四篇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边读边记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疑问,把自己及小组合作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分类整理记录在表2中。
表2:问题记录表
篇目:
字词句疑问
其他疑问

(二)制作文言词汇小卡片
在教师对活动(一)进行释疑的基础上,仿照表3示例,自主设计并制作文言词汇积累小卡片,归纳整理三篇课文的重点文言词汇,积累在笔记本上。
表3:文言词汇积累卡
(1)文言知识卡积累三篇课文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类别例句释义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其他虚词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2)成语积累卡本单元文言中的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成语······ (3)主题句积累卡本单元课文语言富有文采和诗意,请整理课文中以风、雨、月、星、家国等主题的句子,多读几遍,进行积累主题相关句子······(4)诗词中心句积累卡题目中心句或名句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https: / / www.21cnjy.com / 2 / 146648 / )水调歌头 ( https: / / www.21cnjy.com / 2 / 146650 / ) 诗词三首 ( https: / / www.21cnjy.com / 2 / 146652 / )

(三)再读悟美
1. 仿照下面的示例,分别从三篇课文中寻找相应的语段,赏析其语言特点,每篇至少赏析三处。
示例:《岳阳楼记》
原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赏析:骈散结合,多四言对偶句,整齐和谐,而又灵动有变化,错落有致。
2. 对比研读本单元三篇文言,至少概括2条本单元写景记情散文的文体特点,撰写200字的小文段,分析你概括出来的两条特点。
(四)请你来写开场白(综合性的理解)
1.学习任务:针对本次学习,班级拟模仿央视综艺“经典咏流传”节目开展班级“经典咏流传”活动。精彩的开场白可以第一时间打动观众,吸引观众的注意,让观众快速了解到一期节目的特色内容。请你仿照下面两则示例,为本次班级“经典咏流传”活动写一个开场白,150字左右。
2.教学建议:要结合下面的例子,解释开场白如何写,要包括哪些要素,做什么用。建议教学中使用分析完第一篇资料,再给第二份资料。
3.开场白中需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要素:
(1)直接或间接引用本单元古诗文相关句子;
(2)体现本单元古诗文的内容、情感、艺术特色等内容;
(3)有激趣效果;
(4)语言优美,有诗意。
示例一:人生如一场修行,得意时 “一日看尽长安花”,艰难时 “潦倒新停浊酒杯”,但生命的跋涉不能回头。哪怕 “畏途巉岩不可攀”,也要 “会当凌绝顶”;哪怕 “无人会,登临意”,也要 “猛志固常在”。从经典中汲取 “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力量,历练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待到重阳日”,我们 “还来就菊花”。(选自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第二期)
示例二:诗词是千年时光构建的家园,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舴艋舟都载不动的离乱之愁,“白日放歌须纵酒”的还乡之喜,“磨损胸中万古刀”的不平之怒,“不思量,自难忘”的悼念之哀,“几处早莺争暖树”的游春之乐……像一本本心灵相册,等待着我们去打开,去走进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选自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第三期)
【撰写你的开场白】


五、学习评价
开场白评价表
序号 内容 评价(有:√;无:×) 备注(说明原因)
1 直接或间接引用本单元古文相关句子
2 体现本单元古文相关内容、情感、艺术特色等
3 能吸引观众
4 语言流畅,富有表现力
第三课段 山水作证,品景象之异
核心任务:为文章所写景物和诗句中的意象作批注,从不同角度分析写景之妙,分析意象差异。
一、学习任务
1.圈画文中景物,有感情朗读。
2.品词析句,从写法、感官、意象等多种角度为诗文作批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学习资料:
教材资料:包括第三单元说明、课文、注释、预习提示、课后习题在内的教材资源;已学文章《三峡》《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答谢中书书》
四、学习活动
1.在书本上用“ 方框”划出写景的句子,用“ ”画出具体的景物,试着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并试着读一读。
(示例) 岳阳楼记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特点:写景多用对偶句。两两相对,如“沙鸥”对“锦麟”,“翔集”对“游泳”;写景常用四字词,具有音韵协调、语义互补、语气呼应、整齐流畅的特点。
特点:写景多用对偶句。两两相对,如“沙鸥”对“锦麟”,“翔集”对“游泳”;写景常用四字词,具有音韵协调、语义互补、语气呼应、整齐流畅的特点。
朗读示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指导:
(1)读好停连;
(2)读好重音。“·”着重号表示语气加重;
(3)读好语气。在这段话的朗读中,要注意感叹号所带来的特殊语气,要读出“快乐到了极点”的语气。
2.请回顾《三峡》《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答谢中书书》等写景散文的学习经验,仿照示例,为三篇文章的写景句作批注,尝试从多种角度综合赏析写景佳句。(1课时)
示例1:岳阳楼记(文本见教材)
提示:你可以从文本写作技巧角度出发,如欣赏角度一和二;也可以从感官角度出发,如欣赏角度三和四。
【批注示例】
欣赏角度一:
欣赏角度一:
如“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一句以工整的四字句描绘了一幅春日美景图,侧面突出了迁客骚人面对此情此景时喜洋洋的态度。
欣赏角度二:
第3、4段是写景段,以不同的笔墨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第3段中色调阴沉,描写了阴风浊浪、惹人生愁的景色;第4段色调明亮,则描绘了春和景明、心旷神怡的景色。

示例2:湖心亭看雪(文本见教材)
批注角度参考:
1.写作角度: 文中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入笔的?
