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6 23:1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等内容。中华民国建立后,政局依旧混乱,社会思想观念新旧杂陈。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通过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了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全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宣告诞生。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推动下,全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依据单元设计和课程标准,我将本课教学内容整合、重组如下:第一部分:告别“黎明前的黑暗”在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中,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强调陈独秀高举新文化的大旗,点明《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通过新旧社会对比探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迎来“新时代的曙光”结合材料讨论并探究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性。第三部分:“一批新青年”到“一个新时代”。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的第一篇课文。它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五四运动,地位尤为重要。本课有两个字目,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教材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同时,本课也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但归根到底是一次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意义部分,涉及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既要看到新文化运动在当时的进步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又要看到其局限性。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了人民群众,回避了当时的军阀斗争,没有正面提出反帝任务。学生情况分析一、制作《学情调查表》:调查学生对本课的认知程度和学习兴趣。1.你知道新文化运动吗?A.是 B.否2.你以什么方式了解过新文化运动?A.影视 B.书籍 C.网络 D.教材3.你知道“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吗?A.知道 B.不知道 4.下列四个人分别是? A. B. C. D. 5.你认为文言文和白话文哪个好?A.文言文 B.白话文二、学情简析通过问卷调查,我了解到有78%的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86%学生知道鲁迅的事迹。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阶段,虽然掌握了一些历史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未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自觉性较差,一般学习目标不明确,阅读史料能力有限,缺乏分析和归纳能力。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认知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深入浅出,通过图片、影像等历史资料因势利导,不断启发。又要通过研讨历史材料,使学生学会获取和处理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通过对比分析和联系讲解,理解新文化运动前新旧思潮的冲突,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分析与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利用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识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内容,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家国情怀:让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精神,激发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视频资料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读、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口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进步性、局限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文教师提问:温婉贤淑遵守传统道德的张幼仪,与自由博学接受西式教育的徐志摩会幸福吗?徐志摩会变心吗?过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听故事 以故事导入,设置疑问,激趣凝神。创设情境,联系社会实际,从生活实际切入历史主题,在学生的交流中引出新课。
学习新知 展示新文化与旧文化区别过渡:徐志摩接受的新文化和张幼仪接受的旧文化有什么不同?我们首先学习第一部分,告别“黎明前的黑暗”,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内容。 阅读材料 以新旧文化之区别切入徐志摩接受的新文化和张幼仪接受的旧文化这一课堂主线。
目标导学一:告别“黎明前的黑暗”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过渡:面对新旧思潮激烈的冲突,探究问题一:当时的中国需要一场怎样的变革呢? 阅读图片,回顾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教师适当补充材料,学生感悟西方新思想传入中国,回顾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新旧对比分析,感知新旧思潮的激烈碰撞,使学生能够按照时空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出示材料,学生阅读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历史材料与历史问题相结合,利用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突出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学习新知
播放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视频片段过渡:中国要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探究问题二:谁来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 观看视频资料 运用视频资料,再现新文化运动时的场景。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都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出示图文,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学生四人为小组讨论:终身以“新青年”自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横眉冷对千夫指”、获有36个学位的“中国自由主义之父”分别指哪位历史人物? 历史材料、历史图片、历史问题三者结合,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探交流中学习。
学习新知学习新知学习新知 过渡: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问题探究三:他们传播思想的阵地在何处呢?识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结合图文和课本,学生回答出: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出示图文 学生思考:为什么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引入北大红楼的简介、补充蔡元培的生平资料、展示图像史料《北大钟声》,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术风气,认识到奉行这一思想的北京大学汇聚了一批先进人士,为新思想提供了平台
