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孔乙己》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孔乙己》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6 16:1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孔乙己
我曾问鲁迅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译了外国文。
—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
1.品读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语句,剖析人物性格。
2.了解以笑写悲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深意。
3.体会作者对腐朽的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社会的批判,学会善待弱势群体。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字音:
羼(chàn)水 蘸(zhàn) 格局 阔绰(chuò)
颓 (tuí)唐
释义: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或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知乎者也:用来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巨匠。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我们曾学习过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散文诗集《野草》中的《雪》和《风筝》。
小说集《呐喊》中的《故乡》和《社戏》。
《孔乙己》是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
走进课文:
1、从文中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短衣帮、丁举人、掌柜、小伙计
情节--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活动。
环境---封建末年的咸亨酒店。
2、再读课文,理清本篇小说的基本结构。
序幕(1-3段):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开端发展(4-9段):写断腿前的孔乙己--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灵魂。
高潮(10-11段):写断腿后的孔乙己--封建科举制度吞噬了他的肉体。
结局(12-13段):写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
1.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2.制度因素——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3.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4.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
5.根本因素——封建的社会制度。
语言赏析:
1、对比手法的运用:
a.短衣帮的“短衣”与长衫主顾的“长衫”
b.短衣帮的下酒物(素菜)与长衫主顾的下酒物(荤菜)
c.孔乙己断腿之前付钱的动作“排”与断腿之后的动作“摸”
d.掌柜心中十九个钱的价值与掌柜心中孔乙己命运的价值
e.沿着科举的阶梯爬上去了的人的命运与爬不上去的人的命运
2、回环往复的笑声:
掌柜的笑—欺凌玩弄的笑
小伙计的笑—随声附和的笑
短衣帮的笑—麻木不仁的笑
孩子们的笑—天真无邪的笑
无论是欺压百姓的丁举人,还是利欲熏心的掌柜;无论是爱慕虚荣、自欺欺人、自命清高和鄙视劳动的孔乙己,还是麻木不仁的短衣帮,都被刻画的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都是被封建科举制度造就的,是封建教育和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
孔乙己有着怎样的性格?
自命清高
自欺欺人
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
迂腐可笑
穷困潦倒
至死不悟
热心善良
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我”一12 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
( 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
教师小结:
同学们发挥想象,变虚为实,将孔乙己的死因具体化了。有淹死的、有冻死的、有咬死的、有的………虽形式不一,但效果一样,都为揭示封建科举制度不但毒害了读书人的灵魂还吞噬了读书人的肉体这一主旨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喜剧的氛围 悲剧的内容
小说多次写到人们的“笑”,找出具体语句,看看人们每次都是为什么而笑的。作者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孔乙己这篇小说虽然不足三千字,却为我们栩栩如生的勾画出清朝末年封建制度下的芸芸众生相:作威作福的丁举人、迂腐可笑的孔乙己、麻木不仁的短衣帮等等,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本文之所以堪称为名篇是因为有多份激情的情感在笔下冲荡:横向与纵向的对比结合,同情与批判的讽刺结合,正面与侧面的刻画结合,透过一个少年的眼光,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的一角,在赏析对比语言的特点时,让我们来感受这种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在体味哄笑的句子中,让我们感受讽刺的艺术效果,孔乙己这样一个读书人、一个“苦”人和弱者在当时社会的命运可想而知—因为偷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只能坐在蒲包上用手走出了人们的视线,用“手”走 完了他的一生!
观察孔乙己周围的人
短衣帮—不愿为伍、显摆、摆出读书人的清高
小伙计—教他识字、热心、显出读书人的学问
一群小孩子—分吃茴香豆、善良、展现人应有的本性
掌柜—话不投机、卑微、自欺欺人
丁举人—低人一等、饱受凌辱
走进孔乙己——分析人物形象
1、洞察孔乙己所处的环境(读1-3段)
咸亨酒店的格局——酒客、酒菜、客姿、里外、伙计、掌柜、笑声、气氛
交流句式:
从咸亨酒店的__________,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
鲁迅的“看”和众人的“看”一样吗?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抱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地人尽有,肯伸手扶助的人是极少的。
——鲁迅《南腔北调集.经验》 1933年
资料助读 归纳主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这是继《狂人日记》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思考: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象,孔乙己离开酒店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拓展延伸
选择你身边有特点的人,从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角度描写他(她),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不少于200字。