2.字词探究:文中有些量词本是名词,与景物搭配使用显得景物与实物的大小相去甚远,作者有意为之,有何妙处?
【批注示例】
(1)文章以侧面描写写出“大雪三日”后的寂寥凄清,并未直接写雪,而是以“湖中人鸟声俱绝”来入笔。
(2)写景句量词使用极妙。运用了“痕”“点”“芥”“粒”等非常规量词,用于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舟中之人,以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顺序和白描的手法几笔勾勒出来,仿佛一幅极有意境的水墨画,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

示例3:朗读三首诗歌,用“圆圈”圈画出诗歌中的意象,仿照示例,思考分析意象的效果,完成表格。
诗歌 诗句 意象 效果
行路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 病树 诗人用“沉舟”“病树”两种景物自喻,指代消极的境况,用“千帆过”“万木春”两种现象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水调歌头
五、学习评价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范仲淹以“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写出了月光照耀下水波,月影静静沉入水中的美好景象,欧阳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写出了四季景色不同的美。诗文中的景色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鸣?请引用诗文中的经典句,试着写一段话。(100字以上)
第四课段 同赏忧乐,品情感之异
核心任务:梳理六篇诗文作者不同的情感,分析总结其中蕴含的人生思考。
一、学习任务
1.通过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制作人物的情感变化折线图,体味作者寄寓山水之间的情感;
2.根据梳理出的情感变化,把握诗文的文眼,深入理解文章;
3.借助生平经历等相关拓展资源,分析不同文人面对人生变化时的态度和选择,感悟其中的政治理想与志趣抱负。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学习活动
1.(1)在上一课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这六篇诗文的内涵,梳理行文层次和作者情感的变化。
内容 情感 分析
1-2段 陶醉 陶醉于山水之美和与民同乐的欢饮宴会中。
3段 孤独 颓然独醉,折射了内心的孤独。
4段 旷达 回归山水,与民同乐。
“醉翁”情感变化梳理(示例)
(2)根据情感变化梳理,绘制简明的情感变化折线图。
“醉翁”情感变化折线图(示例)
2.把握诗文的文眼(诗眼)。
(1)根据梳理出的情感变化,结合小贴士,在文中进行圈画批注,找到贯穿全文情感主线的一个字或词。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山水之乐 宴饮之乐 禽鸟之乐 滁人之乐 太守之乐(与民同乐)
文眼:乐
小贴士:
‘文眼’是对作品主旨、作者思想的高度概括,是文本的精华,是阅读的切口。在文章的关键之处,作者往往会用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统摄全文,聚焦表意核心,揭示主旨,升华总结,从而对全文起到统摄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2)选定一篇令你感触最深的课文,围绕文眼(诗眼),写下自己的思考,200字左右。
示例:
谈《醉翁亭记》文眼——“乐”
我认为本文的文眼是“乐”,全文围绕山林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展开。滁州山清水秀,是山林之乐。滁人出游摩肩接踵,熙攘热闹,是百姓安居之乐。宴饮之乐中,食材质朴但别具风味,没有朱门高第的管弦丝竹,但有投壶射箭的天然野趣,是宴饮之乐。