过渡:了解了徐志摩接触的新社会后,我们把镜头切入张幼仪接触的旧社会。多媒体出示材料:高家是一个封建的大家族,在奉行旧礼教的高老太爷主导下,高家长孙觉新被迫放弃和梅芬的爱情,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娶了素不相识的瑞钰。瑞钰临产,高老太爷灵柩在家,高家长辈提出丧事期间不能有血光冲撞,逼瑞钰到城外的一处潮湿的房子里生产,觉新不敢反抗,瑞玉只得听从父母和丈夫的安排,最终难产而死。镜头二:唐氏自杀殉夫成就烈女称号 思考:1、觉新为何会娶素不相识的瑞珏?到底是谁促成了这桩婚姻?2、瑞珏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源何在?思考:3.唐氏为什么要自杀?县长为什么要褒扬她? 运用材料,问题引领,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学会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过渡:徐志摩接触的新社会和张幼仪接触的旧社会截然不同,问题探究四:先进的知识分子应传播什么思想,才可以开启国民意识、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毒害?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出示三则材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完成填空。 材料研读,论从史出。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材料,讨论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新思想是什么?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多媒体出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通过内容总结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过渡:这场运动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徐志摩走后四年,爱上了徽因,要求与张幼仪离婚,1922年两人正式离婚。提出问题:徐志摩变心了?对于张幼仪,他从未用过心,又谈何变心。对于他(她)自己,真的是焕然一新了。进入第二部分迎来“新时代的曙光”,探究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迎来“新时代的曙光”材料一:材料二:离婚后的张幼仪开始学习德语,后单担任苏州大学德语教授,并投身金融界,成为中国银行第一位女总裁。“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过渡:新文化运动动惊醒了一批新青年,这批新青年带领中国进入另外一个革新的时代。出示材料:“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毛泽东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1919年12月5日:“上下午各看《新青年》杂志一次”1919年12月10日:“看(《新青年》)易卜生号”1920年4月9日:“在船上《新青年》”1926年4月21日:“看《新青年》”1926年4月22日:“看《新青年》”1926年5月5日:“看《新青年》”——《蒋介石日记》《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 小组合作,总结归纳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要求:学生对比图表、阅读史料,认识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的积极作用。 材料研读,论从史出。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材料,总结归纳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出示毛泽东、蒋介石、北大学生图片,增强直观体验。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步步深入,升华主题。
过渡:作为中国20世纪初一场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其历史的局限性。出示材料:“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陈独秀“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钱玄同 结合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存在怎样的局限? 材料研读,论从史出。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存在的局限性。
过渡:联系现实,以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家传统为参照,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研读图片,思考问题 古今联系,得出结论。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过程中,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对其分析、综合、比较,得出合理的论述。让学生感知特定的史实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是相联系的,我们要与时俱进。
过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它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进、与时俱进的。今天,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一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出示文字:“文化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主席 阅读文字,升华情感。 引用语录,升华感情。这一环节,使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
思维拓展 1.胡适先生曾说:“《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指的是( )A. 君主立宪时代 B. 民主共和时代C. 民主科学时代 D. 社会主义时代2.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根据下列材料,你认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争取民族独立 B.建立近代化工业 C.追求民主自由 D.探索近代化道路 随堂测试,巩固新知。 有效检测教学目标的实现状态和达成度。
推荐阅读 金开诚:《新文化运动》,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版。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全4册,京华出版社2013年版。 知识拓展,延伸阅读,深化理解新文化运动。
归纳小结 结合思维导图,回顾所学知识。 运用思维导图,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逻辑架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思维连贯性。
教学反思
1.自我评价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故事为导入,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史料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能根据史料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局限性有更深入的了解。2.过程反思成功之处:(1)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变教师枯燥、呆板的满堂灌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通过阅读史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最后教师归纳、概括,升华知识点。(2)通过一些列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客观评价的能力。不足之处:(1)相信学生的能力。题目的设问含金量要更大些,让学生的思维力度更深。(2)学生评价不到位。在小组活动和集体交流时,对学生的评价奖励机制过于单调,没有合理设置评价细节,小组活动不到位。(3)课堂节奏快,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这样,极容易使学生因跟不上节奏而自我放弃。今后要注意把握课堂节奏,放慢语速,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到课堂中。3.教学重建(1)在备课之前,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先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教学要点、知识重难点,明确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再依据学生实际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2)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形式,所涉及的教具、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要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3)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对小组进行训练,培养小组长的带头作用。把小组表现纳入班级评比,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解决后进生的帮扶问题。(4)扩充自身阅读量,延伸资料库,灵活使用史料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此外,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所谓新者无它,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它,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
——汪叔潜《新旧问题》《青年杂志》第1卷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得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中,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初中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县长给她修建贞洁牌坊进行表彰。
“西洋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什么是新道德?什么是旧道德?
旧三从四德:“三从”是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容、妇德、妇言、妇功。三从四德是旧时封建社会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
新三从四德:“三从”是太太外出要跟从,太太的话要从 ,太太讲错要盲从 。四德(与得同音)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发怒要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
提倡 民主 反对 专制
提倡 科学 反对 愚昧
提倡 新道德
反对 旧道德
提倡 新文学
反对 旧文学
从前有个秀才到城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