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6 23:1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根据课标要求以及知识的连贯性我以革命历程为主线把本课设计分为四个部分:一、风雨飘摇——辛亥革命的背景;二、烽火四起——革命志士的奋斗;三、红日初升——武昌起义;四、其道大光——辛亥革命的影响;旨在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探究历史的精神,借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历史解释能力与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情景教学法,学生在模拟或观看情景的同时了解武昌起义的经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漫画,提问:漫画中“到辛亥十月十日这一颗‘革命的炸弹’终于把满清政府轰毁了。”,请问这颗“炸弹”指的是什么? 并解释“辛亥革命”有广义与狭义概念之分。 思考并回答:辛亥革命。 通过漫画《革命的炸弹》展开教学,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一、风雨飘摇——辛亥革命的背景 展示材料,说明辛亥革命的背景 政治背景 通过《时局图》以及《中国近代史》中的史料(从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到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清政府为了抵制革命维护自己的统治,被迫进行了一系列的政体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但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试图通过改革将全力集中到满清贵族集团手中,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他们认识到清政府的立宪不过是一场骗局。)了解辛亥革命的政治背景,得出民族危机更加严重,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的结论。 经济、阶级基础 通过《中国近代史》中的史料(据统计,1895—1910年间设立的资本在10000元以上的厂矿共有326家,资本总额近1亿元。企业数量和资本总额都超过1872—1900年间的一倍。在1905—1908年间,一度还出现了设厂办矿的热潮,4年当中新设厂矿工238家,资本总额6129万元。)帮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是辛亥革命发生的经济与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展示《警世钟》和《三民主义》等图片,提问:回顾前面学习的知识,这些报刊和书籍宣传的是什么?(宣传民主民族革命思想)。向学生介绍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是辛亥革命发生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阅读材料,并辛亥革命背景? 依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思考。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依据图片史料概况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让知识构建体系化。
二、烽火四起——革命志士的奋斗 过渡: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志士们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他们的事迹。 1.萍浏醴起义:展示刘道一和蔡绍南的照片,并讲述1906年刘道一和蔡绍南发动的萍浏醴起义,失败后,刘道一遇害。强调: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2.安庆绍兴起义:展示徐锡麟、秋瑾的照片以及周恩来对秋瑾的评价,并讲述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恩铭,起义失败被捕,慷慨就义。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害。 3.镇南关起义:孙中山和黄兴由河内亲临镇南关。奋战七昼夜,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4.黄花岗起义:经历了筹备、生变、仓促起义、浴血奋战、失败和收敛遗骸几个阶段。展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和《黄兴绝命书》,结合《林觉民》视频提问:黄花岗起义展现了什么精神? 展示四次起义的表格及其地图,引导学生总结起义的共同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革命党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全部失败,但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表格答案。 学生观看视频,感悟革命党人身上的精神: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学生归纳共同特点:(1)地处华南沿海地区;(2)都失败了。失败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掌握基础知识,加深理解。 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红日初升——武昌起义 教师讲述:1911年的一天,孙中山刚抵达美国,就接到了黄兴为起义火急筹款的电报,但他在咖啡馆的小报上却看到了武昌已被革命党占领的消息。这是怎么回事呢?武昌起义是怎么爆发的? 教师讲述:1911年,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孙武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起义的花名册暴露,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次日,刘复基、彭楚藩等被捕牺牲。形势非常紧迫。 学生上台展示情景剧后,教师:他们刚刚表演的是1911年十月十日晚,在清政府残酷清剿面前,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第一枪,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 展示图片:讲解经过:之后,10月10日晚,夺取(楚望台)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10月11日,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播放视频《辛亥革命》,缅怀革命烈士。老师提问:留得忠魂在,激励后来人。革命烈士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同学们作为新一代祖国的花朵,身处和平时代,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武昌起义的基本情况。 学生上台展示情景剧《武昌起义第一枪》。 学生回答: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等。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记忆。 培养家国情怀。
四、其道大光——辛亥革命的影响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展示图片《剪辫子》、《中山装》《旗袍》 材料二: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 ——1912年2月12日伦敦《泰晤士报》社论 材料三:《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写到:“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材料四:展示图片:《孙中山砍树》 教师提问:辛亥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呢?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 总结: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③局限性: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 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史实的能力,提升唯物史观。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