宴会结束,人去林空,禽鸟归巢,在山林间唱出悠闲自由的乐曲。文中再次点明游人的快乐,是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官与民相处的和谐可见一斑。太守之乐于文末得到彰显和升华,他既解禽鸟之乐,又知游人之乐;既能与民同乐,又具独醒之思。
3.探究文眼的深层内涵。
(1)组内分工,每人利用课余时间查阅1名作者生平经历,深度了解其人其事。
(2)课上交流互换信息,探讨不同文人面对人生变化时的态度和选择。
示例:欧阳修生平经历
深秋九月,欧阳修戴罪流徙。告别镇阳,他的心中有无限遗憾。经过几个月的深入调查,他对河北的粮运、兵备诸事有了充分的了解,正在大加筹划,革弊图新。然而,许多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不得不离去。……
他坦然自辩,毫不隐讳地指出,自己这次遭受的是深文罗织的谗谤与陷害,根本原因在于他担任谏官时,抨击了权贵。……
当年六月,八岁的长女欧阳师不幸夭折……这已是他第三次痛失幼孩。国忧家祸,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心碎神伤,未老先衰。他疯狂地投入公务,借以淡忘心头的剧痛。[1]
——摘自《欧阳修传》
朝中政治的不得意使欧阳修将目光投向滁州这个小郡,将全部的身心融入其中,虽是三年任期,但欧阳修却以一种“主人翁”的意识用心投入,奉行宽简政治,勤理州事,恤民济困,辟建练兵场,训练民兵,修复损坏城墙,发展农业生产,“粗有所成”。当然,滁州山水也并未让欧阳修失望,它以静雅空灵纾解和抚慰欧阳修那遭受政治迫害的心灵,在悠游赏玩中唤醒了他的文人性情……
至庆历七年时,在环境的陶冶、友人的抚慰之下,残酷的政治斗争并没有摧垮欧阳修,骨子里儒家修身思想的浸润使他展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如同“岁寒”后的松柏坚忍不拔、顽强不屈,凭着百折不挠的坚毅和执着的韧劲,为政有所成的欧阳修逐渐与自己和解并超越,在诗文中呈现出一个历经政治羁绊后从容潇洒的坚强达者形象……[2]
——摘自《欧阳修滁州至颍州贬谪十年诗文研究》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入语,其清非管弦。
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3]
——摘自《欧阳修全集》
四、学习评价
根据活动3的学习收获,对活动2撰写的“谈文眼”文段进行修改和补充,400字左右。
示例:
谈《醉翁亭记》文眼——“乐”(修改稿)
(画线语句为修改部分)
我认为本文的文眼是“乐”,全文围绕山林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展开。滁州山清水秀,是山林之乐。滁人出游摩肩接踵,熙攘热闹,是百姓安居之乐。宴饮之乐中,食材质朴但别具风味,没有朱门高第的管弦丝竹,但有投壶射箭的天然野趣,是宴饮之乐。
宴会结束,人去林空,禽鸟归巢,在山林间唱出悠闲自由的乐曲。文中再次点明游人的快乐,是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官与民相处的和谐可见一斑。太守之乐于文末得到彰显和升华,他既解禽鸟之乐,又知游人之乐;既能与民同乐,又具独醒之思。
但游山玩水实则是对政治受挫痛苦的转移,醉是借酒浇愁,唯有如此,醉翁的心灵才能有片刻的宁静。但这一切难以语人,只能自我消解,正如“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太守的精神苦楚也无人知晓。
表面的“乐”之下,潜藏着太守对社会的担忧,表面的“醉”之下,其实是太守无比冷静的深思。政治理想无从实现,未来要何去何从?所见的安居乐业、人民和乐只是眼前滁州这一方天地,四海之内的百姓过得又如何呢?这种忧与乐、醉与醒的复杂交织,实际上是现实与理想的碰撞,是作者历尽沧桑,意欲归隐,却又难以真正放下的矛盾,这正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真实写照。
学生自主活动:
仿照《醉翁亭记》的样例,学生合作分析《岳阳楼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作者的情感变化,并根据情感变化梳理,绘制简明的情感变化折线图。
根据这个活动,(老师)提出两个相关联的问题:
1.三位作者寄寓在山水中的情感有何不同?
2.范仲淹、欧阳修和张岱是否具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情怀结合背景及文中具体的句段说一说。
思考体悟:欧阳修同范仲淹一样,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理想追求,以济世兴国为己任。而张岱笔下的山水洁净空旷,有悲伤与孤寂蕴含其中。他隐居山中,纵情山水,为的是寻求自我,安放自我的心灵。
叔本华在《风景中的人类》中说,没有人的风景就成了一种缺憾,注意人的风景,是一种稳定的风景,没有了人的风景就少了一些美丽和灵性。三篇文章中都有哪些“人”?这些“人”和景物的关系?
明确:《岳阳楼记》:人是站在风景的边上,心情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醉翁亭记》:景物陪衬,作者走进风景,但目的不在风景。《湖心亭看雪》:人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在苍茫的天地之中,人显得那么渺小,又显得那么孤独。
第五课段 设计诵读悟主题
核心任务:设计活动海报,改编并设计咏唱脚本,为班级“经典咏流传”活动,做活动前的准备。
一、学习任务
1.通过学习海报知识,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选择一篇课文,为班级“经典咏流传”活动设计一张宣传海报。
2.通过观看三个经典咏流传节目视频片段,分析并归纳三篇经典传唱的改编方法,在深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选择句段,合理想象和联想,改编咏唱歌词。
3.通过学习《中国少年说》的诵读脚本对重音、停连、语调的处理,为改编的咏唱歌词设计诵读脚本。
4.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并为代表作品设计配乐、舞蹈,准备PPT等。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1. 基础阅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2. 助读资源:《明日歌》(明·钱福)、《从军行》(唐·杨炯)、《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3. 图片资料:《经典永流传》节目海报
4. 视频资料:《经典咏流传》视频
四、完成任务
(一)请你来画宣传海报
1.以图解文:
仔细欣赏教科书的插图,并结合对应的课文内容,至少概括出文章写景内容的三个特点。
2.细读感知:
诵读三篇课文,勾划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用一个字概括出作者的情感,并结合文章内容,撰写不少于150字的小文段,谈谈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3.认识海报:
阅读【材料一】了解海报的相关知识,把握海报的构成要素;
阅读【材料二】,概括《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海报特点。
【材料一】
海报(poster)也称“招贴”“宣传画”,是一种张贴在公共场合,以引起大众注意,传递信息,以达到宣传目的的广告形式。其三大构成要素是文字、图形、色彩。因海报既要适合远观,也要适合近看,所以海报追求图形第一,文字第二,让图形自己说话。
【材料二】


海报一 海报二
海报一:北风呼啸,大雪漫天,即便在这恶劣的环境下,松柏仍坚强地屹立。海报用雪压松柏,松柏不屈的画面诠释了诗句。
海报二:《明日歌》旨在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不要今天的事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要“今天的事,今日毕。”海报创造地用门来象征时间,一道道门正是无法再来的时间。中间是诗人的背影,诗人背负双手,从容谈定,走过一道道门。
【请你归纳两幅海报的共同点】


4.设计海报:
选择一篇课文,为班级《经典咏流传》活动设计一个海报。
(1)我选择的文章:
(2)绘制海报,另附纸张,A3大小。
(3)请你从主题、画面内容、文字搭配等角度介绍海报的设计意图,150字左右。
(二)请你来改演唱歌词
1.欣赏【材料三】《经典咏流传》节目片段,从配乐、歌词、演唱方式、舞蹈设计等角度说说你的感受。
【材料三】视频资料
明日歌 https://www./video/BV13J41167Vp from=search&seid=8135506930273239461
从军行 https://www./video/av20376833/
少年行 https://www./video/BV1S7411J737 from=search&seid=14533047617698715888
少年中国说 https://www./video/BV1uW41137gB from=search&seid=1999709962727935440 ( https: / / www. / video / BV1uW41137gB from=search&seid=1999709962727935440 )
2.阅读【材料四】,比较三篇诗文在原文、选取内容、改变内容上的变动,概括诗文改编的方法。
【材料四】
表6:改编示例
篇目 《明日歌》(明·钱福) 《从军行》(唐·杨炯)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原诗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节选)
选取的内容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改编的内容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爸妈曾经对我说 生活得有意义老师也曾对我说 寸金难买寸光阴时光偷偷溜过去 趁我还没在意白日梦也没少做 醒来全都忘了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那天我家屋檐下多了一个燕窝它不是突然出现只是我才发现仲夏之际的傍晚大燕在喂小燕飞来飞去不疲倦因为转眼就秋天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知行合一很重要 实现个小目标比如说到就做到 那感觉会很好生命只有这一次 别光去听故事人生像个抛物线 看你能抛多远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醉卧于沙场 听呐喊的沙哑笑看人世间 火树银花数风云叱咤 不过道道伤疤成王败寇 一念之差生死一霎那 豪气永放光华江山如此大 何处是家过重重关卡 看盛世的烟花赢尽了天下 输了她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人生只不过 一场厮杀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若是真英雄 怎会怕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收拾旧山河 再出发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我是真英雄 怎会假醉卧于沙场 听呐喊的沙哑笑看人世间 火树银花数风云叱咤 不过道道伤疤成王败寇一念之差生死一霎那 豪气永放光华江山如此大 何处是家过重重关卡 看盛世的烟花赢尽了天下 输了她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人生只不过 一场厮杀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若是真英雄 怎会怕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收拾旧山河 再出发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我是真英雄 怎会假我是真英雄 怎会假 【合唱团】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张杰】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少年自有 少年狂身似山河 挺脊梁敢将日月 再丈量今朝唯我 少年郎敢问天地 试锋芒披荆斩棘 谁能挡世人笑我 我自强不负年少【合唱团】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张杰: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少年自有 少年狂身似山河 挺脊梁敢将日月 再丈量今朝唯我 少年郎敢问天地 试锋芒披荆斩棘 谁能挡世人笑我 我自强不负年少【合】少年自有 少年狂心似骄阳 万丈光千难万挡 我去闯今朝唯我 少年郎天高海阔 万里长华夏少年 意气扬发愤图强 做栋梁不负年少【张杰】发愤图强 做栋梁不负年少
改编方式 联系自己的生活。联系演唱者——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入老师、父母的叮嘱,自己从小燕的成长中观察到的时间流逝,以及自己对明日的认识,对今日的决心。 找到匹配诗文意境的歌曲,在原曲《真英雄》的歌词基础上进行改编。 再次阐述主旨,尽写少年的气魄,少年的勇气,少年的志气,少年的做法。
仿照【材料四】中的示例,选择【第三单元】中你最有感触的一篇课文,截取你要咏唱的内容,进行改编。
(1)我选择的文章:
(2)我截取的文段:
(3)请将选择的课文,截取的句/段,改编后的歌词填写下面的横上。
原诗:
截取的句/段:
改编的歌词:
咏唱脚本:
(4)请结合课文的主旨,写不少于150字的小文段,说说自己这样改编的原因。
第六课段:演绎经典汇方法
核心任务:举办班级“经典咏流传”活动,进行现场点评,撰写活动反思。
一、学习任务
1.举办班级“经典咏流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2.每个学生担任经典评论家,选择一个组的咏唱内容,进行现场点评。
3.根据活动内容,撰写不少于300字的活动反思。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学习资源: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视频(示例)
四、完成任务
1.活动准备:推选主持人、活动策划人、后勤人员,为现场活动做准备。
2.我是经典传唱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咏唱经典的表演,要求脱稿,表演前有引入,咏唱结束后有鉴赏或评论。
3.我是经典评论家:根据表格(班级“经典咏流传”活动比赛评分表),为每个组的表演评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节目,撰写评论。

班级“经典咏流传”活动比赛评分表
选手: 评委:
评分标准 具体内容 得分 点评(简要)
改编内容(40分) (10分)内容切合所选文章的中心。
(10分)改编合理,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10分)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0分)音乐切合主题。
现场演唱(30分) (10分)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语音纯正,可以脱稿。
(10分)采取恰当的表演方式(如朗诵、说唱、合唱、独唱等)。
(10分)采取切合主题的舞蹈。
演唱技巧(15分) (5分)语言形象,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切合演唱内容。
(5分)精神饱满,富有激情,感染力强。
(5分)肢体语言使用恰当,动作表情能准确、直观地表达演唱内容和思想感情。
演唱效果(10分) (5分)观众反应好。
(5分)衣着整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上下场致意答谢。
PPT(5分) (5分)切合主题,美观清晰。
合计

4.班级评论交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评论,并推选一个代表,汇总小组的评论结果,在班级发表。

五、学习评价
活动总结:请你写一篇关于班级的“经典咏流传”活动的感受,可以从作品内容、展示者、技术支持等角度来谈感受和收获,不少于300字。
1.单元设计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的作品,都是字字珠玑的古代名篇。从内容主题看,单元选编的三篇散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都是名胜记游之作,三首诗词《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则偏于抒发独特的人生感悟。
从语言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了解创作背景,把握文体、诗体特征,体会古典诗文不同的体式和风格。其次,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并结合修辞,加以归纳整理。最后,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文的内在意蕴,领悟作者的内心情怀,触摸古人的情感世界,从而获得思想的激荡和美感的陶冶。
2.测试反馈
(1)必做题
文人大都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是心灵的孤独,是思想的孤独。你觉得谁是最孤独的 请在下列人中挑选一个人,并写下对其“孤独”的认识。
范仲淹 欧阳修 张岱 李白 刘禹锡 苏轼
(2)选做题
朱光潜先生认为:“人生世相,在健康的常人看,本来是不过尔尔,朦胧马虎地过活,是最上的策略。认识文艺的人,对于人生世相往往见出许多可惊可疑可痛哭流涕的地方,这种认识往往不容许他抱鸵鸟埋头式的乐观。”[1]结合本单元所学,写出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欣赏角度四:视觉(画面的光线与色彩)
欣赏角度三:听觉(丰富的声音)
欣赏角度二:画面的对比
欣赏角度一:丰富的句式
(岳阳楼记)改编原因
活动反思
活动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岳阳楼记
(1)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2)一词多义
极:南极潇湘(至、到达) 此乐何极(尽头)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一:在洞庭一湖(全,整个) 一碧万顷(数词,一) 长烟一空(全)
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偶尔)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以: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 不以物喜(介词,因为)
(3)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动词用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4)虚词
然则北通巫峡(如此……那么)
则有心旷神怡(就)
若夫淫雨霏霏(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
全文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12 醉翁亭记
(1)词类活用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名之者谁?(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
乐其乐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一词多义
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面的“乐”是以……为快乐,后面的“乐”是“快乐”的意思)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归(返回)
而:而年又最高(表递进,而且)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不译)
日出而林霏开(表顺承,然后)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并且)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却)
秀: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之:醉翁之意不在酒(结构助词,的)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文言句式
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歌于途”“休于树”应为“于途歌”“于树休”,介词结构后置)
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者”应为“以文述者”,介词结构后置)
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表判断)
全文翻译: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像那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13 湖心亭看雪
(1)一词多义
是: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是金陵人(判断词)
一:上下一白(副词,全、都) 长堤一痕(数词,一)
更: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是日更定矣(量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古人罚酒用的酒杯) 上下一白(形容词,白色的)
(2)古今异义
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下。)
(3)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全文翻译: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的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连下三天,湖中人声与飞鸟声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寒气结冰,白汽弥漫,天和云以及山与水,上下全都雪白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隐隐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缩成一个小点,以及我的一叶小舟,舟中如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只见有两人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格外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居然还有您这样的人!”拉着我一起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之后与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名,(才知道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理解词义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珍羞:精美的菜肴。
直:价值。
四顾:往四处看,这里泛指看。
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塞:塞满、堵塞。
川:河道。
垂钓碧溪上:传说姜尚(姜子牙)在磻溪垂钓,遇到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后被重用。
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到成汤的重用之前,曾经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歧路:岔路。
安在:在哪里。
济:渡过。
译文:
金樽中的清酒,一斗价值十千钱,玉盘里精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美酒佳肴我)放下杯子,扔下筷子,(烦闷得)吃不下饭,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漫然无所适从。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却铺满了山岭。闲时我学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梦见自己像伊尹一样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径直挂上白色的船帆横渡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译文
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注释:
丙辰: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
译文: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我)欢畅饮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借此)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注释:
把酒:举起酒杯。
阙: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中的仙宫。宇,屋檐,引申为房屋。
不胜:不能承受。
译文: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担心不能承受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原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雕花的窗户。
恨:怨恨。
何事:为什么。
共:一起。
婵娟:姿态美好,这里指月亮。
译文: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透进雕花窗户,照着不眠之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时圆时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